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財政政策將繼續保持積極態勢,通過提高赤字率、增加財政支出強度、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等,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強有力地支撐。
王朝才在第十屆國企管理年會“高端論壇”時段發言時指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財政工作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這一重要論斷,將財政的職能定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當前,財政深度嵌入、全面參與國家治理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在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中,承擔著日益重要的職責使命。
我國財政政策的主要取向一直聚焦于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在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等方面出臺財政,旨在提高政策的可持續性,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改善民生福祉。
對比過去五年全國財政會議的主要內容,財政政策從追求效率向追求力量轉變,且表述從之前的“提質增效、更可持續”“加力提效”等變為“更加積極”“持續用力、更加給力”。
從中可以發現,黨的二十大以來,國務院在財政工作中的決策職責在持續優化。過往的財政會議長期強調“緊日子”的理念。如,2020至2023年多次提及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包括提出優化支出結構、強化預算約束、嚴肅財經紀律等多項舉措。而2024年財政會議不再提及。這一歷史性的轉變,反映出財政政策導向的重大調整,從嚴格控制財政支出轉向更為積極的財政策略。
此外,為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中國人民銀行進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調整。比如,取消全國首套和二套住房貸款利率下限,并下調了首付比例;將首套和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統一降為不低于15%等。正是在政策刺激之下,2024年10月份我國商品房成交同比、環比實現“雙增長”。
2024年,我國財政政策變化體現在三個關鍵時點:一是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后,各界對財稅改革的期待;二是在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后,財政部于10月1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上發布財政增量政策;三是在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新聞發布會上,確定化債政策的規模。
2024年,我國財政赤字率為GDP的3%,超長期特別國債規模1萬億元,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超10萬億元。這一年,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特點是“適度加力、提質增效”,其中包括加大財政政策實施力度、支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織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網、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等舉措。
以往的財政政策注重在有限財政資源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平衡各領域需求。如今,更強調通過大規模資金投入和政策強力推動,來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結構調整。
2024年的財政工作重點轉向通過大規模的財政投入刺激經濟增長。如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在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方面加大補貼與扶持、積極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等;轉向通過多種財政政策工具協同發力。如財政赤字、特別國債發行、轉移支付等多管齊下,以實現經濟復蘇與結構優化的目標。可以說,上半年財政政策較為平淡,下半年則相對活躍,引發的市場關注度也更高。
大規模的財政資金投入,無論是通過特別國債對重點項目的支持,還是對新質生產力領域的投資補貼,都將直接帶動相關產業上下游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附加值,從而為GDP增長提供強勁動力,助力經濟從當前態勢中加速復蘇與擴張。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12日,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穩定經濟增長,財政部宣布了新一輪財政逆周期增量政策,圍繞穩增長、擴內需、化風險,推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這些舉措有三個重點:第一,加力支持地方化解隱性政府債務風險;第二,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第三,支持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大對重點群體的保障力度,提升整體消費能力。
2025年,財政工作重點我個人認為將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打好政策“組合拳”。即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專項債券的發行規模、擴大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持續用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貨幣政策基調由“從緊”“適度從緊”到“穩健”,再到“適度寬松”“寬松”。政策之間相互配合、相互支撐,才能形成同頻共振,共同推動經濟向上向好發展。
二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即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促進就業、物價穩定與國際收支平衡。通過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等,加大對“兩重”項目(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和“兩新”政策(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支持。
三是擴開放·強監管·防風險。即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特別是針對房地產市場風險,通過政策調整促進市場健康發展,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四是促融合·興縣域·強農業。即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通過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同時,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化發展,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五是優環境·提效能·增福祉。即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政府服務效能,為市場主體創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業成本,激發市場活力。同時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與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切實增進民生福祉。
下一步,我國的財政政策針對性將會更強、著力點將更加多元化。未來一段時間內,財政政策將繼續保持積極態勢,通過提高赤字率、增加財政支出強度、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等,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強有力地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