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出發,多次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黨的十九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寫入黨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黨的二十大以來,全國各族人民踏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黨的民族工作也迎來了新的挑戰。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融合十分關鍵,關乎企業穩定發展與民族團結。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這項工作,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重點推進。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政治穩定與國家統一始終是發展的基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帶領人民解決各種問題,尤其是在處理民族工作的過程中,更要發揮黨的領導作用。企業各級黨委必須始終遵循“兩個確立”原則,加強“四個意識”,穩固“四個自信”,實現“兩個維護”,不斷提升政治意識,確保黨的領導貫穿于民族工作的每一個環節。
此外,企業在處理民族工作時,始終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大一統”思想為理論基礎,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用來指導民族工作。同時要注重培養高水平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確保各民族工作能夠得到有效落實。
要將國企思想政治工作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融合,就要深入基層調研,了解企業一線員工的工作難點、壓力來源。如搶修時的高強度作業、偏遠站點的值守孤獨等問題。圍繞這些設計思政內容,給出緩解壓力、解決困難的思路,讓職工切實感到思政工作有用。
多年實踐經驗表明,傳統說教吸引力低,可借助新媒體拓展渠道。制作企業專屬的思政短視頻,分享行業先進事跡;開發線上思政課程,員工利用碎片化時間靈活學習;還能用VR、AR技術模擬搶修等場景,植入思政元素,沉浸式教學。
為員工定制職業規劃,結合思政教育,把敬業、擔當的精神融入每個發展階段;建立公平公正的晉升機制,表彰獎勵技術與品德兼優者,讓員工在成長中有獲得感,主動接納思政引導。
設計多元培訓體系,定期開展思政專題講座,融入民族歷史、政策法規,增進員工對各民族文化習俗的了解,強化共同體認知;也可邀請少數民族員工分享民族故事,增添培訓互動性。打造線上學習平臺,集納民族團結的優秀案例、理論微課,員工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定期考核并設立獎勵機制,激發學習動力。
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歷史文化的積淀讓我們在文化、傳統、歷史等方面具有濃厚的共同體意識。因此,統一、共同的意識形態和文化氛圍,可以讓職工在精神上產生一種共鳴和情感歸屬。
在企業內部營造多元包容文化,規劃“民族文化長廊”,展示各民族傳統服飾、技藝,直觀呈現民族文化魅力;組織民族文化節,鼓勵員工展示才藝,促進不同民族員工相互欣賞、交流。將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企業文化價值觀,編寫企業民族團結故事集,凸顯文化凝聚力。
開展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內部培訓、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等多種方式,宣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各民族文化等知識,增進員工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在招聘、晉升等環節,注重選拔各民族優秀人才,構建多元民族構成的員工隊伍。同時為各民族員工提供公平的培訓、發展機會,助力員工成長成才。搭建各民族員工溝通交流的橋梁,如組織員工座談會、聯誼會等活動,鼓勵員工分享工作生活經驗,增強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系和團結意識。
積極參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開展對口幫扶項目,助力改善當地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條件,提升民族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在民族地區進行產業投資和建設,帶動當地就業,促進經濟增長,以產業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在原材料采購、合作伙伴選擇等供應鏈環節,優先考慮民族地區企業和供應商,帶動民族地區企業發展,加強民族團結。
尤其在電力項目規劃時,優先向民族地區傾斜,選派技術過硬、溝通能力強的跨民族團隊負責,助力民族地區電網升級,改善用電條件;施工中尊重當地民俗,及時化解矛盾。工作中,積極組織員工投身民族地區公益幫扶,為偏遠少數民族村落檢修電路、捐贈電器;開展電力知識科普,提升當地居民用電安全與節能意識,踐行社會責任。
要想“深度融合”,就要平等公正。在企業內部設立民族團結專項獎勵,表彰促進民族交流、投身民族地區項目且成果突出的團隊和個人;在晉升、評優時,將民族團結表現納入考量指標。同時建立職工意見反饋渠道,設立線上線下意見箱、交流群,鼓勵職工反饋思政工作問題與建議,特別關注涉及民族關系的訴求與建議,及時疏導、解決,營造和諧工作氛圍。定期開展職工座談會,企業及時調整改進方式方法,讓思政工作契合職工需求。
(作者單位:內蒙古電力集團包頭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