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概念,為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也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提供了重要遵循。高校思政課教師有責任深入學習和領悟這一重要論述,并將其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引導青年學生把握時代脈搏,勇擔歷史使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
作為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的主陣地,高校思政課理應擔負起準確闡釋新質生產力科學內涵、深層邏輯和時代意義的新使命。
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其核心要義在于,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綠色、智能、協同、高效為根本特征,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產業體系的全面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對傳統生產力的簡單優化與量變迭代,而是在生產要素方面發生了“質”的變化,實現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要素,尤其是強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在驅動要素和發展效果方面存在顯著區別。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深入學習領會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準確把握其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的科學真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產力觀,增強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加快形成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破解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帶來“技術—經濟—治理”范式的轉變,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推動人類文明邁向更高的臺階。黨始終高度重視科技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新質生產力是黨對生產力發展認識的深化推移,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引導學生立足大局,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蘊含著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邏輯。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涌現正在重塑經濟運行規律、資源配置方式,為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實現精準有效治理提供新動能。另一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統籌兼顧,“有為政府”制定產業政策引領,發揮“有效市場”促進作用,建立新型政府—市場關系,不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只有緊抓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動向,才能準確把握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內在脈絡,增強學生的歷史擔當和使命意識,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進改革開放事業,就是一以貫之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完善的過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進入新發展階段的中國,正處于攻堅克難的關鍵期、轉型升級的窗口期。新質生產力是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生產力,豐富了生產資料的構成、拓展了勞動對象的范圍。隨著新場景新應用的不斷落地,新產業新鏈條進一步延伸,必將帶來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高校思政課要引導學生增強憂患意識,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舉,進而在實踐中更好地堅定“四個自信”,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新質生產力不僅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內容,更為推進教學模式改革、提高育人實效注入了新動力。
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了豐富而生動的素材。教師要選取我國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一個個鮮活案例,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深刻領會新質生產力對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增強發展韌性、促進經濟內循環的現實意義。通過案例教學,讓晦澀的理論貼近學生的生活,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親和力。
高校思政課要充分利用新質生產力催生的信息技術手段,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要依托智慧教室、在線學習平臺等現代教育技術,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組織師生在更廣闊的時空里開展討論交流。要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開發基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的實踐課程,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知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潛力。互動交流能讓遙遠的知識變得觸手可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
上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要通過專題培訓、掛職鍛煉等方式,幫助教師深入理解和掌握新質生產力理論的內涵與實踐要求,不斷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同時,學校要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為教師深入一線調查研究提供便利,切實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新時代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2DJ25D)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贛南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