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父生于1921年,1958年參加治黃工作,1958年至1971年在新鄉黃沁河修防處工作,1971年至1979年在沁陽沁河段工作,一直是黃河上的“伙頭軍”,1979年退休,1994年永遠離開了我們。
祖父去世時我才6歲,我對祖父的印象就是一個坐在輪椅上靠人喂飯的老頭。長大后,我也成了黃河人,想對祖父多一些了解,除了讓家人給我講祖父的事情外,我還采訪了幾位祖父的“老黃河”同事。聽了家人和他同事的講述后,祖父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便不再是那個“坐在輪椅上靠人喂飯的老頭”了,而是一個英勇無畏、仁慈友善、尊老愛幼、注重禮儀的黃河老前輩。
祖父是個英勇無畏、舍己為人的人。1941年3月,日本侵略軍第35師團及偽軍一部共1000余人,開始“掃蕩”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濮陽東南地區。1941年秋天的一個傍晚,在濮陽大酒樓當學徒的祖父拎著菜盒去給客人送飯,剛出酒樓門口,迎面碰上一位披頭散發的姑娘正慌里慌張地邊奮力奔跑邊大聲呼喊“救命”。遠處,一個日本兵搖搖晃晃地向她追來。祖父見狀立刻將菜盒一扔,把姑娘拉進酒樓藏了起來。然后,祖父出來迎住日本兵,領著他轉來轉去假裝找人。找了一段時間沒找到后,祖父又招呼日本兵吃菜喝酒,但他喝得醉乎乎的后,仍然要找人。祖父只得把他帶到酒樓后面的打麥場地,那里堆著幾個厚厚的麥秸垛,麥秸垛旁邊正好有一個劈柴的斧子。祖父趁其不注意,拎起斧子朝他后腦勺砸去……姑娘得救了,為防止日本兵報復,祖父連夜回了長垣老家。
1963年春節前,祖父從單位回老家探親,剛走到村口,就聽到一群人在呼叫,他湊近一看,原來是村里的一個孩子在玩耍時不慎跌入井中。井口太小,只聽見孩子在井里大哭,也不清楚井底什么情況。祖父二話不說,讓村民向井里送繩子,他扶著井沿,抓著繩子,就向井下面挪去。抓到孩子后,祖父讓他抱緊自己的腿,他自己一邊雙腳踩著井壁借力,一邊順著繩子使勁往上爬,井上的人們一起拉著繩子,最終合力把他們拉了出來。
祖父是個仁慈友善、克己奉公的人。20世紀60年代,國家經濟困難,祖父作為炊事員,不僅不多吃一口飯,還常常把自己的口糧省下來給病號吃。日久天長,鐵打的身體也頂不住。一天,正在廚房做飯的祖父突然暈倒在鍋臺旁。送到醫院,經醫生檢查確診為重度浮腫病。祖父醒來以后的第一句話不是問自己的身體情況,而是問同志們都吃上飯了沒有。住院醫療花銷大,加上祖父孩子多,經濟緊張,領導多次讓他申請救濟款,可是被他一次次果斷拒絕。他說自己可以解決,不能給單位找麻煩。
祖父還主動幫助家庭困難的同志,盡心化解同志間的誤會和矛盾。祖父人緣好,朋友很多。有時朋友之間因借錢不及時還而產生矛盾,祖父就偷偷地替人還了錢,而欠錢人還蒙在鼓里。同事間若有誤會結了怨,祖父就提前買瓶酒,弄幾個小菜,把雙方叫在一起,邊喝酒邊談心,消除誤會。還給這邊說是那邊主動請客,給那邊說是這邊做東,最后一說透,原來是祖父請的客。祖父薪水微薄,祖母沒有收入,一大家子都是靠著祖父來維持生計,但是同事向他借錢,他從來不主動要求人家還錢,總說別人都不容易,自己還能過得去。
祖父對待工作更是勤勤懇懇、精益求精。20世紀50年代,新鄉黃沁河修防處在廟宮辦公,祖父任機關炊事員,因為廚藝高超,飯菜可口,深受干部職工喜愛。有一天,祖父和其他炊事員“比武”,在案板上鋪一層布,布上放瘦肉,炊事員蒙著眼睛切瘦肉,要把瘦肉切斷還不能傷了布。其他炊事員要么把瘦肉切斷傷了布,要么怕傷布切不斷瘦肉;只有祖父動作嫻熟地將瘦肉切成細細的肉絲而布仍然保持完好。在場人嘖嘖稱贊。到沁河段工作后,他的廚藝在當時的沁陽城里都赫赫有名,曾任沁陽烹飪協會主席。沁陽招待所逢遇大會接待領導時就請祖父去主廚。
祖父是個注重孝道、尊老愛幼的人。祖父是老家有名的大孝子,他不僅孝順父母,對老家村子的老人也都放在心上。他回老家探親時,總是給村里的老人送水果、罐頭和糕點等。后來,他年紀大了便安排兒子去送。有一次,祖父回老家路過一老人家,發現他因病生活困難,祖父兩眼流淚,二話不說將口袋里的糧票和錢全掏給了他。祖父對待老家有困難的孩子也是竭盡所能幫助。村里有兩個孩子生了重病,因家庭困難無力救治,生命垂危,他們家里人都已放棄希望了。祖父聽說后立即拿錢救治,挽回了他們的生命。其中一個孩子因病眼睛當時已經失明,祖父不放棄一直堅持救治,后來孩子視力有所恢復。
祖父腦子聰明,善于思考,干什么都像模像樣。20世紀70年代某年春季,沁北工地急需石料。單位派去的收石員卻突有急事去不成,只好另派祖父去救急。祖父忙說:“不行啊,我一不認秤,二不會記賬,咋收石料?”領導說:“放心去吧,現在實在安排不出其他人去,你先去照個臉。”祖父只好硬著頭皮前往。他來到工地,看到運石民工已先他到來。運石民工見到祖父就發牢騷:“你們沁河段咋連個人影也沒有?讓俺交給誰?”“我這不來了嘛。人手緊,忙不過來啊。”祖父臉上堆笑,心里卻在叫苦,可咋辦呢?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大家給我幫一下忙,你來看一下磅。”“我不會。”“來一個會的。再來一個幫忙記數。”祖父呢?一會兒看一下磅,一會兒又看一下賬,佯作監督,不露破綻。就這樣,文化水平不高的祖父竟然圓滿完成了收石任務。事后,經技術員測算,結果并無差錯。
祖父是個注重禮儀的人。他很愛干凈,也很注重儀容儀表。夏天再熱他也不只穿背心示人,從不穿露腳趾頭的涼鞋、涼拖出門;被褥疊成豆腐塊,為數不多的衣服也是收納得整整齊齊,擺放得規規矩矩。他總是教育子女“長輩不動筷,晚輩不能動筷”,夾菜時只許夾面對自己的,不能超過盤子的一半,絕對不允許用筷子攪動得底朝天;給老人端飯要雙手,尤其忌諱大拇指蘸進碗里,要翹在外不能碰到碗面。這些家規一直被傳承下來,直到現在,我做得不到位時還會被父親和姑姑嚴厲訓斥。
祖父教育孩子嚴厲有方。祖父文化程度不高,卻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他總是要求子女好好學習知識,要做對國家有用的人。對于子女的學習教育更是大力支持,省吃儉用全力供養幾個孩子大學畢業。祖父最常給子女說的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干本分活,行俠義事。”“百善孝為先,常存仁善心。”“苗紅根正,做正直的人。”“要為黃河好好工作,要爭當勞模。”
作為“老黃河”最普通、最不起眼的一員,祖父一生起早貪黑為人們做飯,服務熱情周到,無怨無悔。他像一面旗幟,激勵著我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他像一盞明燈,既照亮了我為黃河事業奮斗終身的人生夢想,又讓我擁有了樂善好施的心,要做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