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基于田野調查、文獻分析、案例分析、綜合分析等方法對貴州省印江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對印江林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經營主體力量薄弱、基礎設施較落后、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進行了系統剖析,并提出了印江縣林下經濟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 鄉村振興;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對策;貴州省印江縣
中圖分類號:S759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5.050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其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林下經濟是循環經濟與綠色經濟的典范,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無限的潛力,完美契合了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成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國家出臺了《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文件,提出加快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2]。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印江縣”)位于我國西南部的貴州省東北部,毗鄰梵凈山西麓,總面積約1 969 km2。印江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少數民族聚集區,其中少數民族占比為84.7%。印江縣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顯著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包括溶蝕、侵蝕和河谷沖刷堆積地貌,氣候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具有適宜的溫度和充沛的降水,為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提供了有利條件。其森林覆蓋率高達70.40%,林地總面積達到124 687 hm2。在國家政策支持背景下,印江縣以其豐富的林地資源響應國家政策,引導農民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因此,本文對貴州省印江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進行調查和深入分析,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1" 發展現狀
林下經濟是指依托森林、林地及生態環境,遵循可持續經營原則,以開展復合經營活動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友好型經濟[3]。印江縣森林覆蓋率高,從林地資源、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等多方面考察得出印江縣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林下經濟。印江縣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多樣,主要模式包括: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等[4]。
1.1" 林下種植
林下種植是一種利用林下閑置土地和林蔭空間開展農林立體復合經營的重要形式[5]。印江縣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等經營方式發展林下種植,主要模式有林菌、林藥、林菜等[6]。2021—2025年印江縣林下種植食用菌和林菜等都在逐年穩步增長,而中藥材的增長速度則比較快,2021—2025年預計增加了(4.7×667)萬m2(見表1)。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1月,印江縣纏溪鎮、合水鎮建成林下種菌示范種植基地2個;2022年冷水溪村發展林下野生菌栽培加保育林利用林地面積約占25%,種植了杏鮑菇、大球蓋菇、羊肚菌、竹蓀、冬蓀等10余個品種。2024年印江縣計劃林下種植(6.42×667)萬m2,其中食用菌(0.99×667)萬m2,中藥材(3.94×667)萬m2,林菜及其他(1.49×667)萬m2,帶來總產值2.53億元(見表1),可以看出林下種植中藥材在印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2019年印江縣被認定為貴州省“中藥材種植大縣”。
1.2" 林下養殖
印江縣林下養殖模式有:林禽、林畜、林蜂、林下特色養殖等[7]。林下養殖不僅可以降低投資成本、提高經濟收入、促進產業融合,還可以防止病蟲侵害林木,糞便等有機肥又可以促進林木生長,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循環可持續發展[4]。2021—2025年,林禽養殖發展迅速,預計增加(2.28×667)萬m2;林蜂養殖增長速度位居第二,預計增長(1.3×667)萬m2;林畜(其他)養殖增長較緩慢,預計增長(0.4×667)萬m2(見表2)。據相關資料得知,截至2021年6月,全縣建成家禽規模化養殖場68個,養殖大戶83個,全縣有9家企業獲得無公害畜產品認證,1家獲得省級龍頭企業稱號。以“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開展林下養雞,先后建成林下養雞示范點20個,培育家禽專業合作社20家。2024年印江縣計劃林下養殖(6.51×667)萬m2,其中家禽(3.27×667)萬m2,產值1.57億元;蜜蜂(2.85×667)萬m2,產值0.85億元;林畜(0.39×667)萬m2,產值0.64億元。
1.3" 林產品采集業
印江縣林下產品采集加工包括野生食用菌、野菜、野果、野茶、竹筍、油茶、松脂等林下相關產品的采集和加工,為了方便統計將其歸為3大類:野生菌、竹筍(其他)、野生中藥材。預計2021—2025年,林下采集野生菌將迅速發展,會增加(2.8×667)萬m2;林下采集野生中藥材增長也比較迅速,位居野生菌之后,預計增加(1.86×667)萬m2;林下采集竹筍(其他)則比較緩慢,預計增加(0.86×667)萬m2(見表3)。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印江縣林下產品采集加工(1.00×667)萬m2。2021年林產品采集加工食用菌、竹筍、野生中藥材等利用林地1 448 hm2,產值1 940萬元。2024年計劃林產品采集野生菌(2.49×667)萬m2,產值0.23億元;竹筍(其他)(1.12×667)萬m2,產值0.35億元;野生中藥材(2.23×667)萬m2,產值0.21億元。農民通過采集野生菌、竹筍、野生中藥材等產品提高了經濟收入,拓寬了收入范圍,同時又激發了農民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有效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1.4" 森林景觀利用
森林景觀利用主要是森林旅游、森林康養、森林人家、林家樂等。2021—2025年印江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康養,預計面積增加(12.31×667)萬m2,增加3個景點,產值增加6.86億元(見表4)。據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印江縣森林景觀已利用(30×667)萬m2;2021年印江縣森林景觀利用林地(28.504×667)萬m2,產值1.2 630億元;2022年印江森林景觀利用(31.97×667)萬m2,景點數量有2個,產值1.97億元。根據《貴州省林下經濟“十四五”發展規劃》,到2025年全省森林景觀利用新增(500×667)萬m2,森林景觀利用面積(1 300×667)萬m2以上,實現產值260億元。印江縣積極貫徹落實文件精神,做大森林旅游,重點打造“森林+康體養生”“森林+避暑休閑”“森林+戶外運動”“森林+體驗教育”“森林+生態觀光”等。“森林+”特色發展模式[5]將單一的森林旅游向復合型森林旅游轉變,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高度利用森林資源。2024年印江縣計劃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康養(38.06×667)萬m2,發展2個景點,產值4.96億元(見表4)。
2" 存在的問題
林下經濟是一種可循環、綠色環保的經濟模式,對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在實地調查中發現,目前印江縣林下經濟的發展狀況與國家、社會對林下經濟的要求差距較大,加上經營主體力量薄弱、基礎設施落后、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印江縣林下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較多問題。
2.1" 經營主體勢單力薄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作為才興起不久的林下經濟更需要強大的經營主體作為支撐,讓其在市場中站穩腳步。印江縣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等模式發展林下經濟,以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為主,基地為輔。2021年印江縣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有7個,林下經濟項目有3個,這3個項目的經營主體分別是印江綠景觀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冷水溪村綜合開發專業合作社、裕順林業開展有限公司,這些經營主體都不是國家級、省級林業龍頭企業。2024年印江縣林下經濟經營主體有68個,林下經濟企業25個,林下經濟農民合作社43個。
據調查,印江林下經濟的發展是直接向省里提交項目申報表跟全省各地競爭,印江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發展落后,產業發展經營成本高,在項目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申報成功的項目寥寥無幾,招商引資也不太順利,龍頭企業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可以看出目前印江縣林下經濟存在經營主體勢單力薄的問題,在市場中可能無法有效地抗擊風險,目前尚不能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撐,也尚未形成完善的產業鏈,造成目前林下經濟發展受到限制。
2.2" 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基礎設施不僅是林下經濟生產的基礎支撐,更是推動林下經濟現代化、提升林下經濟產品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鄉村振興等政策的推動下,印江縣林下經濟建設基地道路已基本暢通,但跟目標需求仍有一定的距離,基礎設施的完善才能使林下經濟充分發揮出其產業優勢,
刀壩鎮的黃精產業目前發展良好,但缺乏機械設備進行精加工,現有設備只能進行初加工,基礎設施落后限制了黃精產業的發展空間,影響黃精的銷售讓其變得不值錢。林下種植羊肚菌、紅托竹蓀等產業的儲水池、電力、冷庫建設供應跟不上需求。林下養蜂、種植中藥材、培植食用菌缺乏加工設備,庫存也存在問題。在調查中發現印江縣林下經濟發展普遍存在基礎設施配套不足、電商等基礎設施也跟不上市場需求等問題,如鎮里的一部分電商平臺處于關閉狀態,并沒有做到物有所用。基礎設施不完備,科學技術也無法在林下經濟發展中完全發揮作用,傳統的精耕細作使印江縣林下經濟產品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因而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2.3" 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技術與從業人員素質的提升對林下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是實現林下經濟現代化和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所在。根據資料顯示,2021年印江縣開展野生食用菌保育及仿野生栽培技術培訓200人次;2022年印江縣培育農業技術人才174人、文旅人才29人,開展技術服務2 000余次,解決生產發展問題100余個,開展技術培訓50場次。林下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我們帶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有效地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技術培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田野調查中發現,印江縣從事林下經濟生產的老人偏多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年輕人基本都外出務工,從事林下經濟工作的農民大多憑借經驗進行農業生產,有豐富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術的人員比較少,農業技術指導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由于缺乏技術人員,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時不能及時解決,不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技術指導方面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林下經濟的發展。
3" 對策建議
經過閱讀大量文獻發現,印江縣林下經濟發展情況與其他地區林下經濟發展情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江西省資溪縣等地區的成功經驗可以為印江縣林下經濟的下一步發展提供參考,在綜合多個地區林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基礎上提出如下建議:
3.1" 抓住政策機遇求發展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明確指出:“在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的前提下,可依法利用公益林的林下資源、林間空地、林緣林地等適度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綠色富民產業。”為了貫徹落實國家政策,貴州省也相繼出臺了《貴州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貴州林業人才“十四五”規劃》等政策文件,大力支持林業產業的發展。在各種政策背景下,林下經濟也迎來了自己的發展機遇,印江縣要抓住這一機遇,趁勢將林下經濟的發展推上一個新臺階。
3.2" 扶持壯大經營主體
印江縣需要積極培育壯大經營主體,堅持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基地建設為平臺,將豐富的林下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穩步擴大當地的林下經濟產業規模。政府部門應組建招商機構,構建招商機制和編制招商項目,將龍頭企業帶頭招商、市場招商、鄉情招商進行結合,吸引各社會主體參與到林下經濟發展軌道中來,促使市場規模及經營主體越來越強大。例如,江西省資溪縣引進多家國內知名龍頭企業,積極打造國家級甲級民宿等,2023年全縣林下經濟發展面積達(8×667)萬m2,綜合產值近10億元。印江縣林下經濟發展唯有增強農戶個體對抗市場風險的能力,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保障經營主體之間能夠開展有效合作,鞏固林下產品產業鏈,才能實現多方共贏,促進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
3.3"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要想富先修路,基礎設施建設是林下經濟快速發展的核心基礎。政府應加強對民族地區、各產業發展地區的道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保障林下種植養殖基地用水、用電,提高機械化水平,降低產品運輸時間,提高林下產品出貨效率。保證冷庫、水池、加工設備等基礎設施供需平衡,完善物流平臺服務,統籌推進網絡建設,優化縣域間物流布局,保證林下產品能夠保質保量地送到消費者手里。
3.4" 加強技術推廣和人才建設
加強技術推廣和人才建設是推動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加強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合作與聯系,重點在林下種植、養殖方面給予技術支持,大力推廣應用新模式、新技術于林下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由政府牽頭成立“科技小組”分成不同批次輪流下鄉進行技術指導,通過點對點幫扶指導的同時在鄉村中挖掘現有技術潛力的農民,再重點培養一批本土農民技術人員,讓技術人才扎根在農村。鼓勵相關專業的實習生扎根田野,通過他們將知識講座、各種技術培訓帶入鄉村,真正做到科普宣傳下鄉、技術下鄉、人才下鄉。同時,通過人才引進等辦法聘請更多專業的技術人員深入基層指導,促進林場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助力鄉村振興,推動林下經濟高質量的發展。
4" 結語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林下經濟對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介紹印江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具體分析了林下種植、養殖、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開發等多元化經濟活動方面的進展情況。盡管印江縣擁有豐富的林地資源和適宜的自然條件,但對比與印江縣具有同樣自然資源的江西省資溪縣,印江縣林下經濟的發展仍存在經營主體力量不足、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及技術水平有限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對策,包括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優勢來促進林下經濟的發展,扶持龍頭企業和合作社以增強經營主體實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以改善林區交通和機械化水平,加強技術推廣和人才培養以提升林下經濟的科技含量。這些措施旨在推動印江縣林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進而為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地方經濟增長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提供支持。通過這些努力,印江縣有望將其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其他地區提供可借鑒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張得寧, 王小梅. 鄉村振興視域下青海省林下經濟發展對策研究 [J]. 林業經濟, 2019, 41(7): 82-87, 100.
[2] 張良實, 李甜江, 張學星, 等. 云南林下經濟發展狀況研究 [J]. 西部林業科學, 2022, 51(2): 43-49.
[3] 竇亞權, 趙麟萱, 王妍, 等. 林下經濟: 概念辨析與內涵演變 [J]. 世界林業研究, 2024, 37(2):1-7.
[4] 吳偉光, 許恒, 王鳳婷, 等. “兩山” 理念的有效載體與實踐: 林下經濟的經濟效應、環境效應及其協同邏輯 [J]. 中國農村經濟, 2023(10): 158-174.
[5] 顧健, 竇亞權, 陳幸良, 等. 林下經濟發展與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 [J]. 世界林業研究, 2024, 37(2): 8-14.
[6] 鮑春裕, 鄭先波, 桑玉強, 等. 河南新鄉果園林下經濟發展概況及建議 [J]. 中國果樹, 2023(9): 137-140.
[7] 陳雙飛. 鄉村振興視域下民族地區林下經濟發展思考——以威寧縣林菌模式為例 [J]. 經濟研究導刊, 2022(32): 7-10.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4-09-05
作者簡介:陳會敏(1998—),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少數民族經濟。E-mail:24135556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