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老百姓俗稱“羊癲風”,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一組具有持久性致癇傾向的慢性腦部疾病,可以合并出現包括偏頭痛、睡眠障礙、認知障礙等共患病,是神經科第二大常見病。其實質是腦神經元過度同步化異常放電導致的短暫性、刻板性、發作性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常常突發突止。由于異常放電的神經元部位、擴散路徑及范圍不同,臨床上可出現短暫的運動、感覺、意識、行為、自主神經等功能障礙,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組合形式出現。
癲癇在任何年齡、地區和種族的人群中都有發病,但兒童和青少年發病率較高。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腦血管病、腦外傷、腦腫瘤、癡呆及其他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率升高,老年患者癥狀性癲癇的發病率亦逐年上升。由于癲癇發作的不可預知性,發作過程存在意外傷害,甚至有猝死風險,因此,家屬或者普通老百姓需要了解、掌握癲癇發作期正確的急救處理方法。本文為大家詳細講解癲癇發作期的應對策略,關鍵時刻為患者做好保護性措施,為120急救人員和急診科醫生后續的規范化治療爭取時間。大量的臨床研究已經證實癲癇與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一樣,是可防可治的,大家應該給癲癇患者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關愛。大部分癲癇患者經過科學的治療和護理,都可以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中。
第一步:保持冷靜,記錄患者發作時間和持續時間大多數患者癲癇發作是自限性的,發作持續時間一般在5分鐘以內會自行終止。如果持續抽搐時間超過5分鐘,或反復多次發作,發作間期意識未能恢復,則進入癲癇持續狀態,需要藥物干預終止發作。此時應撥打120呼叫救護車緊急就醫。因此,記錄患者的發作時間和癥狀持續時間非常重要。遇到癲癇發作的患者,路人、同行朋友或家屬應保持冷靜,如果有多位目擊者在場,建議用手機拍攝記錄整個發作過程,局部與全身均應有細節記錄。這些視頻可為后續急診科醫生提供有效的發作癥狀學資料,為患者癲癇的診斷、發作分類以及治療提供依據。
第二步:放平患者身體,避免摔倒如果患者在站立或坐立位癲癇發作,應立刻將患者就近放到床上或者平地上。癲癇發作時肌肉強直、意識喪失,患者不能維持自身姿勢,摔倒、頭部撞擊、外傷性骨折非常常見,因此幫助他們平躺是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待他們安全躺下后,托起患者的腰背部,幫助他們保持側臥位姿勢,將頭偏向一側,這樣發作時產生的大量口腔分泌物、唾液、嘔吐物可以流出口外,避免誤吸導致窒息或墜積性肺炎。將枕頭或衣服等柔軟的織物置于患者頭部下方,應急保護,避免抽搐時頭部反復撞擊地面。
第三步:清除口中食物、分泌物或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患者在癲癇發作期可能會出現牙關緊閉、舌咬傷、口腔流血等癥狀,切記不要往患者嘴里塞任何東西。此時強行往患者口腔中塞人毛巾、木制筷子、勺子等器皿,不但不能保護舌肌,還可能會導致下頜脫臼、咬碎的異物誤吸進入氣道而造成窒息等。有經驗的家屬應第一時間將患者口中的假牙取出,清除口腔的食物殘渣、分泌物或嘔吐物,患者口中的任何東西,甚至咬碎的牙齒,都有被誤吸的風險。同時解開患者領帶、項鏈、上衣領口的紐扣、腰帶,保持呼吸道通暢。部分癲癇大發作患者呼吸肌強直收縮,會導致短暫的呼吸停止,出現面色、口唇發紺;四肢軀干骨骼肌強直收縮,可出現四肢僵硬、特殊姿勢;喉肌強直收縮,可聞及患者喉部發聲、尖叫等。一旦癲癇發作結束,患者恢復自主呼吸,上述癥狀可自行緩解,不需要過多處理。
第四步:避免用力拉扯或對抗,注意環境安全,全程陪護癲癇發作時,即使患者出現劇烈的肢體抽搐,也不要用力按壓患者,避免過度約束。因為過度對抗和拉扯可能會導致患者二次損傷,如肩關節脫臼、鎖骨及肋骨骨折、肌腱與韌帶等軟組織挫傷。相反,幫助患者維持側臥位姿勢,重點保護患者頭部避免撞擊,確保患者有足夠的空間;適度扶住患者的肢體,防止自傷及外傷即可。同時,注意患者周圍環境是否安全,比如有無尖銳物、灼熱物、危險品等。如果發作地點在街邊或馬路、灶臺或烤箱、游泳池或水庫附近,應立即轉移,確保患者遠離銳器、火源、水域或者車流等危險區域。在患者完全清醒之前保持陪伴,直到他們發作結束,能夠清晰準確地回答問題。在患者尚未完全清醒之前,注意不要喂水、喂藥。癲癇發作后,患者可能會頭痛、困倦、意識模糊或情緒激動等,必要時撥打120救護車送診。
第五步:孕婦和老年人需及時送醫院就診孕婦或老年人癲癇發作后即使似乎恢復了意識,或者癲癇發作持續時間并沒有超過5分鐘,也建議撥打120送醫院進一步診治。對孕婦來說,癲癇發作可能會導致胎兒宮內窘迫,胎兒缺血、缺氧等情況;如果孕婦在發作過程中發生了跌倒或外傷,可能會導致胎盤早剝等。老年人南于骨質疏松,骨骼非常脆弱,容易并發多處骨折、關節脫臼等。因此,孕婦和老年人癲癇發作后應及時就醫。尤其是患者第一次癲癇發作,且癲癇持續時間超過5分鐘,或者合并慢性基礎病眾多者,更應該立即送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