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她孕育了中華文明,她哺育了中華兒女,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她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透過厚重的歷史,順著蜿蜒的河流,我們看到一代又一代治黃人以一生之力默默守護著黃河安瀾。
新開端 新隊伍 新力量
黃河流域的傳統產業,如鋼鐵、煤炭、電解鋁等,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這些產業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資源,還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嚴重影響了黃河沿岸的環境質量。加之長期的農耕活動使得土地資源過度利用,導致生態脆弱。曾經有段順口溜真實反映了20世紀母親河命運的變化:“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質變壞;八十年代,魚蝦絕代;九十年代,人畜受害!”
1972年,一支年輕的治黃隊伍駐扎進了山西臨猗縣孫吉鎮北趙村,他們帶著知識和文化,帶著昂揚的斗志,帶著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走到了黃河岸邊,和當地的老河工、老水利一道,開啟了臨猗治黃的新篇章。
新成立的治黃工作隊掛牌“臨猗縣治理黃河指揮部”,由當時的臨猗縣革委會主任閆存來任總指揮,全面指揮臨猗治黃工作。隨后,又在北趙村大隊部設立了治黃工地指揮部,由王庭棟任總指揮,直接負責黃河治理的具體工作。
治黃工作隊來之前,臨猗的黃河治理基本是“各自為政”。這個村堆個土堆,那個村壘個土壩,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來年有些許收成,能解決溫飽就算是萬事大吉。更多的是,今天下午這里還有幾十畝玉米,明天早上連地都找不到了。河道東西搖擺不定,河勢水勢變化莫測,種地就像和老天爺賭博,農民生活極其不易。
將黃河由“害河”變為“益河”,是治黃人和千千萬萬沿黃人民的共同心愿。臨猗縣治理黃河指揮部的成立給臨猗人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和期盼。王庭棟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迅速組織北趙村14名共青團員組成了一支青年突擊隊,投入轟轟烈烈的治黃大戰中。在急、難、險的緊要關頭,這支14人的青年突擊隊永遠沖鋒在前,哪里有險情,他們就戰斗在哪里;哪里最艱苦,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工地上,他們住在四面透風的帳篷里,條件再苦,也沒有人抱怨,更沒有人打退堂鼓。
北趙治黃工程施工現場,旌旗獵獵、人聲鼎沸,民夫肩挑手拉地往來穿梭,一派熱火朝天景象。拉運石料的隊伍尤其引人注目,這些精壯小伙子個個生龍活虎,嘴里吆喝著整齊的號子,推著小車奮力向前,“嘿呦嘿呦”聲不絕于耳。為了保障工程質量,王庭棟走訪周邊百余里,終于在萬榮孤峰山地界發現了適合防汛用的石料。為了節省資金,他自己帶人在地圖上拿著尺子測量運輸距離,計算成本價格,比較質量優劣,絲毫不敢打馬虎眼。不僅如此,為了保證石料質量,他還自己帶人拿來樣石在黃河灘多次做實驗,直到各項指標合格,才大規模拉運石頭,補充工地料石儲備。歷時7年,治黃工作隊和沿岸人民用熱情和汗水,一鍬土一塊石,終于壘起了一道土石巨龍。它盤臥在北趙的高崖之下,靜靜地守護著沿岸人民。
這群治黃人用雙手和汗水澆筑了防洪工程堅實的根基,時至今日,這道土石壩還發揮著效益。這群治黃人如今早已白發蒼蒼,有的甚至已經去世,但是他們留給后人取之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
時光如駒,歲月如梭。治黃人換了一茬又一茬,他們對當年修筑的土石壩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維修加固。如今,當初的護堤護灘已經變為集防汛控導、生態保護、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等于一體的黃河景觀。時過境遷,唯有治黃人薪火相傳的使命不變。
新起點 新血液 新啟航
師交運,一個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黃河漢子,在黃河岸邊一守就是30余年,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師工”或者“老黃河”。無論是冬日的風雪還是夏日的酷暑,?都無法阻擋他護衛黃河安瀾的決心,這種決心和堅守精神是一個治黃人的根本!?正是他對黃河有著深深的感情和敢于擔當的責任感,?才能如此堅定不移地守護著這片土地。?他的故事,?就像黃河一樣,?流淌著堅韌和奉獻的精神!?
當初,師交運任青年突擊隊副隊長,他是一個不甘人后、事事爭先的急先鋒,苦活、累活、險活、難活總是搶著干,尤其在天寒地凍的日子,有時不得不跳到水里打樁拴繩,他也從不畏懼,總是第一個跳下去,凍得牙齒咯咯作響,也要堅持把手里的活干完干好。作為副隊長的他還主動請纓,帶領一群突擊隊員去啃硬骨頭、打硬仗,扛石頭、填炮眼、水中進占等工作從來都是搶著干、爭著干。那時,他們的肚子就沒有吃飽的時候,但是大家的激情依然不減。每當在總結大會的廣播里聽到突擊隊取得了會戰第一的成績時,所有的苦和累都又化作第二天拼命干活的動力。每天晚上,坐在潮濕的地鋪上,師交運一邊挑破手上的水泡,一邊在心里籌劃著第二天要干的事。有一個信念一直支撐他:我是紅軍的后代,所有苦都能吃得了。他一直記著母親說過的話,自己是老紅軍的后代,要把吃苦耐勞的精神傳承下去。在他的帶領下,北趙治黃工地中,流動紅旗始終在他們隊高高飄揚。
像師交運這樣的治黃人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扛著治黃大業這面旗子一代一代向下傳承,無怨無悔地守護著這一方水土。他們以河為家、為民守護,他們用半個多世紀的時光踐行治黃人的使命與擔當。他們是無數治黃人的縮影,用無怨無悔的付出、迎難而上的勇氣、拼搏奮進的精神在黃河岸邊書寫出可歌可泣的壯美詩篇。
新時代 新思想 新篇章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指引下,臨猗治黃人凝心聚力、拼搏奮進,干好治黃事業,賡續奮斗精神,聚焦山西黃河河務局“一核兩翼四支點”工作新格局,建設幸福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臨猗治黃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勇于探索、敢于實踐,通過引進高技術人才,以新技術、新設備武裝自己,利用視頻監控、無人機等新科技手段,建立起“人防+技防”的智慧巡查新模式,將信息化成果應用到黃河防汛、工程管理、河道巡查等黃河保護治理實踐中,實現“天空地人”全天候、大綜合巡查體系。通過山西黃河監控、“三晉河務”App等信息化平臺賦能,實現了一次巡查、一鍵錄入、一表多用,有力推動了工程巡檢和基層巡查進程。利用無人機進行數字采集,全方位收集工程輪廓距離、高程測算等多種數據,實現從數到圖的轉化,構建河道實景三維模型……隨著一批批接地氣的信息化成果的應用亮出科技“硬”實力,黃河保護治理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新一代治黃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他們接過前輩的旗幟,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偉大的治黃事業中,為實現“黃河寧,天下平”的美好夙愿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