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雖然看似是一種常見的癥狀,但若頻繁發作或出現大出血,可能會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特別是在氣候干燥、氣溫變化劇烈的季節,發病率較高。雖然大多數鼻出血為自限性,但反復發作或大出血應引起高度關注。鼻出血的病因復雜多樣,包括局部原因如鼻腔炎癥、外傷及鼻腔腫瘤,系統性疾病如高血壓、血液病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等。中醫認為,鼻出血多由肺熱熾盛、肝火上炎、脾氣虛弱、腎陰不足等原因所致。因此,治療上既需清熱涼血,又要益氣固本。
鼻出血在中醫文獻中有不同的稱謂,如“鼻衄”“衄血”“鼻血”等。《黃帝內經》云:“諸氣者,皆屬于肺”,鼻為肺之竅,肺熱熾盛則迫血妄行,因而發為鼻衄。《溫病條辨》提到:“熱甚迫血妄行,則為衄血。”此外,肝經循行至頭面,肝火上炎,迫血上行也可導致鼻衄。脾主統血,脾氣虛弱則氣不攝血,血不循經而妄行;腎藏精,主骨生髓,腎陰不足則陰虛火旺,迫血妄行,亦可導致鼻衄。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虛則血不循經,易致出血;而益氣固本法則能補氣攝血,從根本上調理機體功能,達到止血之效。收斂益氣法在治療中強調補益氣血,兼顧收斂止血,其主要作用機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補氣固本:鼻出血多由氣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致,通過補氣藥如人參、黃芪等,可以增強氣的統攝作用,達到止血目的。②收斂止血:使用白及、藕節、白茅根等藥物,能直接收斂止血,快速控制鼻出血。③調和氣血:鼻出血患者往往氣血失調,調和氣血藥物如丹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瘀血形成,防止出血再發。
有些患者因常年流鼻血,經過2周中草藥治療后,癥狀顯著改善。雖然患者的其他檢查都正常,但因長期鼻出血而導致貧血。在其治療過程中使用柴胡、白芍、天冬、丹參、白及、阿膠、川牛膝等藥物,具有疏肝解郁、養陰潤燥、收斂止血、補氣攝血等功效。
病例一:患者,男性,45歲,長期鼻出血,每次出血量多,伴有輕度頭暈、面色蒼白。血常規檢測結果顯示輕度貧血。初診時,患者自述每遇到氣候變化或情緒波動時鼻血頻發。考慮到患者長期鼻出血可能導致體內氣血虧虛,治療上采用收斂益氣法,給予以下處方:人參15克:大補元氣,增強機體統攝血液的能力;黃芪30克:補氣固表,增強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白及10克:收斂止血,快速控制鼻出血;天冬12克:養陰潤燥,調和肺氣,防止肺熱熾盛導致血熱妄行;阿膠10克:補血滋陰,潤肺止血;丹參15克:活血化瘀,調和氣血,防止出血再發。服藥2周后,患者的鼻出血明顯減少,面色轉紅,頭暈癥狀消失,血常規復查結果顯示貧血癥狀得到緩解。
病例二:患者,女性,35歲,因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導致夜間鼻出血。患者表現為面色潮紅,舌紅苔黃,脈弦數。考慮患者為肝火上炎所致,采用清肝瀉火、收斂止血治法,處方如下:黃芩12克:清熱瀉火,止血;川牛膝9克:引血下行,調和上下寒熱;柴胡10克:疏肝解郁,調和氣機;白茅根15克:涼血止血,清熱利尿;藕節15克:收斂止血,消瘀血。患者服藥1周后鼻出血癥狀顯著改善,夜間睡眠質量提高,舌苔轉薄,脈象和緩。
針對鼻出血的治療,傳統的中醫收斂益氣法通過調理氣血、補氣同本,能夠有效緩解癥狀,預防復發。①補氣固本,治本兼治標:收斂益氣法注重通過補氣藥物(如人參、黃芪等)來增強機體的統攝能力,從根本上調理體內氣血平衡,達到治標又治本的效果;與單純的止血治療相比,收斂益氣法不僅能夠快速止血,還能預防鼻出血的再次發生。②收斂止血,快速控制癥狀:通過使用具有收斂止血作用的中藥(如白及、藕節、白茅根等),收斂益氣法能夠在短時間內控制鼻出血,減少失血量,減輕患者痛苦。③調和氣血,預防復發:收斂益氣法強調調和氣血,使用如丹參等活血化瘀藥物,促進血液循環,防止瘀血形成,從而減少鼻出血的再發風險;這種方法不僅能夠緩解癥狀,還能長期調理體質,增強患者對環境和情緒變化的適應能力。
收斂益氣治療鼻出血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相比于一些西醫止血藥物或手術治療,收斂益氣法以天然中草藥為主要治療手段,長期使用也不會產生藥物依賴或嚴重的不良反應,適用于各類體質的患者。但應注意以下事項。①辨證施治:鼻出血患者的病因復雜多樣,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不能一概而論。對氣虛型患者,應重用補氣藥物;對血熱型患者,應注重清熱涼血。②藥物配伍:在應用收斂益氣法時,藥物的配伍需謹慎,注意補氣藥與清熱涼血藥物的搭配,防止氣血相悖。③預防復發:鼻出血治療后,仍需注重日常調養,避免情緒波動,注意氣候變化對機體的影響,防止疾病復發。
收斂益氣法作為中醫治療鼻出血的一種重要方法,通過補氣同本、收斂止血、調和氣血等多種途徑,不僅能夠快速控制出血,還能預防復發,改善整體健康。該療法強調辨證施治,個體化治療,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為鼻出血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此外,中醫還注重通過飲食、針灸等綜合療法,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自身體質,從而在防病治病的同時,提升整體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