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核心是通過塑造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規(guī)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尤為重要。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和經(jīng)典文本,可以在情感體驗中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質(zhì)。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將德育內(nèi)容融入語文教學,使學生在文本理解的同時內(nèi)化德育價值,已經(jīng)成為語文教育改革的主要趨勢。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策略與實踐效果,以期為教師教學提供參考。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意義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不僅有助于豐富語文課程內(nèi)容,提升課堂教學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為其人生發(fā)展奠定基礎。將德育內(nèi)容融入語文閱讀,還能使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同時,逐步形成健全的個性和良好的品格,能夠更好地適應將來的社會發(fā)展需求,因此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一)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德育元素,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因為閱讀教學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更是價值觀引導的良好平臺。例如,在教學《梅蘭芳蓄須》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梅蘭芳的行為及其愛國品質(zhì)。通過對作品價值觀的分析與反思,學生能夠理解并內(nèi)化價值觀,將其轉化為個人行為準則。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加深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思想觀念,進一步影響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決策與行為。
(二)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接觸和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渠道,而德育內(nèi)容的融入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選擇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經(jīng)典文本,如《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等,帶領學生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道德教育意義。例如,在學習“仁、義、禮、智、信”等傳統(tǒng)美德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解歷史故事和文化背景,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美德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使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能夠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歸屬感,讓他們在接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將其內(nèi)化為個人價值觀。
(三)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教師通過選取與社會問題相關的閱讀材料,如環(huán)保主題,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并幫助他們理解社會責任的含義。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活動讓他們體會到社會責任的意義和價值,如閱讀有關環(huán)境保護的故事,引導學生從小樹立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踐。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逐步形成社會責任意識,在未來的成長中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為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貢獻力量。
(四)促進學生個性與品格的全面發(fā)展
德育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有助于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閱讀中所涉及的人物與故事,可以為學生樹立行為榜樣,讓他們從中學習勇敢、堅韌、善良等優(yōu)良品質(zh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引導學生反思自身,結合實際生活培養(yǎng)和錘煉個性。例如,《梅蘭芳蓄須》一文中,梅蘭芳先生拒絕侵略者的各種利誘,不屈服于壓力,這種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這些行為的解讀,培養(yǎng)學生做敢于擔當?shù)娜耍瑤椭鷮W生在為人處世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以《梅蘭芳蓄須》為例探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初步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精神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導入環(huán)節(jié)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為后續(xù)的閱讀理解做好情感鋪墊。特別是在涉及愛國主義、道德教育等德育內(nèi)容時,情境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受,理解特定歷史背景下人物的行為和精神。教師通過構建生動的情境,創(chuàng)造出一種虛擬的體驗空間,使學生仿佛置身其中,能夠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的價值觀念和信念,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在教學《梅蘭芳蓄須》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還原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為學生營造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圖片,如當時的城市景象、日軍的入侵以及梅蘭芳在舞臺上的照片,讓學生初步了解當時的背景。然后播放一段有關梅蘭芳拒絕為日本人演出的簡短視頻,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直觀地感受到戰(zhàn)爭帶來的壓迫感和梅蘭芳的抗爭精神。然后教師可以進一步簡述梅蘭芳在面對日本人要求他登臺演出時所做出的拒絕及其為此付出的犧牲。教師通過敘述梅蘭芳寧愿賣房子、遭遇經(jīng)濟困境,也堅決不為日本人演出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梅蘭芳的堅定信念與愛國情懷。
在創(chuàng)設情境后,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啟發(fā)性的問題:“如果你是梅蘭芳,面臨這樣的選擇,你會怎么做?”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討論,引導他們想象如果自己在梅蘭芳的處境下,會如何抉擇。這種開放式的問題能夠促使學生將自己代入情境,體會梅蘭芳的抉擇之重,并開始思考愛國精神的具體含義。
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小組中分享自己的觀點,討論梅蘭芳做出這種決定的原因,并從中體會他的精神價值。通過小組分享,學生可以互相啟發(fā),理解梅蘭芳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道德選擇,同時也讓愛國情懷更加深入人心。這種情境化的導入方法不僅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對梅蘭芳的故事產(chǎn)生好奇心,還能幫助學生在情感上與人物產(chǎn)生共鳴,初步理解愛國主義的意義。
可見,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和提出思考性問題,使學生能夠以更深刻的方式體會到梅蘭芳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高尚品質(zhì),并逐步形成對愛國情懷的情感認同。同時,在討論和分享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步內(nèi)化這種精神價值,將其轉化為自身的道德標準,從而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這種導入方式可以有效為接下來的課文分析奠定情感基礎,也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人格上的發(fā)展。
(二)精讀文章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
細讀文本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和價值觀念。精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逐句逐段地分析文本,通過關注和分析關鍵句子,揭示出人物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行為與精神價值。在涉及歷史人物的文本中,教師也可以通過深入挖掘人物的語言、行為及其背后的情感力量,引導學生理解人物選擇背后的意義,使學生能夠在歷史情境中感受到人物的道德高度和精神力量。
在《梅蘭芳蓄須》一文中,梅蘭芳面對日本人的強權壓迫,選擇以蓄須不演的方式表達反抗,這種不屈服于侵略者的精神,傳達了一種堅定的愛國情懷。通過對文本的逐段精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梅蘭芳的行為動機,使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梅蘭芳為民族尊嚴和文化自尊所做出的犧牲。例如,當學生讀到“他寧可賣房度日,也決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統(tǒng)治下登臺演出”這一句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梅蘭芳為什么會做出這樣艱難的選擇?這背后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教師可以解釋,梅蘭芳面對日本侵略者的要求時,即便經(jīng)濟面臨困境,依然選擇了堅決不妥協(xié),這展現(xiàn)了他為民族尊嚴寧可承受個人損失的偉大精神。
此外,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重點分析梅蘭芳為了堅持自己的愛國信念甘愿忍受生活困難的句子。引導學生討論梅蘭芳選擇忍受這些艱難生活的意義,并借此向學生傳達民族自尊的價值觀。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如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你愿意放棄自己的原則嗎?”以啟發(fā)學生思考梅蘭芳所堅持的原則的重要性,并理解其為民族和文化不屈服的崇高精神。
又如,“日本人不相信梅蘭芳病了,專門派了一個軍醫(yī)來檢查。”這一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梅蘭芳為了不演出所付出的努力和危險。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將梅蘭芳先生的選擇與他們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設想在面對不合理要求時,如何堅持自己的信念與原則。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能夠更深刻地感受梅蘭芳的行為所體現(xiàn)出的不畏強權的民族氣節(jié)。
在分析和討論之后,教師可以繼續(xù)引導學生總結出梅蘭芳在生活困難和強權壓迫面前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進而將這種精神升華為一種愛國主義情感。例如,教師可以提問:“梅蘭芳先生的行為對你有什么啟發(f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過分享彼此的觀點,感受到歷史人物的崇高精神力量,進而逐步形成對民族和文化的責任感。
(三)開展小組角色扮演,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教學中,角色扮演作為一種互動性強、參與度高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歷史人物的行為和決策,還可以通過情境體驗幫助他們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通過模擬和扮演,學生能夠將自己代入歷史情境,在理解人物情感的同時,也面臨對價值觀和道德標準的反思和抉擇。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從觀眾轉變?yōu)閰⑴c者,需要他們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考慮當時背景下所面臨的復雜性與困境,這對于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道德判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內(nèi)容初步講解完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扮演不同角色,如梅蘭芳、他的朋友、觀眾等,向學生介紹每個角色的背景和思維立場。例如,梅蘭芳作為一位藝術家,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壓迫選擇蓄須拒演,而朋友則關心他的安危和生活是否困難。這些角色能夠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梅蘭芳的決策之艱難以及他堅持的理由。
各小組的學生進入角色后,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允許他們自由表達對角色的想法。例如,在扮演梅蘭芳時,學生可以描述自己在面臨日本人威脅時的內(nèi)心掙扎;扮演朋友的學生可以提出實際的生活困難,表達對梅蘭芳選擇的擔憂。通過這種模擬,學生能夠切身體驗角色的立場與心理過程,從而理解梅蘭芳做出此決定背后的道德價值和個人犧牲。角色扮演結束后,教師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表達自己對梅蘭芳行為的理解。如可以問:“梅蘭芳先生的選擇對當時的藝術家和普通人有什么影響?”
然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展為全班辯論活動,設置題目如“在生活艱難的情況下,是否應該為了民族尊嚴做出個人犧牲?”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出發(fā),發(fā)表各自的見解,通過辯論進一步鍛煉批判性思維和道德判斷能力。在辯論和討論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思考梅蘭芳選擇的道德意義,以及他堅持不妥協(xié)的價值所在。可以提問:“通過今天的討論,你從梅蘭芳的經(jīng)歷中學到了什么?”讓學生將所學的道德價值觀進行內(nèi)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將這種對正義和道德的堅持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能夠堅守道德信念。這種教學方法有效地將德育滲透于語文閱讀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了深刻的道德教育和情感體驗,為學生的品格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四)立足實際生活展開討論,增強自身的品格修養(yǎng)
單純的文本學習和討論雖然能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精神和價值觀,但是真正將這些觀念內(nèi)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需要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實踐和反思。教師通過聯(lián)系實際生活,引導學生理解如堅毅、勇敢等品質(zhì)在他們?nèi)粘P袨橹械闹匾裕粌H可以幫助他們將課文中的道德價值具象化,還能在實踐中提高其品格修養(yǎng)。在社會環(huán)境中,學生時常會遇到一些不公平或不合理的情況,教師引導他們在這些情境中運用所學的價值觀,將課堂中學到的道德觀念化為行動,能夠幫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修養(yǎng)。這種教學方法不僅鞏固了課堂學習的內(nèi)容,還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提升了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意識,是德育有效滲透的重要手段。
教師可以結合《梅蘭芳蓄須》一文的主題,向學生提出一些貼近生活的問題,例如:“如果你在校園里遇到不公平的對待,你會怎么做?”“當同學要求你做你認為不合適的事情時,你會如何拒絕?”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梅蘭芳的堅毅、勇敢等品質(zhì)如何在校園生活中體現(xiàn)出來,激發(fā)他們對這些品質(zhì)的理解和認同。
此外,教師可以設計幾個校園生活中的模擬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例如,一位學生因為某些原因受到不公平的指責,面對這樣的情況該如何堅持自己、堅持原則。學生分成小組,通過角色扮演展示自己在情境中的反應和行動。另一個模擬活動可以是學生在面對同學壓力要求做某些不合理的事情時,如何禮貌地堅持自己的原則。通過模擬這些真實生活中的情況,學生能夠以身臨其境的方式體會梅蘭芳的精神品質(zhì),并通過這種方式加深對道德價值觀的理解。
在模擬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全班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在情境中的體驗和感受。例如,有些學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堅持原則需要勇氣,而另一些學生可能會認識到在面對不公平時要保持冷靜。教師引導學生將這些體驗與梅蘭芳的行為聯(lián)系起來,進一步理解如何在生活中體現(xiàn)勇敢和堅毅,幫助學生進一步內(nèi)化所學的道德觀念,使其真正轉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
(五)發(fā)揮讀后續(xù)寫優(yōu)勢,升華學生內(nèi)心情感
讀后續(xù)寫不僅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回顧和總結,更是自我表達和情感升華的過程。教師通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對人物的理解和感受,能夠促使學生在反思中加深對人物精神的理解,并將其上升到更高層次的價值認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梅蘭芳蓄須》一文中的主要事件,幫助他們梳理梅蘭芳拒絕為日本人演出的情節(jié),并重溫其中關鍵性的句子。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再次品味梅蘭芳寧可賣房也不登臺演出的有關句子,并思考梅蘭芳在面對強權和誘惑時所作出的道德選擇,不僅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內(nèi)容的記憶,還能促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梅蘭芳行為的愛國意義,為后續(xù)的情感升華打下基礎。
教師可讓學生寫一篇讀后感,題目為“我心中的梅蘭芳”,學生可以自由表達對梅蘭芳行為的理解與感受,描述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例如,教師鼓勵學生回答以下問題:“梅蘭芳的選擇對你有什么啟發(fā)?”“如果你在他的處境下,你會如何選擇?”通過這些開放性的問題,學生能夠更深刻地思考和表達對梅蘭芳行為的感受,并將他的愛國精神內(nèi)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這種讀后續(xù)寫活動不僅是對文本的總結,還是學生情感的釋放,使他們在書寫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對梅蘭芳精神的理解和認同。
撰寫完讀后感后,教師組織開展分享交流會,讓學生有機會在班級中分享自己的感受,聆聽同學們的見解。例如,有些學生可能會分享自己對梅蘭芳堅守信仰的敬佩,有些學生則可能會談到他的行為如何啟發(fā)他們在生活中堅持正義。通過這種交流,學生能夠互相啟發(fā)、彼此激勵,從而使愛國主義情感在集體中得到共鳴,且集體討論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梅蘭芳精神的理解,也幫助學生在互動中體驗到民族精神的強大力量。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道德價值轉化為切身的情感體驗,使其在未來的生活中能夠更加自覺地承擔社會責任,成為有擔當、有理想的公民。
綜上所述,教師將德育融入語文教學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教學實踐。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正確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也為其未來發(fā)展奠定了道德基礎。可見,教師需在教學設計中深度融合德育內(nèi)容,以達到教育教學的長遠目標。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