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首都師范大學實驗小學永豐分校以書院為載體,以書院文化與課程建設為抓手,踐行教育家精神,促進新時期師德師風建設。在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的引領下,學校在落實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的基礎上,將傳統書院的教育理念與現代教育實踐結合,通過創新書院建設模式,推動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
讓愛國情懷扎根
學校周邊山水相依,風光旖旎,是修身養性、品讀詩書的理想之地。校園里的“秋實路”兩旁種植了茂盛的海棠樹,山墻上的“六藝文化墻”以傳統浮雕的形式展示了“禮、樂、射、御、書、數”的文化精華。道路兩旁是各年級教室,學生每天都會經過這里。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他們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間成長為有文化、有修養的時代新人。“秋實路”也是教師思想道德的提升之路,引導與激勵著他們愛生愛校,修身養德,提高文化素養。
促進師德師風建設
以“道”養德,確立教師的成長坐標。書院文化與教師的傳道授業、師德師風緊密相連。教師傳播真理的過程就是傳道授業的過程。同時,書院是教師閱讀的場所,閱讀是他們提升內涵、堅定信念、傳道授業的重要途徑。
以“敬”立德,拓展教師視野格局。學校打造“四敬課堂”完善教師人格,推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還制定了《教師四敬課堂評價表》《學生四敬課堂評價表》。學校將書院文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將書院建設與教育家精神相融合,拓展教師視野格局、提升其綜合素養。
以“詩”潤德,提升教師的文化品位。學校書院的文化環境猶如一方沃土,滋養著教師的精神家園,成為促進師德師風建設的文化場域。學校充分利用這一文化資源,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文化基地,不僅推動了師德師風的建設,提升了教師的文化品位,更在跨學科實踐活動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學校有兩個文化基地。第一個是“四季詩廊”,這里以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濃厚的文化氛圍吸引著師生駐足流連。在這里,師生共同讀書、繪畫、彈琴、吟詩、賞景,享受著自然與文化的和諧共生。豐富而具有歷史感的四季詩廊,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融入了120首名家名篇,大家在這里賦春品夏鑒秋賞冬,以詩潤德。長廊外,主雕塑草書“詩”與環形“跡”交相輝映,既是對禮文化的致敬,也是對現代藝術殿堂的贊美。
第二個基地是“永豐賦”文化角。在學校操場西墻懸掛著一塊橫幅長卷,那是本校教師親筆書寫的古體文言文《永豐賦》,不僅展現了教師的文學才華,更蘊含著他們對師德師風的深刻理解。《永豐賦》的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文道統一的期望,為學生樹立了榜樣。在這里,“扛國足之大旗,綠茵場上躍猛虎,報國強身”的豪情壯志不僅體現在足球場上,更融進了師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學校雖是一所普通的鄉村學校,但正是有這樣一批有教育情懷、樂于奉獻的教師,才使學校發展成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實驗學校。通過這些文化基地的建設,學校不僅提升了教師的文化品位與教育情懷,更激發了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追求。
秉承“仁”的理念傳播道德,塑造崇高美德修養。教師的靈魂之美源于仁愛。大愛作為大美精神的體現與弘揚,深深植根于書院文化和教育家精神中。通過學習《論語》,教師將美德傳遞給學生,學生再將這份美好傳遞下去。教師的師德修養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這就是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知行合一的力量,它潤物無聲地滋養著學生的心田。
多年來,書院文化為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讓涓涓的育人之河流淌得更遠。未來,學校將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領下,以書院作為立德強師的重要載體,持續探索,努力踐行,為教育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