隨著全球信息流通的加速,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初中音樂教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西方音樂教育模式,而是開始融入更多元化的音樂風格。《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堅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以美來啟迪學生的智慧,塑造學生的品格,滋養學生的心靈。以此引領學生投身于音樂實踐活動中,去感受音樂的魅力,體驗音樂的情感,理解音樂的真諦,從而逐步提升自己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以及文化理解能力。在這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初中音樂審美教育的有效性策略顯得重要且富有挑戰性。
一、多元文化視域下初中音樂審美教育的內涵
(一)多元文化的內涵
在當今這個多元化時代,各種文化間的交流互鑒已成為常態。每個地區都擁有其獨特的文化傳統,這些傳統深深植根于當地的歷史、風土人情中,成為地區身份和民族精神的鮮明標志。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文化多元化也帶來了種種矛盾。各地文化各具特色,差異顯著,這就要求我們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去對待每一種文化,摒棄任何形式的歧視和偏見。在此背景下,教師的角色愈發關鍵。教師應當具備開闊的視野,引導學生以寬廣的胸懷去面對文化多樣性帶來的挑戰。這種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更對社會穩定、人際和諧以及文化的繁榮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多元文化視域下初中音樂審美教育的內涵
在多元文化的視角下,初中音樂審美教育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著重引導學生去理解和尊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無論是來自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古老的傳統曲調還是現代的新興曲風,都被納入音樂教學的范圍中,主要為學生搭建一座通往音樂世界多元性的橋梁,使他們的音樂視野得以極大拓展。一方面,它極大地豐富了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使得課堂變得更加精彩紛呈;另一方面,它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了學生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態與深刻理解能力的養成。
音樂教學內容的轉變,意味著音樂教學方法也需要隨之“多元化”。結合現代“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長時間地熏陶與感染在多元化的音樂課堂中,學生也會逐漸成長為具有開闊國際視野、深厚文化底蘊的新時代青少年,為他們未來更好地適應全球化發展趨勢,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奠定了無比堅實的基礎。
二、多元文化視域下初中音樂審美教育的意義
多元文化視域下初中音樂審美教育具有深遠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學生音樂審美潛能
初中音樂審美教育除了關注音樂本身的藝術價值,還重視音樂中的文化內涵。它通過引導學生欣賞世界各地的優秀音樂作品,來激活學生在不同文化中感受音樂魅力的細胞,從而深化學生們音樂的理解與感知。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特色,如旋律、節奏、和聲、樂器以及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差異。這種跨文化的音樂體驗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還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們主動去了解和學習更多關于音樂文化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視域下的音樂審美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通過對比和鑒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作品,學生將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和評價音樂,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審美觀念。
(二)挖掘學生契合時代發展的潛能
初中音樂課堂鼓勵學生廣泛接觸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不僅拓寬了視野,還促進了學生開放性思維的形成。與此同時,學生在比較和欣賞不同音樂風格的過程中,學會了反思并逐漸培養起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再受限于原有的認知框架。音樂課堂成為他們探索文化差異、增進國際理解的窗口,促使他們形成了更加開放和包容的世界觀。這樣的音樂教育模式,為學生搭建起通往未來的橋梁,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時代需求,成長為具備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三)促進學生多元成長維度的發展
音樂課堂不僅是學習音樂理論的場所,更是促進學生情感、公民意識以及創新思維等多方面發展的平臺。學生在課堂上,系統學習樂理知識,為音樂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豎笛學習的實踐操作,也拓寬了學生對音樂的認知;課堂上的合唱與合奏,讓學生學會傾聽同伴的聲音,理解并融入團隊協作。這一過程不僅是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也是情感共鳴的直接展現。多元化音樂課堂也教會學生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尋找平衡與放松的方式;學生通過感受與社會責任相關的音樂,學會了傳遞正能量,并在無形中激發了社會責任感。因此,音樂教育不再是單一的藝術享受,而是成為塑造學生文化觀念、促進其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使他們在技能與文化認知的雙重滋養下,成長為具備綜合素質的優秀人才。
三、多元文化視域下初中音樂審美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一)精選教材精品,提高學生審美感知能力
音樂新課程標準的核心教學理念聚焦于“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旨在鼓勵學生通過學習和聆聽,深入體會各民族音樂的獨特韻味,全面把握各國音樂文化的精髓。由此,教師在教學設計階段,應依據音樂教育的審美本質,選取具有代表性、藝術性和審美價值的音樂作品作為教學素材,并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對音樂作品進行鑒賞,包括音樂本身的藝術維度(音樂結構、創作手法、演奏技巧)、文化維度(作品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特色、地域文化風情等)以及社會歷史維度等。當學生投身于音樂學習時,他們能與作品深層的文化意蘊形成緊密的情感連接,助力學生贏得獨特且多元豐富的審美體驗,為其審美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在學習《孤獨的牧羊人》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入手,通過多元文化的視角來豐富教學內容。《孤獨的牧羊人》這首歌曲雖然并非直接源于某一特定民族音樂,但教師可以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音樂元素,如藝術維度(歌曲中的旋律、節奏等)來探討歌曲的約德爾唱法與文化維度(阿爾卑斯山區民歌)的聯系,同時還可以與我國青海的花兒《上去高山望平川》進行風格對比。這兩首歌曲同在山歌這一音樂體裁范疇內,盡管真假聲交替,這一演唱技法呈現出相似性,但不同地域的山歌卻展現出各異的音樂風格面貌。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文化根源的角度出發,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山歌在旋律走向、節奏韻律、歌詞內涵等方面的獨特性,進而深刻領悟音樂風格作為文化表征的重要意義及其所蘊含的獨特魅力,提升學生對多元文化音樂的理解能力與鑒賞水平。
(二)借助現代科技教學,營造良好的審美體驗
初中階段作為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塑造的重要形成期,巧妙運用現代科技作為教學輔助手段,能夠為學生帶來多維度的感官刺激,特別是在視覺和聽覺方面,通過虛擬現實(VR)技術沉浸式體驗不同地區音樂的真實現場還原,或是借助音頻編輯軟件精準解析復雜音樂作品的聲部構成,極大地增強了知識傳遞的效能與感染力,拓寬了學生傳統意義上的知識邊界和學習渠道。借助科技的強大功能,學生可以觀看、欣賞和體驗所呈現的音樂作品,同時配合教師實時的引導與講解,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內涵與情感。隨著情感的逐步升華,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得以有效培養。
以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亞》的教學為例,《桑塔露琪亞》作為典型的船歌體裁,其3/8拍的節奏韻律生動地模擬了水面蕩漾起伏的狀態,這是音樂與生活場景緊密相連的生動體現。教師可以借助現代虛擬現實(VR)技術,突破傳統教學的空間限制,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當學生戴上VR設備,仿佛瞬間置身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灣的迷人風光中,小船隨著海浪輕輕搖曳,耳邊響起《桑塔露琪亞》悠揚的旋律。這種沉浸式的體驗將音樂與視覺畫面完美融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能夠更加深刻地領悟歌曲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進而提升音樂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充分展現了現代科技與音樂教學有機融合的優勢與價值。
除此之外,意大利作為美聲唱法發源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充分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與興趣傾向,借助微課這一現代教學工具,深入講解美聲唱法的技巧與精髓。通過動畫或視頻的可視化呈現方式,將抽象的呼吸方法具象化,使學生能夠清晰地觀察到胸腹在呼吸過程中的起伏動態,從而更精準地掌握美聲唱法的關鍵技巧,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演唱水平,更能加深他們對美聲發聲原理的印象。
(三)融入情境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初中音樂課堂上,通過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提取那些與音樂緊密相連的情境元素,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用更加生活化的視角去感受和解讀音樂。情境教學在初中音樂課堂上的應用,是一種創新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它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還能讓他們在音樂與生活的交融中,感受到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
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亞非拉掠影》為學生開啟了一扇通往多元音樂文化世界的大門,其中所涉及的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豐富多樣的音樂文化,為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文化鑒賞能力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在此情境下,情境體驗教學法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和顯著的成效。教師扮演導游角色,以熱情洋溢的口吻向學生介紹本次“音樂之旅”的目的地——拉丁美洲。通過生動的語言和多媒體展示,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這些遙遠而神秘的大陸。隨后,教師可以以狂歡節這一極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動場景為切入點,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讓學生直觀地領略桑巴、恰恰、探戈等拉丁舞種的熱烈奔放與獨特韻律。
在欣賞《小伙伴》時,教授學生一些基礎的拉丁舞蹈步伐,鼓勵學生親身參與到模擬的拉丁狂歡節活動中,讓學生在身體律動與音樂節奏的完美契合中,實現從被動欣賞到主動體驗的轉變,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在教學活動接近尾聲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與總結,鼓勵學生分享在這場“音樂之旅”中的獨特感受與深刻體驗,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所學音樂知識的內化和吸收。同時,通過巧妙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課堂上學到的音樂知識靈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使音樂教育不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而是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成為他們表達情感、豐富生活、提升素養的有效途徑。
(四)增加實踐互動,激發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實踐創編環節在音樂課堂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它與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之間存在著緊密而深刻的內在聯系。中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音樂理論基礎以及審美感知,能夠合理地運用各種音樂要素,那么教師應該增加相對應的實踐創編環節,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當教師有針對性地、系統性地增加實踐互動環節時,這就從根本上改變傳統音樂課堂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而構建起一個動態的、活力的“以生為本”的學習環境。學生從原本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課堂中。在課堂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音樂實踐創編環節,并能在交流、討論與協作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長,共同探索音樂創作實踐的無限可能。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斷地嘗試新的旋律走向、節奏變化和演唱形式的組合,從而拓寬自己的音樂視野,豐富音樂課堂表現力和創造性,從而激發自身的審美創造力。
例如,學習《上去高山望平川》這一課,教師可以進行音樂實踐創編活動,《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花兒”,是西北山歌的一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花兒”相關的主題進行創意構思,想象一段與主題相符的音樂情境。隨后,根據“花兒”旋律的特點,引導學生嘗試創作一段簡單的旋律,記錄在紙上,再逐步轉化為豎笛演奏譜。教師還可以教授學生簡單的西北山歌節奏,以及簡單的和聲并融入旋律中,使音樂更加豐富和立體。學生通過個人練習、小組合奏、班級展示等方式展示創編成果。
四、結語
在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下,初中音樂審美教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使命。音樂教育工作者應清醒地認識到,初中音樂審美教育不僅是藝術素養的培養,更是文化理解、文化傳承以及文化交流的橋梁。需要教育工作者持續不斷地探索、創新與實踐出一個多元的音樂教育體系。這一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音樂技能提升,更重視其審美觀念、文化意識、創新思維的全面發展。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探索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文化背景來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和情感共鳴。同時,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創作和表演活動中,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音樂魅力,增強自信心與團隊合作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全球化時代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讓音樂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最動人的旋律,引領他們成為具有開闊國際視野、深厚文化底蘊和創新實踐能力的新時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