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起,國家陸續出臺職業教育相關政策,強調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隨著影視動畫產業的發展,人才培養需更具復合性、創新性、前瞻性。中華職業學校與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合作的影視動畫中高貫通專業將 “講好中國故事” 原創繪本創作項目融入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深度融合,探索 “繪本 +” 育人模式。同時,依據上海市黃浦區創新教育項目要求,從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四個維度,重新梳理人才培養目標,重構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模式,培養具有“創意、創新、創作”能力,會“制作、合作、運作”的“三創三作”型動畫人才。
教學整體設計
聚焦科普繪本產業“數智化”需求,重構數字虛擬衍生教學任務。學校對標動畫設計師崗位工作流程,根據復雜大項目制作對于團隊協作的要求,以《熊貓航天員》科普繪本的VR漫游動畫為創作載體,將傳統的紙質繪本轉換為數字虛擬產品。教學過程按照動畫設計師崗位的工作流程,從概念設計、產品制作、測試交付三個環節進行重構,形成“流程貫穿、難度進階”的工作任務,并通過團隊協作的方式,開發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和數字教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生產性教學。
針對學習“一體化”特點,分析長學制下學情數據特征。本課程授課對象為2023級中高職貫通影視動畫專業“金格動畫”現代學徒制試點班,共20人。學生在一體化培養目標下,已完成《數字繪畫》《視聽語言》《三維動畫制作》等前置課程的學習。與專業群非貫通班級進行差異化對比發現,學生能較為充分、系統地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的合作意愿與自學能力。隨著認知的發展,如何提升他們專業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學校利用高品質項目和真實工作場景,借助各類教學資源,讓他們參與更為復雜的大項目,培養其耐挫、堅韌的品格,使他們具備創新發現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意設計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敏銳觀察能力,并通過分析前序項目完成度、學習平臺數據、學習特點等數據,生成學情畫像。
緊扣VR漫游動畫“生產鏈”要素,制定“金格”素養能力教學目標。學校基于動畫設計師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以及VR漫游動畫“生產鏈”要素,形成包含知識目標、素養目標、能力目標的三維教學目標,快速培養學生的數字虛擬衍生創作能力,最終培養“具有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具備圖文敘事能力和數字化表現力,充滿時代情境、家國情懷、生活情愫”的“兩觀、兩力、三情”型人才。
教學任務實施
真實項目形成任務“線”,實施“兩層級三迭代”項目教學過程。學校構建“二三四N”教學策略,以適應“三作”型人才培養所需的教學模式、教學資源和創新創業空間。“二”指兩個層級:第一層級規范設計制作與第二層級創意設計制作。“三”指三迭代:信息傳達準、創意傳達新、情感傳達正。“四”指四體驗:認知體驗、審美體驗、感官體驗、情感體驗。“N”指N種資源,即繪本創制產教資源矩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基于敏捷開發模型理論,設計并實施從反饋導入到反思總結八個環節的教學流程,以目標為導向設計兩個不同層級的教學,使學生完成從嘗試創作到優化創作再到反思創作的三次迭代,達到信息傳達準、創意傳達新、情感傳達正的教學效果。
科普繪本構成內容“面”,推進“文化自信”課程思政教學。學校積極落實思政教學,利用原創繪本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VR看太空,鑄就航天夢——科普繪本的數字虛擬衍生創作”項目中,學生利用《熊貓航天員》這一繪本的數字資產庫,以小讀者見面會的形式,構建了月球探險場景的第一視角。在創作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數字虛擬衍生創作的技能,更需要深入理解以探月為代表的航天精神對于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重要意義。
數智技術賦能教學“環”,構建“虛實結合”項目教學。原創繪本制作項目依托數智技術,構建了知識圖譜體系。例如,數字虛擬衍生創作板塊關聯51個知識技能點、62種學習資源,不僅能夠使教師實時掌握學習情況,也能夠促進學生精準地把握知識、技能、素養之間的聯系和邏輯關系。師生可在線自主查閱學習進度,形成學、測、評的教學閉環。教師還可以通過“虛實結合”的方式授課。例如,“繪本+VR”項目讓實體繪本的數字化呈現變得觸手可及。在課堂上,學生通過VR眼鏡,在虛擬空間中拓展想象、激發潛能,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多模態資源矩陣為“體”,開展“人機共育”多方多元評價。針對項目中難度較大的VR攝像機應用、VR動畫制作等新技術,學校在線開發了各種類型的企業案例庫、名師系列作品庫等精品資源,給予學生“矩陣體”式的支撐,同時依托不同的評價方式和主體,對項目進行多元評價。評價方式分為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與加分項評價,課程教師、企業教師、學生共同參與評價,精準監測學習情況。
學習成效顯著
一筆一畫,方寸間激發學習熱情。在“講好中國故事” 原創繪本創作項目中,學生根據項目要求分組協作,完成5個VR動畫創作項目,主要圍繞“探月工程”開展項目策劃。在創作過程中,學生深入挖掘探月工程的歷史背景、科學原理和文化內涵,將航天精神與熊貓的形象巧妙結合,通過畫筆和數字技術,構建了一個充滿想象力的虛擬世界。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學生對航天科技的理解,更培養了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虛一實,交融間鑄就數字工匠。校企深度融合,5套VR作品以藝術與科技融合為抓手,讓中國故事不僅躍然紙上,還能在數字世界讓觀眾獲得沉浸式體驗,教學目標完成度達100%。學生不僅掌握了專業的繪畫技能,還培養了跨學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他們不僅能用畫筆表現美,還能以數字技術創造美,讓藝術與科技在作品中相互融合。
教學特色創新
模式新:構建基于人工智能技術下的產教一體化教學模式。學校依托合作出版社,共建數字化繪本創作基地,以校企合作繪本制作為教學載體,將工作鏈與教學鏈有機融合,實現教學場景和工作場景的互動互補,使兩種不同“場景”的教學相得益彰。校內外名師各施所長,一體共育;任務流程和大思政課程,雙“程”互融。通過產教一體化教學模式,學校為行業和社會培養了一批能扎根中國本土文化,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創造性開展相關創作的高素質能工巧匠。
資源新:將繪本產業數字化轉型所需的新質生產力要素轉化為教學資源。學校將科普繪本創作所需的圖像素材、創作流程、工業管理等新要素,通過課程建設轉化為體系性的教學資源。學校積極利用繪本案例資源庫,與企業聯合開發數字教材、市級在線精品開放課程和創作技術方案。這些資源為課程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在線學習平臺中,《數字化繪本創作》課程累計開課七期,頁面瀏覽量超50萬人次,選課人數超一萬人,覆蓋全國各地的中職、高校,獲得師生廣泛好評。
方法新:有效實施任務驅動下的“兩層級三迭代”教學流程。學校通過案例啟發和任務驅動完成從預習到拓展等十個環節的教學流程,使學生形成從思考到實踐的循環。經過這種循環的訓練,他們能夠不斷完善自己的VR動畫作品。同時,學校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總結和反思能力,希望他們在每一次循環反饋中都能夠有所收獲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