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要求“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科學發展,法治先行。充分發展新質生產力、切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重視新質生產力對法治建設所提出的各項具體要求,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我們通過研判目前宜昌市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現狀與不足,認為應以持續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為抓手,筑牢宜昌新質生產力“法治基座”,為宜昌特色新質生產力充分發展保駕護航。
近年來,宜昌新質生產力產業初具規模。在政策平臺方面,宜昌市先后出臺《宜昌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關于全面推進數字宜昌建設的行動方案》等文件,初步形成了“一區三園”發展格局(即三峽數據中心聚集區,伍家崗三峽大數據產業園、點軍電子信息產業園和西陵人工智能產業園)。同時,宜昌市入選全省首批數字經濟示范城市,點軍工業園獲批全省首批數字經濟標桿園區,應用場景量質齊升。在科研創新方面,宜昌市加強三峽實驗室及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核心技術攻關碩果累累,運行管理模式初見成效,人才集聚能力不斷提升,企業主體地位明顯增強,有力服務了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綠色發展方面,宜昌市大力發展現代高端精細化工、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裝備等主導產業,加快高新技術全面綠色轉型。
作為新興課題,保障新質生產力充分發展的政策法規需要不斷更新,以匹配市場發展的速度。現實中,宜昌市有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地方政策法規尚不健全,而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有力支撐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發展較慢,可能導致地方政策法規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場發展速度的現象產生。并且,有關知識產權法律服務尚未“閉環”。雖然各地司法局和律協都開設了知識產權相關的資訊法律服務,但結構相對扁平、沒有形成體系,且沒有形成暢通的法律交流互助橫縱向渠道。其次,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的行政執法協作機制尚不健全,行業主管部門和綜合行政執法之間的行業監管協同配合、服務銜接一體化和案件爭議協調機制,目前仍未全面完善。最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伴隨高新技術產業的大規模出現并產生法律問題,因此司法需充分發揮能動性,加強此類型案件的法律知識儲備,尤其是需重視審判人員在高新技術產業知識產權糾紛方面案件的審判業務能力培養(根據裁判文書網最新數據,宜昌市2023年整年與高新技術產業密切相關的專利權糾紛案件僅十余件)。目前宜昌市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評價仍存在銜接不夠的情況,無法真實反映宜昌市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實際情況,進而影響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支撐的法治保障實效的真實性科學性判斷。
發展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是建立包容性制度,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培育提供更加寬松自由、公平公正的法治“土壤”。一方面,宜昌市人大和政府應積極調研,深入了解宜昌新質生產力產業發展現狀,針對實際問題先行出臺相關具體政策,待時機成熟進行地方立法。另一方面,及時更新現有政策規范。在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公開、市場準入、社會信用等領域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規范,及時修改和廢除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存在沖突的規范性文件,強化規范性文件全周期管理機制。
提高執法人員的權責意識,明晰行政主體權責配置,優化行政執法運行機制,規范行政執法程序,健全自由裁量基準制度,嚴格執法責任追究制度。要依法實施行政許可和行政備案制度,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開展市場準入效能評估試點,清除市場準入限制的顯性和隱性壁壘,保障新興產業充分參與市場競爭,保護內外資企業的合法權益。此外,要構建高新技術產業知識產權資訊法律服務及橫縱向平臺網絡體系,建立聯動執法機制,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執法協同,打通服務和執法“最后一公里”。宜昌市法院應審判前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知識產權糾紛方面案件審判人員業務能力學習培訓,靈活運用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司法指導性案例甚至法律理論,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各級法院應主動履行司法職責,在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布置知識產權等專門法律咨詢調解窗口,上門為企業服務、為群眾答疑。
科學設置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評價。對營商環境評價與法治評價進行科學融合,評價指標、評價目的進行具象化改造。同時,綜合運用定性(質性)與定量(量化)評價方法。質性量化并重,尤其重點關注營商規范、政企互動、司法能動、社會信用四個評價方面。在客觀指標上注重對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指標數據進行收集,對營商法治環境在主觀上采用問卷訪談形式對群眾和企業滿意度進行調查,真實反映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情況,打造具有辨識度、可量化、可回溯的法治化營商環境評價機制。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