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以下簡稱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為保護母親河掣畫長遠藍圖。本文在重大國家戰略視域下,梳理黃河文化資源的分類、審視其戰略價值、歸納其賦能重大國家戰略的應用,最后提出黃河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的策略,助力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促進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文化資源—傳媒教育—國家戰略
協同互動邏輯
在重大國家戰略實施過程中,文化資源—傳媒教育—國家戰略存在著協同互動的邏輯。黃河流域文化資源是重大國家戰略實施的底層支撐和內容供給,提供戰略實施所需的生態智慧、文化符號等智力資源;傳媒教育是激活黃河文化資源轉化、推動文化產業新業態發展的關鍵樞紐,助力生態治理政策的落地,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撐;重大國家戰略是三者協同互動的頂層牽引,明確了文化傳承、文旅融合、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等戰略目標和方向,為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傳媒教育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文化資源—傳媒教育—國家戰略在生態保護、經濟轉型和文化傳承3個維度,實現功能耦合,打破以往“保護—利用”的線性模式,形成“資源賦能—教育轉化—戰略落地”的生態化協同,讓文化資源成為循環再生的戰略資本,從而促進重大國家戰略的切實落地。
黃河文化資源的分類與戰略價值
黃河文化資源的分類
近年來,學術界對文化資源研究比較關注,一些研究者對其外延和內涵進行了界定。學者王廣振在《構建地方文化資源的分類和價值評估體系》一文中,將文化資源定義為能夠滿足人類文化需求、為文化產業提供基礎的自然資源或社會資源。同時,將文化資源劃分為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智能文化資源4大類。本文參照這一分類標準,對黃河流域的文化資源進行分類。
物質文化遺產。黃河文化資源中的物質文化資源又稱歷史文化資源,涵蓋了多個類別。這些類別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黃河流域的歷史和文化,主要包括文物、建筑(群)、遺址、農業文化遺產等。其中,建筑(群)可細分為古城、古村落、古渡口、古橋、古寺廟等,遺址主要包括古遺址、革命遺址與紀念設施等,農業文化遺產包括草原游牧系統、旱作梯田系統、農林牧復合系統、溝壟耕作系統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流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黃河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豐富的歷史記憶,集中體現了黃河文化的精神特質,也是更利于使用現代傳媒技術和數字化技術進行保護和傳播的文化資源,分為生活民俗、社會民俗和民間藝術等。其中,生活民俗又可細分為民間服飾、民間飲食、民間建筑和民間交通等,社會民俗包括婚喪嫁娶、節日慶典、民間信仰等習俗活動,民間藝術包括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手工藝、民間游戲等。
自然遺產。黃河流域的自然遺產豐富多樣,這些遺產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蘊含著重要的地學、生態和歷史價值。黃河流域的自然遺產不僅有阿尼瑪卿山等獨特的地貌,有晉陜大峽谷等壯麗的峽谷景觀,有黃土高原、壺口瀑布等自然景觀,有黃河三角洲濕地、黃河入??诘鹊孛簿坝^,還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等。
智能文化資源。智能文化資源包括以下兩種存在形式:一是外顯文化智能資源,即一切可以帶來價值或效用的智力成果,包括創意、發明、專利、著作、作品、商標等;二是內隱文化智能資源,即減去體力勞動部分后的人力資本。黃河文化資源的智力成果包括關于黃河文化的研究著作、學術論文和藝術創作,其中藝術創作又可細分為各類文學作品、影視作品、音樂作品等。
黃河文化資源的戰略價值
黃河文化資源在重大國家戰略中的價值,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首先,黃河文化資源蘊含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基因,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特性,具有全民族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文化價值。其次,黃河文化資源中的水利工程和生態治理經驗,保留了農耕文明時期先民的生態智慧,對當前黃河流域的生態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啟示。再次,黃河文化資源蘊含著大量的文旅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不僅能激活文化創新的活力,還可以通過數字化開發和創意設計,促進區域文旅產業升級和鄉村振興,為黃河流域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最后,作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的黃河文化資源成為與世界文明進行對話的關鍵媒介。對黃河文化資源進行國際化傳播,對于提升黃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它也將為中國在全球生態治理和可持續發展領域貢獻智慧。
黃河文化資源賦能
重大國家戰略的應用
黃河文化資源作為重大國家戰略實施過程中的軟實力,可以從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文化認同、科技創新等維度賦能重大國家戰略,主要有以下應用場景。
生態賦能
黃河流域的先民在長期與黃河及其周邊自然環境的互動中,積累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踐經驗。這些經驗既包括在生產中形成的河神/山神祭祀、禁漁禁獵等生態保護意識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也包括防洪抗災、節水灌溉、泥沙治理、輪作休耕等技術,為現代黃河的生態治理提供歷史借鑒。這些經驗和理念,連同現代對黃河流域生態文化景觀的保護與開發、生態教育的傳播與推廣共同賦能重大國家戰略,促進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
經濟賦能
黃河流域蘊藏著豐富的文旅資源,為政府開發文化旅游產品、打造文旅IP提供生產要素,促進文旅融合和產業升級,例如,河南省打造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項目、山東省打造的“沿著黃河遇見?!蔽穆闷放?。黃河文化資源包含著大量的文化和藝術元素,對文創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提供靈感和智力資源,推動文創產業的創新。黃河文化資源還可以利用5G技術、元宇宙技術、虛擬現實(VR)技術,開發沉浸式數字文旅產品,例如,“數字敦煌”“云游齊魯”和黃河文化博物館虛擬展演等。黃河文化資源中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如剪紙、柳編等,通過直播電商、與旅游深度融合、文創設計等方式,實現產業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賦能區域經濟增長。
文化賦能
沿黃9省(區)通過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資源中蘊含的“自強不息、開放包容、天人合一”等精神內涵,并將其融入各級文化和教育活動中,用影視、戲劇、音樂等多種形式講好黃河故事,傳播黃河文化,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沿黃9?。▍^)在文化資源開發、文旅融合以及文物保護等領域展開協同合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例如,沿黃9省(區)聯合成立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提升區域間博物館的整體發展水平。除此之外,沿黃9省(區)通過國際文化交流、學術交流、展覽和演出等活動,借助影視作品、文創產品等,對黃河文化進行國際化傳播,增強黃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推動黃河文化參與全球文化對話與合作。
科技賦能
沿黃9?。▍^)利用數字化采集與建模技術、VR與AR技術、多媒體與交互技術等技術對黃河流域的物質文化遺產、自然景觀、農業遺產等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存檔和展示;利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開發黃河文化的智慧旅游綜合平臺,提升游客的文旅體驗;利用3D打印、AI技術,開發數字化文創產品;利用GIS、遙感技術等生態監測技術,對黃河流域進行科學高效的生態監測,制定精準的生態保護策略;將傳統農耕技術和經驗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推動黃河流域綠色發展。
黃河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策略
對黃河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不是簡單的挖掘利用,而是借助學術研究、技術創新和資源重構,通過“挖掘—保護—傳播—轉化”的邏輯閉環,使各類靜態的文化遺產轉變為動態的可再生文化資源。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建立黃河文化數字資源庫和知識圖譜體系
依托高校圖書館和研究機構等學術資源,深度挖掘黃河文化,系統梳理其歷史脈絡、文化內涵及時代價值。組織團隊深入黃河沿岸地區開展田野調查和參與式觀察,結合口述史和文化資源學方法,挖掘并整理黃河流域各類文化資源。同時,利用數字人文技術,對黃河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采集、存儲與管理,借助元數據標注和語義網技術構建黃河文化資源數據庫和知識圖譜體系,為后續創意開發提供素材和數據支持。此外,通過舉辦學術會議、設立專項課題等方式,深入開展黃河文化的學術研究。與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地理學等多學科開展合作,構建黃河文化的跨學科研究范式,促進黃河文化研究的持續深化與理論創新。
進行黃河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
依托數字化技術以及多媒體與交互技術,對黃河流域的文化遺址、文物及傳統技藝進行系統性保護。同時,利用3D打印與復制、虛擬修復等技術,對重要文物進行數字化復刻與修復。引入區塊鏈技術,提供數字化記錄與版權保護,確保黃河文化資源不被篡改,保持其真實性和唯一性。通過數字化技術,打造黃河文化資源的數字場景。這些數字化技術手段不僅實現了黃河文化資源的動態保護,還為黃河生態故事的數字敘事提供了多維技術支撐,推動文化資源與生態價值的深度融合。
創新黃河文化資源的多模態傳播體系
可利用專業知識制作以圖文、視頻、音頻、互動內容為核心的多模態內容,將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轉換為可被大眾識別的各類文化產品,集合傳統媒體、新媒體平臺以及學術平臺等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通過報紙、電視和廣播發布專題報道、紀錄片和深度訪談,傳播范圍覆蓋中老年群體,助力黃河文化的系統化傳播;通過網站、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等新媒體平臺發布短視頻等內容,吸引年輕受眾,拓展黃河文化的傳播范圍;建立鄉村文化驛站、社區數字劇場等,增強黃河文化傳播的社區參與;通過學術期刊、學術數據庫、學術社交平臺發布黃河文化的學術研究成果,與國際學者建立聯系和交流,提升黃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的行為和喜好,不斷調整創作內容和分發渠道;利用AI算法進行內容推薦和個性化推送,利用用戶反饋機制,持續優化推送內容,實現黃河文化的精準推廣。
推動黃河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
借用文化敘事學中的理論和方法,提取黃河文化資源中具有典型性、辨識度和共鳴性的核心文化符號,例如,九曲黃河、黃土高原、河洛圖書等,構建黃河文化符號體系,為黃河文化資源的轉化提供靈感和素材。與地方政府、傳媒企業和文旅企業合作,根據黃河文化資源和文化符號,借助文化數字化技術,開發多元文旅產品,例如,虛擬體驗產品、數字博物館與展覽、互動游戲與娛樂、數字文創與藝術品等,實現數字技術賦能文化資源的創新性轉化。借助品牌敘事和IP運營策略,把黃河文化符號轉化為具有市場價值的文化品牌,打造“黃河IP”。通過符號學解構、數字技術嵌入與文化IP運營的三重耦合,實現黃河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總之,重大國家戰略、傳媒教育和黃河文化資源構成了一個戰略、教育和資源的循環互動系統,三者借助現代傳媒技術和文化數字化技術聯系互動,不僅促進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也推動了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