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城鋪險工,地處山東陽谷縣陶城鋪黃河河段,是山東黃河左岸的第一處險工,也是黃河下游著名的險工之一。
自建成起,陶城鋪險工歷經黃河決溢和戰爭洗禮,在風浪沖刷和時間淘洗中不斷蛻變新生。百年彈指間,如今的它,正以堅實之軀和風華之茂戍守在山東黃河的西大門,護佑著人民安居、大河安瀾。
大河改道" 險工初現
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黃河在銅瓦廂發生了第六次大改道。洪水破堤而出,沖向西北,淹及封丘、祥符兩縣,匯至陽谷張秋鎮穿越運河,奪大清河入渤海。
彼時,黃河陶城鋪段僅有民埝為障,且“尺寸較卑,節節為之,未能連貫”,于是黃河肆意漫流,多次潰決而出。為抵御洪水,山東巡撫丁寶楨、李元華、陳士杰等紛紛奏請于黃河下游加固民埝、修筑官堤。至清光緒初年,陶城鋪以上兩岸堤防基本形成,溜勢逐漸歸一。但隨著輸入黃河下游的泥沙逐漸增加,至光緒九年(1883年),黃河下游河道“淤墊日高,水勢稍大便不能容,是以泛決之患年甚一年”(《再續行水金鑒》)。
事實證明,單純加高堤防無法阻止黃河漫決,據記載,“1879年,陶城鋪扒堤,口門寬710米,未堵”“1884年,張秋掛劍臺決口(口門寬150米)。陶城鋪漫決,水入新運河”……黃河所及,村聚為墟,給人民造成深重災難。為了保護堤防安全,1883年,清政府下令在近河民埝的靠水堤段,開始廂修“草埽”護岸工程。兩年后,陶城鋪險工開始修筑,共建有6道草埽壩,成為陽谷境內黃河河段的重要抗洪屏障。
1886年開始,清政府又用亂石加拋陶城鋪險工等埽壩根基,將原有草埽壩逐漸改建為亂石壩,增強抗沖能力,在防洪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據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東阿續修縣志》記載,自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陶城鋪以北民埝(即現臨黃堤)自運河東岸起,下至滑口止,長七十余里,此間雖有開決,然自添石工后,得保無虞者,十余年有成效矣”。
此后,清政府國事凋敝,再無力顧及黃河河防。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河務腐敗,民國十九年(1930年)九月,山東河務局呈省政府主席稱:“查魯省河工因工款支絀,歷年失修……以致三游工程千瘡百孔,幾無完膚”。至1946年,陶城鋪險工等黃河下游河防工程已殘存無幾。
星火微芒" 復堤重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當局妄圖“以水代兵”,引黃河回歸故道。此時的黃河故道,沿堤挖戰壕、種莊稼,有些地方甚至把堤挖平了種地,護堤磚石也多移做了碉堡和墻基,黃河一旦回歸,下游解放區必然成為一片澤國。
危急時刻,冀魯豫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和山東省河務局相繼成立,帶領解放區人民著手修堤整險等工作。
1947年3月15日凌晨3時50分,國民黨當局在黃河堤防有60余公里未修復、險工37處未完成之際,下令花園口堵口工程合龍,將黃河水全部放入故道。闊別故道8年的黃河水洶涌而來,瞬間淹沒了眾多村莊和耕地。
在這萬分危急的情況下,陽谷縣廣大群眾義無反顧投身搶堤搶險護河自救運動。是年,陽谷縣本來決定動員1.6萬人上堤,實際上堤者達3萬余人,“確保臨黃,固守金堤,不準決口”成了陽谷軍民共同的堅定信念。
復堤過程困難重重,上有敵機掃射,隔河有國民黨軍大炮轟擊,危險無處不在。1947年7月2日,陽谷縣張秋鎮4000余民工搶修顏營至陶城鋪險工堤防時,突然有來自東北方向的美制敵機3架,投彈17枚,并以機槍掃射,前后達2小時之久,3名堤工壯烈犧牲,在河堤種地的2名農民亦遭慘死。修堤民工悲憤填膺卻毫不退縮,依然冒著生命危險堅持搶修。
機槍和火炮沒有擊垮陽谷軍民復堤的決心,陽谷縣原定20天的復堤計劃12天即告完成!凝聚著陽谷軍民汗水和血肉的陶城鋪險工迎來新生,和陽谷臨黃堤、金堤等眾多防洪工程一起,成功抵御了1947年7月底的第一次洪水,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當局“以水代兵”的陰謀。
歷經考驗 華麗轉身
新中國成立后,陽谷臨黃堤和北金堤歷經了3期大修堤工程,陶城鋪險工壩岸也根據河勢和出險情況進行了多次改建。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黃河下游綜合利用工程——位山樞紐工程的修建和拆除,對陶城鋪險工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7年以前,黃河溜勢由右岸劉莊坐彎折向左岸石橋護灘,由石橋又折向黃莊,那時陶城鋪險工距河槽較遠,洪水漫灘為穩溜不著險。1959年12月9日,位山樞紐工程第一攔河壩截流成功,黃河改走柏木山和黃命山之間的攔河閘進入位山下游黃河河道,大水時攔河閘卡水,渲泄不暢,造成河道淤積,水位抬高。1961年7月,黃河第三次洪峰溜勢北移,攔河閘上游3.5公里凹形河灣處的陶城鋪險工開始著險,陽谷治黃人當即進行第一次搶險,接長壩頭,暫時穩定。同年10月,黃河漲水右岸大洪口凸形灘尖被溜削去,從徐巴士至陶城鋪險工,溜勢順直頂沖嚴重,陶城鋪險工發生了壩頭蟄險、坍塌等重大險情。
搶險過程中,陽谷治黃人對險工原6段壩進行了加長。1962年又增修了6段壩岸。1963年冬,位山樞紐工程攔河壩破除后口門迅速擴大,X號壩廢除。至1983年,攔河壩坍塌接近X號壩殘基,為了控制河勢,將口門左端裹護成為現X號壩。自此,陶城鋪險工壩岸格局基本形成。
1961年搶險勝利后,陶城鋪險工與陽谷黃河干部職工一起,又相繼戰勝了1970年、1976年、1982年、1996年、2021年等年份大洪水。特別是“96·8”洪水期間,險工堤壩出現根石坍塌重大險情,黃河職工和干部群眾日夜奮戰,拋石5000余立方米,歷時一周,最終戰勝了大洪水,保障了工程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陽谷黃河河務局著力推行工程精細化管理、生態綠化和文化建設,陶城鋪險工面貌發生了巨大性變化。近年來,該局更是牢記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陽谷黃河、金堤河、大運河文化資源,結合陶城鋪險工工程布局,規劃建成了集展覽、培訓、教育、文化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山東黃河首批文化建設示范點——陶城鋪地理標志文化園。據統計,文化園建成以來,共接待中國海洋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師生及參觀游覽、文史研究、調研指導人員近5000余人次,成為人們游覽大河、親近大河的好去處。
從曾經的驚濤駭浪,到如今的歲歲安瀾;從抗洪搶險的英勇奮戰,到文化傳承的蓬勃發展,陶城鋪險工的治河記憶,是一部鐫刻著堅韌、拼搏的史詩。在這里,每一塊石頭都承載著歷史的重量,每一株新綠都昭示著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