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悠久、風景宜人的濟陽管理段葛店險工,有4棵飽經風霜的梧桐樹,它們堅定地站立在黃河岸邊,一圈圈的年輪是歲月雕琢的紋路,訴說著黃河的變遷,訴說著黃河人護佑一方安瀾的責任與使命。
它們,見證了黃河人的堅韌
1999年的冬天來得似乎比以往更早一些。風雪,吹打著萬物,在葛店險工卻有場硬仗要打——為期五個半月的改建壩工程。由于部分壩段為戴帽加高的重力壩,穩定性差,加之工程嚴重老化,每逢雨季,坦石后壩基水溝、浪窩較多,給防汛帶來極大危害,因此,改建迫在眉睫。
據退休職工王四國回憶:“那年天氣異常寒冷,施工難度大,機械設備陳舊落后,導致施工進度越來越慢。因為施工技術要求高,且工期短,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程質量,大家經過反復認真琢磨研究后,最終確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同步進行法。”
“天氣那么冷,你們是怎么完成任務的呢?”
“咱們的職工不畏寒冷,沖鋒在前,天沒亮就趕到工地,一直干到晚上天黑得實在看不清才收好設備回家。冬季晝長夜短,為了趕施工進度,午飯大家都是白開水就饅頭,湊合著吃。好多人手上都長了凍瘡,但沒有聽到過一句抱怨。”
“天氣特殊,不能申請更改工期嗎?”
“濟陽黃河河務局是老先進,咱們不能丟濟陽黃河河務局的臉!”王四國斬釘截鐵地說。
“該工程竣工時間比原計劃推遲33天,主要原因是1999年冬季氣候異常。”從2014年編制的《濟陽黃河大事記》中,我們只能看到這樣簡短的記載,可這短短20多個字的背后,是黃河人的堅韌、勇敢與無畏。
它們,見證了黃河人的榮光
時間如白駒過隙,2021年秋天,黃河下游遭遇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秋汛洪水。濟陽管理段不僅有重要的險工、控導工程,還建有濟陽黃河河務局最大的防汛物資倉庫,這次秋汛對濟陽管理段來說,不僅是實戰,更是考驗。
面對嚴峻汛情,濟陽管理段全體職工緊緊團結在一起,整整一個月,所有職工都不曾回家。每當換崗時,大家總是提前穿好救生衣,拿好探摸桿、安全繩,第一時間到位。工程員王光榮“跑”在一線收集數據;倉庫保管員王洪彪隨時待命調動防汛物資;電工郝兵往返于各個駐扎點以保障電路暢通;經驗豐富的職工孫勇和郭繼勇24小時輪流值班,帶隊巡查河勢,排除險情……“洪水不退,我們不退”就像是一道無聲的命令,刻在每個人的心中。2021年12月,濟陽管理段被濟南黃河河務局授予“2021年濟南黃河秋汛洪水防御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它們,見證了黃河人的傳承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春天來了,梧桐樹的枝干顯得更加蒼勁有力,其枝干的頂端,一下子涌出那么多鮮活的生命。不由讓人想到,正是這些鮮活生命的到來,為治黃事業注入了新的血液與生機。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開始選擇將知識和才華奉獻給治黃事業。通過簽訂“師帶徒”協議,不僅把傳統治黃技藝傳承下去,還不斷加強科技創新。通過一次次嘗試、實踐與破解,打開治黃新一線的大門;通過“重點工作一線鍛煉”,把防汛和工程管理等核心業務變成工作的主旋律;打造“三個全覆蓋”數智黃河,無人機巡查、視頻監控工程、遠程會商系統,讓年輕的黃河人迅速成長為智慧黃河的“掌舵人”。
梧桐樹對于值守在這片土地的黃河人來說,就像小白楊對于戍邊戰士的意義,像是相依相偎的戀人,更像是并肩作戰的兄弟。如今,葛店險工上建起了防汛宣傳陣地、黨建文化陣地,梧桐樹和黃河人一起,回憶過去,暢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