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強調遵循學習規律,滿足差異化需求,并提出教師應輔導并支持學生開展如持續默讀、閱讀日志、故事會、戲劇表演和讀書心得分享等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教育戲劇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有效契合了《課標》要求。教育戲劇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式,將戲劇元素與技巧以及劇場應用的方法運用于教育教學中,旨在引導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和互動,掌握所傳達的內容和技能,并發現更多可能性、創造新意義,有助于促進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周笑莉,2016;趙小鳳、李如密,2018)。為提升英語教學質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需要根據學情、教學內容和體裁特征選擇適宜的教育戲劇范式(徐國輝等,2023)。小學英語課堂中常用的教育戲劇范式包括空間行走、雕塑、坐針氈、教師入戲、讀者劇場、良心巷等。借助教育戲劇范式,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中與同伴合作,開展極具互動性和獨創性的語言實踐活動,逐漸學會從不同角度批判地思考問題,并通過英語和肢體語言進行個性化和創造性表達。這一過程不僅能滿足學生個體學習需求,還有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然而,目前學科教育戲劇教學存在零散性及碎片化問題(李慧芳、柯丹,2023)。部分小學英語教師對教育戲劇范式的教學功能缺乏清晰的認知,導致在設計活動時未能充分考慮適切的教育戲劇范式,從而出現簡單羅列或過度堆砌教育戲劇范式等現象。鑒于此,本文提出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小學英語教育戲劇,以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切實發揮教育戲劇的作用。
《課標》提出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倡導學生秉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英語學習活動觀以其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為教育戲劇范式的實施提供了有效指導。在明確教育戲劇范式教學功能的基礎上,教師應基于學情和主題,整合語篇中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在精選教育戲劇范式的基礎上,圍繞核心問題,設計在真實情境下循環進階的探究性活動;在融入教育戲劇的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育人導向的教學實踐。
教育戲劇創設了生活化情境,使學生能夠通過個性化表演,在情境中與語篇人物及內容深度互動,深入探究主題意義。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沉浸式表演,運用英語從多角度解析、批判和評價語篇。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為了提供更多表演機會使用了大量教育戲劇范式,卻忽視了過程中的語言表達,導致重表演、輕交流的問題,使得教育戲劇的課堂融入本末倒置。為此,教師應基于語篇的主題和育人價值,立足于語言本位,選擇恰當的教育戲劇范式,以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
由于聚焦主題意義探究的教育戲劇范式與英語學習活動觀具有內在一致性,教師在根據學情和語篇內容選擇教育戲劇范式時,應關注該范式是否能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構建語篇主題意義,并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基于此,筆者總結了適合不同活動層次的教育戲劇范式(見表1)。在開展教學實踐前,教師需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需求,分析語篇內容,并圍繞主題意義和學生能力發展,選擇具有層次性且適切的教育戲劇范式。
此外,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還可以通過“空間行走”(Space Walk)和“好人抱抱”(Hug)進行課前分組:學生在空間內隨意行走,教師擊鼓作為信號,鼓點停止時,學生原地站定,并根據聽到的數字隨機抱住相應數量的身邊人,組成小組。教師還可以借助“聲音地圖”(Sound Map)創造情境: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模仿一種聲音,聲音種類不斷增加,形成一個音場,學生在其中沉浸式感受語篇情境。在總結活動中,教師可以運用“我記得”(I Remember),引導學生用一兩句話表達本節課中印象深刻的事情。
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教育戲劇范式激發興趣,調動知識儲備與肢體語言,解讀文本中的人物和情節,建構結構化知識。同時,學生內化情境中的語言與文化知識,提升語言運用能力;通過思辨與建構,深入探究語篇主題意義,并在生活情境中充分運用所學語言和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提供簡潔的指令和清晰的示范。
下面,筆者將以北京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2 May I speak to Mike?中的補充閱讀課素材“Why should I help?”為例,具體闡述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小學英語教育戲劇教學實踐。教學實踐流程如圖1所示。
本單元學習語篇涉及“人與社會”主題范疇下“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主題群中的“同伴交往,相互尊重,友好互助”這一子主題。教師分析語篇內容和學生學情,確定文本主題為“It’s happy to give others a helping hand.”。教師在第四課時“Everyone needs a helping”中補充閱讀語篇“Why Should I Help?”,該語篇圍繞主人公Suzy不理解為什么自己每天都要幫助身邊的人展開。故事由三部分組成,具有明顯的戲劇沖突。第一部分,Suzy因生活中出現的諸多需要被自己幫助的人和事感到焦慮和不解,不知為何要施以援手;第二部分,Suzy回顧自己曾被他人幫助的瞬間,逐漸理解助人的意義;第三部分,Suzy主動幫助他人,并感受到其中的樂趣。該語篇主人公性格和情緒的可塑性強,故事情節豐富,能夠引發學生共情。語篇閱讀過程中,學生跟隨Suzy從最初對施以援手的不解,到她被幫助后感同身受的理解,再到認同樂于助人的價值觀并在生活中開展助人為樂的行動。據此,教師開展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小學英語教育戲劇教學實踐,引導學生切身感受Suzy在意外發生時的無助,以及被他人施以援手時的溫暖,進而學會主動幫助他人,體悟助人的快樂。
(1)激活背景知識和肢體語言表達
在融入教育戲劇范式的英語課堂中,熱身活動不僅能激活學生的已知,還能幫助學生放松身體,為進行肢體表達做好準備。同時,熱身活動也是連接語篇情境和喚起角色意識的關鍵。在熱身活動中,學生首先圍坐成一個圓,營造出“無邊界”的課堂氛圍。隨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空間行走”和“好人抱抱”教育戲劇范式。班級內35名學生根據教師指令自動分為六組,為小組合作表演語篇的六個情節以及后續的交流討論做準備。
(2)劇情初體驗,促進學生學習理解
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學習理解類活動,置身于故事情節發展、人物情緒變化以及戲劇沖突之中,開展沉浸式學習活動。學生和教師以演員的身份,共同參與學習理解類活動,合作演繹故事,在真實且符合自身認知的情境中理解核心語言。通過表演,學生感受故事的發展脈絡,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在教育戲劇范式中“走入”故事,逐步深化對語篇的理解。
學生借助“故事棒”這一教育戲劇范式,以小組合作方式表演主人公Suzy的日常生活:在家需要幫助父母及其他家人做各種家務,在校需要協助老師整理課桌等。每當教師給出whoosh指令,學生結束當前階段的表演,反思并討論表演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感知主人公的情緒變化,生成了如“I don’t want to do these things!”“Why me?”“Please don’t make me do those things any more.”等語言。而當Suzy的情緒從無奈到煩躁時,教師提問:“Does Suzy want to give them a helping hand? How does she feel?”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問題“What does Suzy say?”。在戲劇表演及回答問題中,學生逐漸進入角色,與Suzy產生共情,能夠理解并運用核心詞匯(如clean、help、busy、make the bed、feed the pet、helping hand)以及核心句式(如“Would you please...?”“Would you mind...?”“Will you do me a favour?”)來表達質疑或不滿。教育戲劇范式的運用使得學生能夠自主選角,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學生還可以選擇扮演配角和Suzy對話,甚至作為故事場景中的重要物品出現。這種多樣化的角色扮演能夠激發更多學生的參與熱情。
此時,教師播放旁白:“Everyone needs a helping hand. Remember what happened when you fell of your bike? And remember what happened that day you lost Squeaky?”教師入戲Suzy角色,表現出摔車受傷時的無助和丟失小狗時的慌張,并喃喃自語:“I can’t do anything! Who can help me?”學生通過聽旁白和觀看教師的表演獲取和梳理Suzy回憶往事時的情緒變化,從而感知她當下的情緒,討論并表達解決問題的思路。
T: How does she feel? And how can you help Suzy?
當學生獲取并表達Suzy的無助情緒,決定向其施以援手時,教師再次提問:“How does Suzy feel now?”學生通過同伴合作和共讀活動,在體驗中更好地理解Suzy對施以援手這件事的態度轉變,即從不解到期望再到認同。在學習理解環節融入教育戲劇范式,有效避免了學生因經驗或能力差異而可能產生的學習隔閡,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和心理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學生逐步剖析語篇內容,在理解語言知識和語篇傳遞的助人為樂的主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表達對助人為樂這一問題的看法。
(3)情境再優化,助力學生應用實踐
在應用實踐環節,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坐針氈”的教育戲劇范式,鼓勵學生有計劃地獲取、篩選、整理相關信息,敏捷應對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何香萍,2022)。在“坐針氈”的過程中,學生深入語篇,與坐在中間扮演Suzy的同學交流,表達對“是否愿意施以援手”這一問題的看法,從而分析與判斷Suzy此時是否會自愿幫助他人。活動片段如下:
S1: Will you be angry when people help you?
Suzy: Of course not.
S2: Someone needs help, when you are watching TV, playing with your friends. Will you be angry again?
Suzy: Maybe I...
在“坐針氈”中,學生通過相互交流,認識到助人為樂的意義,在建構主題意義的過程中內化語言,順利過渡到下一層次的學習。
(4)思辨巧運用,激發學生遷移創新
遷移創新活動旨在超越語篇本身。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環形劇場”“良心巷”“墻上角色”等教育戲劇范式,“走出”故事,合作進行創新的個性化表演,用英語表達對事情的不同看法,使思維可視化,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本案例中,教師創設了新情境,請學生在“環形劇場”中運用核心詞匯和句型,分小組合作表演和展示故事的不同片段。教學片段如下:
T: Now you are helpful. Look! Some people need help. What can you do? How can you give a helping hand in our lives? Please act it out. Each group has five minutes to practice. And then, let’s show.
學生分組合作表演生活中需要為他人提供幫助的不同情境,體會幫助他人的樂趣,逐步認同并建立助人為樂的價值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素養同步提升。同時,課堂中積極學習與全員參與的向上氛圍也逐漸形成。
(5)演員紀實,收獲共分享
在總結環節,教師通過學生表演會話情境、書寫任務單、復述會話內容等方式,檢測學生是否達成學習目標;通過創設生活情境,進一步檢驗學生能否在真實情境中用英語向他人施以援手。在本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我記得”的教育戲劇范式來分享學習成果,即每人用一兩句英語回顧并表達出自己所學。部分學生的分享如下:
S1: I remember the neighbor helps her find Squeaky. She thanks her neighbor again and again.
S2: I remember when I need help, I should say," “Will you do me a favour?”
S3: I remember I can say," “It’s my pleasure to help you,” when someone thanks me.
對于學生的表演、總結或感悟,教師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評價:語言是否準確流利,表意是否明確;演繹是否具有表現力、感染力和創造性;是否與觀眾有互動、與同伴有合作。通過積極的評價語和量規統一、層次不同的激勵性評價,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及時、有針對性的反饋和鼓勵。
首先,為幫助學生更好地通過教育戲劇范式探究語篇主題意義,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支架,如教育戲劇范式訓練、表演道具或句式結構等,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參與討論,共建劇情,使課堂生成更加真實,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教育戲劇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都具有多重身份,可以是編劇、導演、演員或觀眾。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目標靈活切換角色,關注學生的課堂生成,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教師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編導意識,在活動中積極與同伴合作討論、改編或創編,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其次,教育戲劇范式有助于學生的多元思維發展和綜合能力提升。通過參與各類活動,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文化和價值觀,同時能夠發揮創造力塑造角色、設計場景和編排劇情,從而發展創新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并樹立團隊合作意識。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可能因生活經驗和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學生的個性化表達和演繹沒有好壞之分。因此,教師應主要從主題意義探究的角度進行評價,避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教師要格外注重鼓勵他們參與和表達,以有效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最后,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充分參與教育戲劇范式,對語篇主題意義形成深入認知,通過實踐內化所學,并創造性地遷移運用到生活中。這一過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展現其個性化表現,還能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小學英語教育戲劇教學實踐以育人為導向,以英語為載體,以課堂為舞臺,呈現了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合作構建的沉浸式學習過程。學生與教師共同置身于單元主題下的真實情境,參與指向學習目標、循序漸進的學習活動,在演繹中理解、詮釋語篇,實踐、運用語言,生成并創造性地表達個人觀點,分析并解決問題,從而深入探究主題意義,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一教學模式不僅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參與度,更能助力他們實現從能力到素養的進階。
何香萍. 2022. 運用教育戲劇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J]. 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 (5): 53—58.
李慧芳, 柯丹. 2023. 中小學英語教育戲劇課程化模式及建構原則[J]. 英語學習, (4): 4—9.
徐國輝, 柯丹, 李慧芳, 等. 2023. 教育戲劇融入英語學科教學的五大核心主張[J]. 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 (9): 12—16+22.
趙小鳳, 李如密. 2018. 教育戲劇的內涵、特征與價值[J]. 當代教育與文化, (3): 21—2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周笑莉. 2016. 運用教育戲劇培養審辨性思維的優勢與方法: 以“PLAY 計劃”戲劇美育實驗教學為例[J]. 戲劇藝術, (4): 31—39+137.
馬坤,北京教育學院附屬大興實驗小學辦公室副主任,北京市小學英語學科骨干教師。
郄利芹,北京教育學院外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