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我骨折后,骨頭多久能夠愈合?”這是骨折患者最迫切想要了解的問題,同時也是骨科醫生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常言道,傷筋動骨一百天,但在醫生看來,骨折的愈合過程往往更漫長。通常將骨折愈合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血腫機化演進期、原始骨痂形成期以及骨痂改造塑形期。
骨折可以比喻為破裂的水管,血液會從骨折斷端中涌出,蔓延至骨折區域及其周邊組織,導致患處迅速腫脹。血液在6~8小時內會凝結成果凍狀血塊,形成血腫,從而有效地阻止出血。這也是醫生建議受傷后12小時內進行冷敷的原因,因為冷敷可以加速這一轉化過程,減少損傷區域的出血量。接下來的2~3周時間,身體會通過多種途徑將骨折部位的血腫轉化為肉芽組織。然而,此時骨折部位仍會出現腫脹和疼痛,骨折端還存在一定的彈性活動。因此,此期最重要的治療措施是固定骨折斷端,防止其移位。這就是為什么在這個階段,醫生會通過詢問病史、進行體檢、利用X線或CT等輔助檢查手段來評估骨折情況,并根據不同情況制定相應治療方案,包括使用石膏、夾板等外固定方式的保守治療,以及采用鈦合金鋼板、鈦合金髓內釘等內固定方式的手術治療。
隨著時間推移,在成骨細胞等多種因素作用下,原始骨痂完全形成,標志著骨折已經達到了臨床愈合階段。之所以稱之為骨折的臨床愈合而非完全愈合,是因為這種骨痂雖然具備了骨組織的硬度,但尚不具備成熟的骨組織結構,其強度也略顯不足。因此,盡管醫生可能會建議去除部分保護性固定,但通常不建議骨折部位立即恢復到正常使用。原始骨痂形成期將持續6~12周,這接近3個月的時間,就是俗語所謂的“傷筋動骨一百天”。在專業醫生看來,骨折臨床愈合的標準應符合以下因素:①局部無壓痛,無縱向叩擊痛;②局部無異常活動;③X線照片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性骨痂通過骨折線;④功能測定,在解除外固定情況下,上肢能平舉1千克重物達數分鐘,下肢能連續徒手步行3分鐘,并不少于30步;⑤連續觀察2周骨折處不變形,則觀察的第1天即為臨床愈合日期。其中②④兩項測定必須慎重,以不發生骨折愈合處變形或再骨折為原則。不同部位的臨床愈合時間:鎖骨骨折愈合時間為4~6周;肱骨頸骨折愈合時間為4~6周;肱骨干骨折愈合時間為4~8周;肱骨髁上骨折愈合時間為3~6周;尺、橈骨干骨折愈合時間為6~8周;橈骨遠端骨折愈合時間為3~6周;掌、指骨骨折愈合時間為3~4周;股骨頸骨折愈合時間為12~24周;股骨轉子間骨折愈合時間為7~10周;股骨干骨折愈合時間為8~12周;髕骨骨折愈合時間為4~6周;脛腓骨骨折愈合時間為7~10周;踝部骨折愈合時間為4~6周。
然而,隨著現代醫學對骨折認識的逐漸深入,骨折臨床愈合后還要經過接下來的骨痂改造塑形期,才算真正意義上的骨折愈合。
原始骨痂由不規則排列的骨小梁構成,尚未完全堅固。隨著肢體的活動和負重,位于應力軸線上的骨痂不斷得到加強和重塑,骨小梁的排列逐漸變得規則和緊密。而在應力軸線之外的骨痂則逐漸被清除,原始骨痂逐漸轉變為永久骨痂,后者擁有正常的骨結構。骨髓腔重新開放,恢復了骨骼的原始形態。簡而言之,正確位置的骨痂經過華麗的轉變,成為真正的骨骼,而位置不當的骨痂則被淘汰。只有到了這個時候,在骨科醫生看來,骨折才算是真正愈合,可以像健康側一樣使用。如果進行了手術并植入了內固定物,通常建議在塑形期完成后取出。這也是醫生建議手術患者在術后1~2年取出骨骼內植物的原因。
上述就是骨折愈合過程的簡易描述,然而實際上影響骨折愈合過程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年齡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年輕人的骨骼再生能力較強,愈合速度通常較快;而老年人的骨骼再生能力較弱,愈合速度相對較慢。其次,骨折的類型和嚴重程度也會影響愈合過程,例如粉碎性骨折比簡單骨折更難愈合,不穩定骨折比穩定骨折更難愈合。再者,生活習慣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吸煙和過度飲酒會顯著延緩骨折愈合過程,因為這些習慣會影響血液供應和骨骼細胞的功能。藥物使用也可能影響骨折愈合,某些藥物可能會抑制骨骼再生或影響骨細胞的活性。最后,個體的健康狀況,如糖尿病、骨質疏松癥等慢性疾病,也會對骨折愈合產生負面影響。這些疾病可能會影響骨骼的血液供應和細胞活性,從而延緩愈合過程。所以具體的骨折愈合時間必須以專業骨科醫生的評估為準,切記不要自行評估。
為了縮短骨折愈合所需時間,建議采取以下方法。①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攝人足夠的蛋白質、鈣、維生素D和其他微量元素,以支持骨骼的修復;②適量的運動: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適當的物理治療和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和骨骼愈合;③避免吸煙、限制酒精攝入:這些習慣會減緩愈合過程并影響骨密度;④保持良好的休息:確保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時間,以幫助身體恢復;⑤監測藥物使用:按照醫囑正確使用促進骨愈合的藥物,如骨肽、鹿瓜多肽、補骨膠囊、接骨七厘膠囊、仙靈骨葆膠囊等;⑥定期復查:按時進行復查,以便醫生評估愈合情況并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