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教育、科技和人才領域的競爭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若沒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和創新素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便只能是空中樓閣。在基礎教育中,高中階段尤為關鍵,它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本形成的時期,對學生影響深遠,因此高中教育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尤為重要。筆者基于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第一中學的辦學實踐,探討如何通過創新文化的培育,促進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
深挖地域文化內涵
正安縣作為西南漢文化教育的開拓者尹珍的故里,擁有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底蘊。學校脫胎于尹珍先生授徒講學的“務本堂”,其精神內核為“務本求實、敢為人先”。學校確立了“尹珍精神是立校之本、思想工作是管理核心”的工作思路,深入挖掘尹珍精神的內涵。提出黨員教師應爭當“三先鋒”,即思想先鋒、業務先鋒、管理先鋒;倡導全體一中人做到“四個一”,即一群人、一條心、一個夢、一起沖。通過這些舉措,鼓勵廣大師生以尹珍為榜樣,同時學習革命先烈和杰出科學家的精神,崇尚務本求實、自立自強、創新進取的價值觀,拒絕頹廢心態,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想。
培養分數以外的能力
學校堅決反對“唯分數論”,堅持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全面發展、特色發展為核心標準。通過一系列措施,如培養生活習慣、文明禮儀習慣、閱讀習慣和鉆研探究習慣,讓“好習慣成就好人生”落地生根,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擁有更多“分數以外的能力”。
學校大力提倡的“三彎腰”行動(彎下腰撿起地上的垃圾紙屑、彎下腰向長輩老師行禮問好、彎下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已成為德育特色之一,“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理念滲透到師生的日常中。倡導以“三個一百”為載體的閱讀行動,即閱讀一百本以上的中外名著,閱讀背誦一百首以上課本外的詩詞,寫一百篇以上與自己的學習、生活、夢想有關的作文。定期開展詩歌朗誦會、讀書報告會、課本劇會演、讀書心得和書評比賽等活動,呈現教師和學生的收獲與成長。成立社團管理中心,為學生提供每天1個小時左右的社團活動時間,每學期舉行社團展演,開展優秀社團評比,各社團組織開展書畫、演講、播音主持比賽等,并組織他們廣泛參加省市縣各類比賽和文藝展演,提升綜合能力。
讓教育教學“活”起來
人人都有小課題,校本科研“活”起來。想要學生“拔尖創新”,教師首先要有拔尖創新意識,校本科研就是“磨尖”教師的最佳平臺。學校倡導“人人都有小課題”,并結合高中學生特點和學校實際情況,為教師制作課題研究參考領域和參考題目,規范申報、研究、結題流程,對于優秀的成果,加大推廣力度,讓教師有收獲感、榮譽感。
創新范式“125”,課堂教學“活”起來。學校推行的“125”課堂教學范式改革,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研究、合作和自主學習意識,使課堂更加活躍。同時,該改革重新定位教師角色,使教師從講授者轉變為課堂觀察員、反饋收集者及學生創新實踐的伙伴與引領者。
比學趕超出新招,創新氛圍“活”起來。學校每年十月份開展科技文化周活動,讓科技類社團充分展示前沿科技成果,讓學生走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定期邀請清華大學等高校專家教授到校開展科普講座,引導學生啟發思路。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縣域高中應該有夢,更應該有為。2019年以前,學校辦學水平不足,教師信心低迷,難以取得社會信任,優質生源大量外流。經過近年來的努力,學生的綜合素養、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得到一些高校的高度認可,被三十余所高校授牌為“優質生源基地”。學校將繼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實踐新路徑,努力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縣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