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頸動脈彩超已經成為體檢的常規項目,許多人看到報告上出現了“頸動脈內膜增厚”或“頸動脈斑塊形成”等字眼,便開始焦慮不安,擔心卒中會找上門來。2020年Lancet子刊上發表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近20億人頸動脈出現斑塊,而且有頸動脈斑塊的人群越來越年輕化。有資料顯示,40歲以上的人頸動脈斑塊檢出率為40%;隨著年齡的增長,60歲以上的人群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高達90%。
頸動脈的解剖結構上有一處“Y”型分支,此分支處血流沖刷力量大,很容易造成動脈內膜的機械損傷,導致膽固醇從損傷處進入血管內膜,形成斑塊。頸動脈是連接心臟和腦的主要通道,主要負責為大腦輸送血液和營養。一旦出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說明全身血管都在逐漸變硬,嚴重的患者甚至出現狹窄直至閉塞,心梗、腦梗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①無癥狀低危人群:40歲以上男性或50歲以上女性;②無癥狀中危人群:心腦血管病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中老年人、肥胖人群、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絕經后女性、長期抽煙、大量飲酒、有長期久坐少動等習慣的人群;③無癥狀高危患者: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逆性神經功能缺陷、有黑蒙等神經系統癥狀的患者應進行鑒別診斷和評價;④穩定性胸痛患者頸部搏動性包塊或懷疑頸部血管相關病變;⑤急性胸痛患者頸動脈斑塊情況的評估;⑥多血管疾病的患者頸動脈狹窄閉塞情況的評估;⑦不能接受腦血管造影(DSA、CTA)的患者;⑧頸動脈支架置人術前、術后評估及隨訪者。
篩查方法包括血管造影、經顱多普勒、磁共振、CTA等。雖然血管造影是診斷血管疾病的金標準,但頸動脈超聲具有經濟、便捷、可重復性好、無創的優點,可作為首選的篩查方法。
超聲檢查可準確診斷顱外段頸動脈的病變部位和程度,可作為術中及術后評估手術的療效、血管通暢情況,以及長期隨訪的檢查方法,目前在臨床上作為篩查的首選檢查方法。
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成像血管成像(MRA)檢查也是常用的無創性檢查診斷方法,可顯示頸動脈狹窄的解剖部位和狹窄程度。在超聲檢查結果不確定或需要進一步行血管重建的患者,應行CTA檢查。由于CTA需要使用碘化造影劑,一般不用于腎功能不全的患者。MRA檢查不需要使用造影劑,能準確識別頸動脈狹窄和閉塞情況,提供更高質量的圖像,但對有幽閉恐懼癥、體內有金屬植入物、不能長時間耐受平躺體位的患者,無法進行此項檢查。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與CTA、MRA相比,DSA還能提供頸動脈血流動力學及側支循環方面的信息,為介入治療提供最直接的影像學依據,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但DSA作為一種有創性檢查,有一定的并發癥發生風險,比如穿刺并發癥、造影劑腎病等,因此不推薦作為常規檢查,需要掌握好檢查的適應證。
①高血壓:動脈壁血流剪切應力過大使管壁更易受損。②吸煙:會使血管壁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刺激變得異常靈敏,膽固醇更容易進入血管壁,形成斑塊;尼古丁會刺激動脈內壁,增加心率和血壓。③糖尿病:會降低機體處理脂肪的能力,導致更多脂質沉積在血管壁上,增加患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④血脂水平高: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促使斑塊積聚。⑤家族史:如果血緣親屬患有動脈粥樣硬化或冠狀動脈疾病,則頸動脈疾病的發生風險更高。⑥年齡:隨著年齡增長,動脈僵硬度增加,更易損傷。⑦肥胖:超重會增加患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和糖尿病的風險。⑧睡眠呼吸暫停:增加中風的風險。⑨缺乏運動:使血液循環減慢,血液黏稠度增高,久之血管內垃圾堆積,形成粥樣硬化斑塊。⑩經常熬夜:人在睡眠過程中大腦激素可調節炎癥細胞的產生,保護血管免受損傷;經常熬夜這種保護機制會失效,長期睡眠不足使炎癥細胞不斷增加,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頸動脈狹窄小于50%,如果患者沒有合并其他疾病,沒有腦缺血的癥狀,并且血脂在正常范圍內,可以先通過健康生活來控制;頸動脈狹窄沒有超過50%,但合并有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病等危險因素,并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gt;2.6毫摩爾/升,需要服用藥物來控制;頸動脈狹窄超過50%,可能會出現斑塊破裂或大腦供血不足,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接受藥物治療,并嚴格控制危險因素;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大部分會對腦供血產生影響。因此,即便患者沒有癥狀也需要積極治療,并根據具體情況考慮手術治療。
調整生活方式①積極調整飲食。減少過多熱量攝入和特定的飲食結構。單一飲食不利于斑塊消退。堅持低油、低鹽、低糖,少吃油炸食品、肥肉、動物內臟、腌制品,多吃蔬菜、豆類、堅果、谷類、橄欖油等健康食品,控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限制精制碳水,適量多攝入不飽和脂肪酸及膳食纖維。②主動運動。運動是心腦血管事件的有效干預措施。最好每周進行150分鐘左右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等,每次30~50分鐘,每周3次。研究發現,每天步行7000步以上者斑塊逆轉更明顯,但不建議進行強競技類運動,過量的運動反而會損傷血管。③戒煙戒酒:吸煙飲酒都會影響血液中膽固醇水平,吸炯包括二手煙,都是缺血事件、亞臨床動脈硬化和冠狀動脈鈣化的危險因素,動脈粥樣硬化指數會隨戒煙時間延長而降低。④控制體重:肥胖者多伴有內分泌紊亂,且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更容易發生動脈硬化。建議健康成年人體重指數應控制在24以下,老年人可適當放寬,控制在26以下。
藥物治療他汀類藥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匹伐他汀等)、依折麥布、PCSK9抑制劑、二十碳五烯酸、降低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藥物、降壓藥、抗血小板藥物、口服降糖藥物。用藥具體方案需結合血管狹窄程度、患者癥狀、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予以綜合考慮,一般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嚴格控制在1.8毫摩爾/升甚至1.4毫摩爾/升以下,頸動脈斑塊就可能逆轉。斑塊逆轉是一個動態過程,長期維持健康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否則還會反彈或惡化。
手術干預目前頸動脈斑塊的手術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全麻下進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通過手術剝離頸動脈內膜和硬化的斑塊;另一種是微創手術,即頸動脈支架植入術,通過在狹窄位置放置支架撐開狹窄的血管壁,達到恢復頸動脈血流通暢的目的。不論是哪種治療方式,都能在很大程度上預防腦梗。這兩種手術目前都已在臨床廣泛開展,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