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驗證可穿戴設備在小學足球課堂中的應用效果,選擇A小學五年級一班、二班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兩個班級隨機抽取60名學生(均為男生)劃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其中實驗組30人,對照組30人,實驗組佩戴可穿戴設備,用于幫助教師糾正和制定精細的訓練方案,對照組則延續傳統的方式,由師生之間相互溝通完善訓練方案,最終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通過佩戴可穿戴設備,在為期60天的訓練后,學生的身體素質、足球技術提升效果均優于對照組,驗證了可穿戴設備對于小學足球課堂的有效性,提出應進一步嘗試和推廣可穿戴設備,以此提升小學足球訓練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可穿戴設備" 小學足球" 身體素質" 足球技巧
中圖分類號:G8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06-118-3-SZG
1、引言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提到,要鼓勵體育教育朝著情境化、科技化的方向轉變,嘗試利用現代科技賦予體育教育新的內涵,以此提升學生對于體育教育的重視度,激發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積極性。故此,為了滿足現代體育教育需求,將可穿戴設備融入小學體育教育,將無線傳感系統鑲嵌于服裝及配飾,形成對學生運動狀態的數據采集與監控,進而對相關數據開展分析,便于制訂更有針對性的體育訓練計劃。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為可穿戴設備在小學足球課堂中的應用效果。
2.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下載關于“可穿戴設備”“小學足球課堂”的文獻,通過閱讀文獻了解可穿戴設備在小學足球課堂中的應用現狀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并將部分成果作為本文的重要參考。
(2)實驗法。
選取A小學五年級一班、二班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兩個班級隨機抽取60名學生(均為男生)劃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其中實驗組30人,對照組30人,探討可穿戴設備在小學足球課堂中的應用效果,包括對學生身體素質和足球技術的影響,進而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
(3)數理統計法。
對實驗產生的數據進行回收和統計,利用SPSS24.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分析可穿戴設備在小學足球課堂中的應用效果。
3、“互聯網+”背景下可穿戴設備在小學足球課堂中的實驗研究
3.1、實驗目的
針對可穿戴設備在小學足球課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索可穿戴設備對于學生身體素質、足球技術所產生的影響,得出可穿戴設備在小學足球課堂中的應用效果。
3.2、實驗對象
選取A小學五年級一班、二班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兩個班級隨機抽取60名學生(均為男生)劃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其中實驗組30人,對照組30人,以此作為對象開展實驗。
3.3、實驗過程
實驗組在開展足球教學的過程中佩戴可穿戴設備,該設備可以監控學生的心率、運動負荷、運動距離、能量消耗等數據,并且可以上傳至服務器終端,教師會根據數據反饋對足球訓練計劃進行相應的調整。對照組則不佩戴可穿戴設備,足球訓練的過程中主要由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從而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及訓練承受能力,并根據學生的主觀反饋調整足球訓練計劃。實驗組與對照組經過為期60天的訓練,對不同小組學生身體素質、足球技術進行測試,驗證可穿戴設備在小學足球課堂中的應用效果。
3.4、實驗結果
(1)身體素質效果分析。
①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測試結果
在開展實驗之前,為了確保實驗組與對照組具有相同的身體素質基礎,對兩組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測試,測試選取肺活量、50m跑、坐位體前屈、1min跳繩作為測試項目,測試結果如表1:
可以看到,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肺活量、50m跑、坐位體前屈、1min跳繩等各項指標上并沒有出現顯著差異,且P>0.05,意味著無顯著性差異,符合實驗開展的條件,兩組學生的身體素質基本相同。
②實驗組實驗前與實驗后測試結果
實驗組在為期60天的訓練過程中,要求佩戴可穿戴設備,以此對學生速度、力量、耐力、靈敏等各項訓練數據進行記錄,并上傳至網絡終端,通過終端數據顯示,多數學生現有訓練強度不足,仍有進一步提升運動強度的空間,于是選擇進一步提升足球訓練強度,并在完成60天訓練之后,再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如表2:
可以看到,在佩戴可穿戴設備參與為期60天的訓練后,實驗組在肺活量、50m跑、坐位體前屈、1min跳繩等方面的各項指標都有著顯著的提升,且P<0.05,意味著存在顯著差異,佩戴可穿戴設備后參與訓練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效果顯著。
③對照組實驗前與實驗后測試結果
對照組在為期60天的訓練過程中,沒有佩戴可穿戴設備,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開展溝通,以學生的主觀感受作為基礎對訓練計劃進行調整,多數學生表示訓練強度較高,于是教師選擇進一步調整訓練強度,并在完成60天訓練之后,再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如表3:
可以看到,經過為期60天的訓練后,對照組在肺活量、50m跑、坐位體前屈、1min跳繩等方面的各項指標變化并不顯著,且P>0.05,意味著無顯著性差異,對照組學生沒有佩戴可穿戴設備,導致訓練方案調整效果不佳,學生的身體素質并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
④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后測試結果
在經過為期60天的訓練之后,實驗組學生佩戴可穿戴設備,而對照組學生未佩戴可穿戴設備,導致兩組學生的訓練方案有所不同,再次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測試,并選取肺活量、50m跑、坐位體前屈、1min跳繩作為測試項目,測試結果如表4:
可以看到,實驗組與對照組經過為期60天的訓練之后,由于可穿戴設備對于教師訓練計劃起到調整作用,兩組學生的身體素質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且P<0.05,意味著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組學生身體素質各項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這意味著可穿戴設備對于身體素質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2)足球技術效果分析。
①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測試結果
在開展實驗之前,為了確保實驗組與對照組具有相同的足球技術基礎,對兩組學生的足球技術進行測試,測試選取顛球、繞桿運球、射門精準度等內容,為了便于統計,將各項測試以計分的方式開展,顛球1個計1分、運球成功1次計1分、射門射中1次計1分,測試結果如表5:
可以看到,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顛球、繞桿運球、射門精準度等各項指標上并沒有出現顯著差異(P>0.05),符合實驗開展的條件,兩組學生的足球技術基本相同。
②實驗組實驗前與實驗后測試結果
實驗組在為期60天的訓練過程中,要求佩戴可穿戴設備,以此對足球技術使用進行記錄,并上傳至網絡終端,以此判斷出學生在顛球、運球、射門等方面的技術細節,幫助教師更好地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在完成60天訓練之后,再對學生的足球技術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如表6:
可以看到,在佩戴可穿戴設備參與為期60天的訓練后,實驗組在顛球、繞桿運球、射門精準度等方面的各項指標都有著顯著的提升,且P<0.05,意味著存在顯著差異,佩戴可穿戴設備后參與訓練對于學生的足球技術提升效果顯著。
③對照組實驗前與實驗后測試結果
對照組在為期60天的訓練過程中,沒有佩戴可穿戴設備,足球技術的訓練主要依賴于教師的觀察和指導,幫助學生糾正非標準動作,并且與學生進行相應的溝通,為學生提供各項足球技術動作示范,也會針對學生薄弱之處予以重點訓練,在完成60天訓練之后,再對學生的足球技術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如表7:
可以看到,經過為期60天的訓練后,對照組在顛球、繞桿運球、射門精準度等方面的各項指標變化并不顯著,且P>0.05,意味著無顯著性差異,對照組學生沒有佩戴可穿戴設備,導致足球技巧訓練一般,學生的足球技巧并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
④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后測結果
在為期60天的訓練過程中,實驗組學生佩戴可穿戴設備,而對照組學生未佩戴可穿戴設備,導致教師對于兩組學生足球技巧的指導程度不同。實驗結束后,再次對學生的足球技巧進行測試,測試選取顛球、繞桿運球、射門精準度等項目,結果如表8:
可以看到,實驗組與對照組經過為期60天的訓練之后,由于可穿戴設備對于教師足球技巧指導能夠提供具體的數據與錄像,確保足球技巧指導更具有針對性,使得學生足球技巧都有所提升,且P<0.05,意味著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組學生足球技巧各項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使得學生足球技術取得了顯著的提升。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實驗對比結果顯示,經過為期60天的訓練,實驗組學生通過佩戴可穿戴設備,在肺活量、50m跑、坐位體前屈、1min跳繩等各項指標上優于對照組,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了更好的提升。實驗對比結果顯示,經過為期60天的訓練,實驗組學生通過佩戴可穿戴設備,在顛球、繞桿運球、射門精準度等各項指標上優于對照組,學生的足球技巧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4.2、建議
(1)持續引入先進可穿戴設備。
既然學生通過佩戴可穿戴設備能夠在身體素質訓練、足球技巧訓練上取得顯著的提升,驗證了可穿戴設備對于足球訓練的有效性,學校就需要持續探索和研發最新的可穿戴設備,并對相應的數據系統進行更新和完善。鑒于學校自身的研發和生產能力有限,就需要嘗試與專業的科研機構或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2)擴展可穿戴設備的教學運用。
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智能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功能符合小學足球訓練的需求,教師應該意識到可穿戴設備對于輔助訓練的重要作用,不斷開發和拓展這些智能功能,要善于利用可穿戴設備提高足球訓練的趣味性,讓學生更為清楚自身在足球訓練中的狀態,進而增強學生的訓練信心。
(3)強化教師可穿戴設備運用評估。
隨著可穿戴設備在足球訓練中的作用日益提升,為了督促教師更靈活、更廣泛地應用可穿戴設備,學校需要強化教師對可穿戴設備的運用,將其納入績效考核范疇,作為對教師勝任力的一項考核指標,以此督促教師更為全面地掌握和使用可穿戴設備。
參考文獻:
[1]王梓涵.VR與可穿戴設備在高校校園足球訓練中的應用[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5(1).
[2]邰之聰.可穿戴設備在運動員訓練中的應用與效能分析——以心率監測與數據反饋為例[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24).
[3]趙宇.科技輔助手段在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中的應用與創新[J].拳擊與格斗,2024(22).
[4]趙佩巖,居方圓.可穿戴設備在校園足球比賽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14).
[5]劉慶廣,林晶.可穿戴設備在校園足球訓練和教學信息化改革中的運用[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36).
作者簡介:劉海(1974-),男,漢族,山東棗莊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