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黃河文化,指古今黃河流域的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的總和。在數字技術重構文化傳播生態的當下,短視頻創作熱情高漲,受眾頗為廣泛,為黃河文化傳播開辟了新路徑。如何利用新型媒介技術傳播好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讓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吸引更多受眾,成為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使命。
短視頻語境下黃河文化的傳播機遇
技術賦能,激活文明基因
短視頻平臺通過4K超清拍攝、AR場景重建等技術手段,使黃河文化元素實現數字化重生。如爆款作品《黃河十二時辰》中,通過4K超清鏡頭捕捉黃河泥沙在顯微鏡下的顆粒感,通過延時攝影展示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的震撼過程,隱喻了“黃河哺育文明,文明反哺黃河”的循環,更好地突出了黃河文化的延續性與生命力。據統計,截至2024年3月,抖音短視頻平臺“黃河文化”相關話題累計播放量突破180多億次,快手平臺“非遺黃河”標簽下創作者規模達42萬人,B站國風類關于黃河流域的內容投稿量年均增長67%。
青春敘事,重構文化認知
“Z世代”逐漸成為文化消費的主力,他們和黃河文化產生碰撞后,正在重塑文化傳承的DNA。年輕創作者通過將二里頭青銅器紋樣轉化為國潮服飾設計等“符號拼貼—意義再生產”的創作路徑,在抖音短視頻“我的黃河記憶”挑戰賽中生成527萬條創意視頻。算法推薦機制有效破解傳統文化傳播的“信息繭房”。相關統計顯示,抖音短視頻平臺35歲以下用戶占比達68%,顯著優于傳統傳播渠道。
政策支持,構建傳播矩陣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以來,沿黃9省(區)建立政務新媒體聯盟,已形成“政務號+文旅達人+非遺傳承人”的協同創作網絡。在實踐中,河南省顯現示范效應,通過“黃河文脈守護者計劃”整合的430位文旅創作者創作的《行走河南》系列短視頻,累計播放量突破23億次,并衍生出“非遺數字檔案庫”“云游博物館”等子IP。這種政企協同模式有效整合文化資源,構建起多層次傳播網絡。
短視頻語境下黃河文化的傳播挑戰
淺層化傳播,消解文化深度
抽樣調查顯示,短視頻平臺涉及黃河文化的內容中,63.7%停留在景觀展示層面,僅有9.2%涉及歷史脈絡梳理。過度追求視覺效果導致文化闡釋碎片化,難以承載文化內涵。
流量化追求,稀釋文化價值
基于大數據算法,商業化運作更傾向選擇流量大、變現能力強的創作者,平臺獎勵機制使得創作者優先生產“快消型”內容。但是流量大的作品卻不一定是文化價值高的作品,“經濟”這個指揮棒強化了對經濟價值的追求,稀釋了創作者的文化價值追求動力。這是經濟導向與文化價值傳遞的深層矛盾,也是文化傳播中遇到的核心挑戰。
區域化失衡,阻滯文化傳播
監測數據顯示,短視頻平臺黃河文化內容的地理分布呈現顯著差異:河南、山東兩省貢獻率達58%,而青海、寧夏等地不足7%。內容產能集聚黃河下游,黃河上游地區因數字基建薄弱,非遺傳承人觸網率僅31%,形成數字低谷現狀。傳播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創作作品多、流量大的區域吸引了更多的商業化運作和更強的流量變現。區域發展失衡制約了傳播效能,傳播生態還有待完善。
短視頻語境下黃河文化的傳播策略
構建生活場景,講好黃河故事
黃河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也可以從衣、食、住、行這些元素入手,將文化落腳在日常生活之中,策劃與黃河相關的日常小故事。如可以使用現代年輕人中流行的“以物擬人”的方式,將黃河擬人化,站在黃河的角度、用黃河的口吻,講述沿岸故事。在劇本創作時注重日常化和生活化,不需要一味追求宏大場面,從背后的平民故事入手,更能增添其對用戶的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獲得2024微博之夜微博年度文化影響力人物獎的李子柒,其熬糖稀制作酸甜的冰糖葫蘆,為婆婆手工制作千層底的棉鞋,盤腿坐在篝火前彈琴唱歌,用一張弓、一根弦彈一床柔軟又溫暖的新棉被,帶著歡快跟隨的小狗去田地里勞作……一個個生活場景,一幀幀田園畫面,一條條來源于中國人真實、古樸的傳統生活視頻,打動了無數網友的心。曾經,她的一條反復揉面、拉面制作正宗的蘭州牛肉面的視頻一出,播放量高達5000萬,點贊數更是突破了60萬。在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方面,她特別擅長日常化、生活化的拍攝,聚焦衣食住行,她的視頻更像是一部田園紀錄片,受到無數人的追捧。
深挖文化內核,傳統與科技結合
黃河文化是古往今來黃河沿岸人民生活、奮斗、繁衍、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思想風尚和文化觀念。在挖掘文化內核的過程中,可以從展現沿岸人民精神風貌方面入手,結合新的視頻拍攝制作技巧,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在傳統與科技相結合方面,河南衛視制作的《唐宮夜宴》《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節目都是飽受好評的典范。運用實景拍攝,5G+VR制作的方式,將虛擬的博物館場景與現實舞臺巧妙結合,演員與場景雖不屬同一空間,卻能夠用高科技手段和特效技術將其融為一體,在展現文化風貌的同時,給人以唯美的視聽享受。節目在傳統媒體平臺播出的同時也同步上線短視頻平臺,引發廣泛轉發討論,不僅是一場場文化盛宴,更是一次次文化的傳播。在黃河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可參考這一思路,開發利用視頻拍攝、剪輯領域的新型科技成果,賦予傳統文化以科技感,推動文化傳播,提升黃河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
探索情感價值,展現人文關懷
黃河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在以往傳播過程中,也常常立足國家意志與人民情感,展現宏大的歷史觀,而這與短視頻平臺生活化記錄的特點相容度不高。因而,在創作短視頻平臺作品時,應從個人視角出發,從能夠引發個人情感共鳴的喜怒哀樂入手,在日常生活場景的基礎上從細微處入手,從受眾的自身需求、欲望出發,使受眾尤其是黃河沿線生活的受眾能夠從中收獲文化認同、歸屬和自信,強化人文關懷的同時為受眾呈現細膩動人的黃河文化符號。
官方帶動個體,創新傳播形式
河南網信辦、河南省文旅廳聯合舉辦的“打卡老家河南·弘揚黃河文化”活動在短視頻平臺得到了眾多受眾的支持,“云探國寶——沿黃九?。▍^)博物館帶你暢游歷史長河”大型直播活動,3 天就吸引超過 1200 萬網友在線觀看,可見官方媒體平臺在宣傳黃河文化領域起到的帶動作用。
官方媒體平臺和宣傳部門在起推動和帶頭作用的同時,扶持受粉絲歡迎的短視頻博主,適當采取激勵性措施鼓勵其持續創作創新。尤其可以利用短視頻平臺用戶對熱點話題二次創作的積極性,由官方媒體平臺發起話題討論,鼓勵短視頻博主對黃河文化進行加工創新,將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萌”“趣”“潮”等元素運用進來,更新內容創新機制,激發創造潛力,營造與年輕受眾的共情體驗。
現如今,已進入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新時代。以抖音短視頻為首的短視頻平臺已成為廣大受眾接收信息、表現自我的重要途徑。短視頻平臺重構了黃河文化的傳播范式,但技術賦能不應遮蔽文化本質,流量邏輯不能替代價值傳承。在傳播黃河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廣泛利用短視頻平臺互動性、兼容性、娛樂性等優勢,利用短視頻創作的新技術、新思路、新理念,利用平臺用戶的創意和智慧,深入人民群眾生活,用日?;?、平民化的視角講述黃河故事,傳播黃河文化,使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