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文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重任。研究立足初中語文教學,提煉出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包括分層遞進式思辨性閱讀教學模式依學生水平分層規劃,設計多元思辨問題;跨學科思辨性閱讀主題單元設計打破學科界限,圍繞主題整合知識;基于項目的協作式思辨閱讀活動以現實問題為導向,小組協作完成探究任務;建立數字化思辨性閱讀教學平臺借助信息技術,提供資源與互動交流,以期培育契合時代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 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事業,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新課改大潮中,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學生不僅需扎實掌握語文知識、練就嫻熟語文技能,更應具備敏銳洞察力、深邃思考力以及勇于創新的智慧。思辨性閱讀教學正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制勝法寶,它既能助力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涵,領悟作品蘊含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又能啟迪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意識,培育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探究精神。本文將從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現狀切入,重點探究四種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以期為教師教學實踐提供參照,助力語文教學邁向新高度。
一、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現狀
1.課堂淺嘗輒止,深度思辨匱乏
當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普遍存在淺嘗輒止、深度思辨缺失的弊病。許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度聚焦學生對文本字面含義的理解,滿足于學生能復述文章主要內容,卻疏于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思考文本。學生閱讀時亦習慣被動接納,主動質疑、探究的精神不足。這般流于表面的閱讀模式,使得學生難以觸及文本深層意蘊,無法真切體悟作者思想情感,遑論將所學知識遷移運用至現實生活。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意識難以得到有效培育,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也因而受限。
追根溯源,此問題成因多元。一方面,應試教育的陰霾尚未消散,部分教師受困于應試壓力,難以徹底掙脫“教材化”“題海化”的教學桎梏;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的思辨意識與能力亟待加強,對于如何開展行之有效的思辨性閱讀教學,缺乏深入鉆研與實踐探索。此外,現行教材編排與考試評價體系,亦難以為思辨性閱讀教學提供堅實支撐。
2.師生互動乏力,思維碰撞欠缺
在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場景中,師生互動疲軟、思維交流碰撞不足也是一大癥結。傳統閱讀教學模式下,教師常以知識傳授者與權威自居,課堂教學多為教師單向講授,學生被動聆聽。這種“一言堂”式課堂,抑制了學生的個性表達與創造性思維發展,使其鮮少有機會抒發獨特見解,對閱讀內容及問題的思考亦難多角度、多層面展開。師生間平等交流、熱烈討論的氛圍難以營造,生生之間的思維互動更是微乎其微。
究其緣由,既有教師教學理念與能力的短板,也源于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單一。部分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認知不足,慣于“滿堂灌”式知識傳輸,組織學生討論、辯論等互動教學的意識與能力欠缺。同時,在應試壓力的“緊箍咒”下,不少教師為趕“教學進度”,常壓縮學生互動、討論時間,致使師生互動流于“形式化”。如此缺乏互動交流的閱讀教學,既不利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更無法有效挖掘學生思辨潛能,培養其合作意識與表達能力。
二、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
思辨性閱讀教學應當遵循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規律。初中階段,教師需依循學生認知發展軌跡與語文學科特性,構筑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框架。本文從課堂教學、主題學習、項目探究及數字支持四個維度,提出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四者環環相扣、協同促進,共同編織成一個螺旋攀升的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網絡。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情,靈活調用不同策略,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持續提升思辨
能力。
(一)分層遞進式思辨性閱讀教學模式:思辨閱讀教學之基
于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而言,采用分層遞進模式是培育學生思辨能力的關鍵。此模式要求教師依學生認知發展水平與語文素養高低,對教學內容予以科學分層規劃。各層級均應設定清晰的教學目標與思辨能力培育側重點,層層推進、環環相扣。教學進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深度閱讀,精心設計頗具挑戰性的思辨問題,鼓勵學生從多元視角剖析文本,挖掘隱匿于字里行間的深層意涵。
以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背影》一課閱讀教學為例,在初步閱讀階段,教師可引領學生理解文章字面意思,梳理文章主要內容與情感脈絡。此時,教師不妨設計諸如“作者緣何撰寫此文?”“文章講述了怎樣一則故事?”等基礎性問題,助力學生搭建對文本的整體認知架構。在深度閱讀層面,教師應引導學生探尋文本深層意蘊。《背影》飽含豐富人生哲理與家國情懷,教師可拋出如“作者在火車站臺望見父親背影時為何潸然淚下?此淚水背后折射出怎樣的父子關系?”“文章結尾處,作者回憶父親背影時所思何事?這般‘不遠矣’的悲涼預感映照出作者怎樣的心境?”等富有挑戰性的思辨問題,激發學生深度思考,啟發他們從不同維度解讀文本,體悟父愛的深沉與人生的無奈。至拓展探究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文本與現實生活勾連,思索文章給自身及社會的啟示。譬如,設計“從這篇文章中,我們能感知何種父愛?這種父愛對我們成長有何意義?”“文章映射出怎樣的家庭悲劇?其根源何在?我們該如何避免此類悲劇重演?”等開放性問題,促使學生將對文本的思考延伸至現實生活,反思親子關系,珍視家庭親情,洞悉個人命運與時代大背景的內在關聯。
(二)跨學科思辨性閱讀主題單元設計:思辨能力培育之階
在初中語文教學領域,推進跨學科思辨性閱讀主題單元設計,是開發學生綜合思辨能力的高效路徑。此教學策略倡導教師打破學科界限,整合不同學科知識與方法,圍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兼具學術深度與廣度的特定主題,如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倫理、文化身份認同等,設計極具挑戰性的閱讀任務。
以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課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將這首詩與歷史、政治學科有機融合,圍繞“中國革命與建設”主題,精心打造一堂跨學科閱讀課。學生不僅要領會詩歌字面意思與情感內核,還需運用歷史、政治學科知識,剖析詩歌所反映的時代背景與社會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思索:詩中“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的“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象征了當時人民怎樣的處境?這種處境根源何在?詩人為何選用“貧困”“悲哀”“痛苦的希望”等詞匯描繪祖國?這折射出怎樣的社會現實?借由這些問題,學生得以將詩歌內容與歷史知識貫通,深度理解人民遭受的苦難及其社會根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充滿思辨性的問題情境與任務,引導學生開展跨學科探究與論證。教師可組織一場“中國夢”主題探究活動,讓學生結合詩歌內容與生活體驗,探討“中國夢”內涵,并就其實現路徑與方法各抒己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施展語文學科的文本分析專長,還需綜合調用歷史、政治、科學等多學科知識,全方位剖析問題。同時,教師可采用小組協作形式,讓學生在跨學科語境下碰撞思維火花,強化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
(三)基于項目的協作式思辨閱讀活動:思辨能力實踐之途
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開展基于項目的協作式思辨閱讀活動,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的有力抓手。該教學策略強調以現實世界問題為導向,設計開放性閱讀探究項目,如社會熱點問題調研、經典文學作品改編、議論文寫作等。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需以小組協作方式,共同完成文獻檢索、資料整理、問題剖析、成果呈現等任務。協作學習既能促進學生思維交流碰撞,又能培育學生團隊意識與領導力。
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濟南的冬天》一課閱讀教學為例,教師要引領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細致品味作者筆下濟南冬天的獨特景致。學生可思考:作者是怎樣描繪濟南冬天的暖和安適的?“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折射出濟南冬天何種特點?作者筆下的小山為何“特別可愛”?下小雪時的濟南是怎樣一番景致?通過這些問題,學生能于精讀中領略作者觀察之入微、感悟之獨到、描繪之生動。在深度閱讀基礎上,教師可設計一個“冬日家鄉”研究性閱讀項目。學生分組協作,廣泛涉獵有關家鄉冬天的散文、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并走出課堂,實地觀察、體驗家鄉冬天的風土人情。在閱讀與體驗過程中,學生比較不同作品對家鄉冬天的描繪差異,剖析不同作者的情感態度與藝術風格,思索這些描繪背后所反映的地域特色與人文底蘊。項目實施期間,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開展協作式探究閱讀,學生小組內可分享閱讀心得、研討疑難問題;小組間可舉辦讀書辯論,就特定問題展開熱烈討論與爭鳴。在此過程中,學生相互啟發、補充觀點,逐漸學會以批判眼光剖析、評價文本,提升思辨能力。
(四)建立數字化思辨性閱讀教學平臺:思辨閱讀教學之翼
身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時代,搭建數字化思辨性閱讀教學平臺,是推動初中語文教學變革的必由之路。此類教學平臺應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為師生提供個性化、智能化教學服務。平臺需匯聚豐富多元、優質精良的閱讀資源,涵蓋不同主題、體裁及難度層級,以滿足學生閱讀需求。
以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閱讀教學為例,教師要在平臺精心篩選與本文相關的閱讀素材,如作者魯迅的其他散文、有關魯迅生平及時代背景的介紹、文章寫作背景的考證資料等。這些資源體裁各異、主題多元,能助力學生全方位、深層次理解文章內容,領會作者思想感情。同時,教師可利用平臺的文本分析工具,如關鍵詞提取、主題建模等,引導學生迅速抓取文章核心內容與思想脈絡,為深入思辨筑牢根基。教師還要充分發揮平臺互動交流功能,組織學生開展在線思辨討論。教師可圍繞文章中“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象征意義、作者對童年生活及啟蒙教育的態度等問題設置討論話題,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交流辯論。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深化思考,拋出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心理與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怎樣的社會問題?”“作者對‘三味書屋’式教育持何種態度?這背后折射出作者怎樣的教育理念?”等富有啟發性與挑戰性的問題,促使學生在交流碰撞中深化文本理解,提升思辨能力。
思辨性閱讀是培育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重要路徑,是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廣大初中語文教師需樹立思辨性閱讀教學理念,遵循教學規律,因材施教,靈活運用多元教學策略,引領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中提升思辨能力。同時,教師還應與時俱進,積極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智能化閱讀學習服務。唯有持續探索創新,方能切實發揮語文學科育人功效,培育契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創新
人才。
[參考文獻]
[1]孫昆鵬.進行思辨性閱讀,感悟先賢智慧——談初中語文文言文的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4(23):96-98.
[2]寧若梅.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學策略研究[D].大理:大理大學,2024.
[3]楊蘭.基于PISA閱讀測試的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4.
[4]卓依琳,王瑋.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3(28):17-19.
[5]徐佩杰.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教學策略研究——以×中學為例[D].阿拉爾:塔里木大學,2023.
[6]金可.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教學策略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23.
[7]馮燕明.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學策略研究[D].南寧:南寧師范大學,2023.
王生鋒"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金山鎮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