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著原文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是遵循理論生成邏輯的自然選擇,也是促進學生“悟原理”的最近路徑。原著原文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幫助學生形成理論認知、增強理論自信、導向理論行動的價值,利于實現“知、信、行”統一的教學目標。審慎地選擇原著原文融入教學內容,用活講授法、用巧啟發法、用實實踐法等教學方法,利于原著原文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取得實效。
【關鍵詞】原著原文;高校思政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
【引用格式】賈紅秋.原著原文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價值和實現——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4):21-25.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4-0021-05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習理論最有效的辦法是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1]。高校思政課是一個體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理論教學本質上是要學生掌握一般原理,即貫穿理論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原理又以原著原文為理論依據和重要來源。目前,“概論”課所用教材就引用了大量的原著原文。原著原文融入思政課教學是遵循理論生成邏輯的自然選擇,也是促進學生理解理論、領悟原理的最近路徑。從原著原文出發,開啟教與學的旅程,“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1],在原文語境下感受原理形成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和社會意義,能夠產生獨特的代入感、體驗感和價值感,從而導向“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的路徑[1],有助于提升理論教學的實效性。
二、原著原文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
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指出,思政課課程目標是“大學階段重在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教學內容是“重點引導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加強理論教育和學習,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首先就是要幫助學生形成理論認知,進而增強理論自信,最終推動理論指導下的行動。理論學習愈深入,才能真懂真信真堅定,才能由理論認同轉化為價值認同,由心理認同轉化為信念信仰,才能付諸行動。原著原文融入“概論”課教學有利于促進理論學習中“知—信—行”教學目標的達成。
(一)有助于學生形成理論認知
本科階段思政課教學的重點在于加強理論教育,具體到“概論”課就是要系統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教學,幫助學生形成理論認知。而本科生形成理論認知并非易事。理論表達的抽象概括、邏輯理性與學生信息接受習慣的具象化、碎片化之間的矛盾,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的深遠宏大與學生經歷和視界的局限性之間的矛盾,理論內容的深刻性與學生思維能力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理論解決問題的觀念性與學生日常生活的瑣碎性之間的矛盾,都造成了理論認知與學生學習之間的巨大鴻溝,降低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因此,面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有些學生存在恐學、厭學心理,而被動學習的結果是容易造成“隔著紗窗看曉霧”的不真切感和模糊感,以至于學而不信,學而不用。
讀原著,學原文,學生可以通過源頭學習,化解理論與學習之間的種種矛盾,為形成理論認知準備條件。第一,相比于教材語言的抽象概括和邏輯理性,原著原文在語言上更生動形象,對學生來說更易讀,更可能讀進去、學下去。作為“概論”課教學內容來源的原著原文主要指的是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成就的實踐中,開創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撰寫的著作和文章。這些著作和文章在文字上體現出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是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方面。如“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進入了中國大眾的日常語言體系,真正接了地氣,終于領導了開天辟地的革命洪流,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價值互化與升華的生動典范”[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正是運用中國化的群眾性語言進行闡釋,才使得深邃抽象的科學理論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并轉化為物質力量,最終繪就了一幅幅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史詩畫卷。第二,相比于理論的時代背景所具有的歷史縱深和宏大視野,原著原文的寫作背景往往是特定的、具體的,這恰恰能夠起到以點帶面反應整個時代風貌的作用,對學生來說更容易產生碰觸歷史發展脈搏的真實感,從而一定程度上消解因自身經歷和視界的局限帶來的學習阻礙。第三,原著原文作為橋梁能夠連接學生當前的學習任務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易于引發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從而為啟發式教學創造機會,并能夠幫助學生進入學習復雜理論、提升思維能力的過程,使學生不斷破解科學理論的思想性和深刻性。第四,學習原著原文時的遷移練習,能夠幫助學生從小處著眼,運用理論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社會、思考現實,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思辨和應用能力,從而使理論應用從觀念層面落地到生活層面。
(二)有助于學生增強理論自信
“概論”課教學要增強學生的理論自信,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武裝學生頭腦,使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堅定“四個自信”,在各種社會思潮的激蕩中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智慧,不被各種扭曲觀念和歪理邪說俘獲。然而,教學目標始終只是一種應然追求,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達到的實然結果。從學生的角度看,理論自信指的是對自己所信仰的理論的科學性、真理性的相信,是基于認同而產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對理論的正確性、意義和價值充滿信心。所以,能否增強學生的理論自信,主要取決于學生自身對理論的內在建構,而不是外在輸入。
讀原著,學原文,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由內而外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的建構,達成對理論的認同和相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任何學習都不是白紙上畫畫,總要涉及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自身經驗。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基于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且這個過程不可替代。因此,教師不能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教給學生,不能用社會性的權威去壓服學生,不能用一味的講授進行灌輸。讀原著,學原文,誰去讀?誰去學?是學生自己獲取理論,而不是外部強加。學生將新的理論知識納入原有認知系統,由此引發認知結構的重組、調整和改變,而后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如此,經過學生內在建構的理論才會被認同和相信。對于“概論”課的學習,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課堂的,此前他們已經有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2門課程的學習經歷,具備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近現代史的知識。因此,“概論”課應當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讀原著、學原文,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并承擔更多的管理自己學習的機會,訓練學生采取新的學習風格、新的認知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識的建構者的心理模式。當然,教師要擔任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為學生的理論建構提供盡可能的幫助,包括任務設定、過程引導、結果考核等。讀原著、學原文,能夠強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理論建構,堅定理論自信。
(三)有助于學生踐行理論行動
“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3]“概論”課教學承擔著學以導行的職責,就是要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養,練就強國為民本領。思想政治觀念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鹽入水。新時代青年學生總體上樂觀向上,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心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但大多數學生卻實踐鍛煉動力不足,缺乏實踐經歷。原因之一是他們不知如何實踐,更不知如何在理論指導下進行實踐。
讀原著,學原文,學生可以通過榜樣學習,實現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觀察學習理論認為,個體不必事事經過親身體驗,通過觀察榜樣所表現出的行為及結果,就能學到復雜的行為反應。觀察的對象可以是活生生的人,也可以是通過語言或影視圖像而呈現出來的“符號榜樣”。讀原著,學原文,讀的是文字,學的是理論、是歷史,也是經歷,是同是青年人的理想抱負和追求理想抱負的行為模式。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受湘學傳統實踐思維的影響,注重求真務實、身體力行。1913年,毛澤東在課堂筆記《講堂錄》中說:“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4]青年毛澤東主張去讀社會這本無字大書。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期間,毛澤東就有利用暑假外出游學進行社會調查了解國情的經歷。在1993年1月3日致孫輩們的家書中,鄧小平寫道:“我十六歲時還沒有你們的文化水平,沒有你們那么多的現代知識,是靠自己學,在實際工作中學,自己鍛煉出來的。”[5]鄧小平16歲時赴法勤工儉學,做過軋鋼工、鉗工等苦力,親身體驗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生存的艱辛,并在那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原著原文的作者在青年時代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的經歷為當代青年學生踐履理想信念樹立了光輝榜樣。這樣的榜樣是真實的人,他們的實踐是生動鮮活的、是發自內心的追求,甚至是感人的,他們當時的年齡又與當代青年學生相仿,這些因素足以起到榜樣激勵作用。青年學生通過讀原著、學原文,能夠觀察到領袖們青年時代的行為,并從中獲得再現示范行為的動機,從而在榜樣的激勵下積極投身到了解當代中國國情的實踐中去。同時,原著原文本身就是對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解決中國實際問題過程的敘述和規律性認識的總結,在闡述理論正確性的同時,也呈現了理論形成的科學性過程及理論應用的具體方法。例如,《反對本本主義》一文蘊含了毛澤東思想精髓“實事求是”的思想。文中的立場是明確的,世界觀是鮮明的,方法論是具體的。用毛澤東思想指導行動,就要做到實事求是,就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就要從調查研究開始。《反對本本主義》一文從為什么要實事求是到如何進行調查研究,給出了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具體指導。原著原文作者的實踐思維、實踐方法和實踐過程,以及實踐基礎上的理論總結,都在文章中一一呈現。讀原著、學原文就猶如坐在作者面前接受如何在實踐中形成理論、應用理論、踐行理論的指導。原著原文融入“概論”課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增強其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在實踐中提升理論總結的能力。
三、原著原文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現
(一)原著原文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內容選擇
原著原文融入思政課教學,首先要選好素材。由于經典原篇內容浩瀚,而教學時間有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教師要有重點、有選擇地將其納入思政課教學。具體來講,第一,重點章節和經典原篇相結合。教學的重點內容需要向原著原文探尋理論本源,因此,教師要選擇經典原篇作為教學的重要依據和學生學習、精讀的重要資源。例如,毛澤東思想部分,第一章重點是第二節“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可選經典原篇《反對本本主義》;第二章重點是第二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第三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可選經典原篇《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第四章重點是第一節“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論成果”,可選經典原篇《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鄧小平理論部分,第六章重點是第一節“鄧小平理論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和精髓”、第二節“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可選經典原篇《鄧小平南方談話: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部分,第七章重點是第一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觀點”,可選經典原篇《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學發展觀部分,第八章重點是第一節“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可選經典原篇《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第二,教師重點講授的原文和學生重點閱讀的原文要相區分。“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6]。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教師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就要懂得更多的道理,就要讀得更多、研究得更深入。教師要選擇原著原文的核心思想觀點、原文詞句進行講授。例如,在講到鄧小平理論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時需要引入《堅持黨的路線,改進工作方法》《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等關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內涵的原文解釋,教師如果將這些文章都作為學生的閱讀任務則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學習壓力。因此,教師可要求學生重點閱讀其中的某篇即可。第三,學生的課內學習和課外閱讀相結合。課內學習指的是課堂上教師重點講授的原篇,要作為學生的必讀內容。例如,在講解鄧小平理論精髓時,教師重點講授并要求學生必讀的文章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教師應講解這篇文章產生的歷史背景、核心觀點,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可將《我們干的事業是全新的事業》《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實際出發》等文章作為課堂內容的重要補充和延伸,要求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第四,學生重點閱讀的原著原文的篇幅、數量和形式要有設計。從篇幅上看,要以短篇、重要原著選取部分章節為主;從數量上看,要將某個理論或思想相對應的重要原篇確定1—2篇為精讀;從閱讀過程上看,要閱讀與思考相結合,設置難度適中的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成就感;從形式上看,要個人閱讀和小組共讀相結合,小組成員可以通過團隊協作共同探索答案,交流分享閱讀心得,思想碰撞的同時,協作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二)原著原文融入思政課教學的主要方法
“概論”課教學難度較大,因為本科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距離掌握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縮小這種差距,一種方法是教師自上而下的灌輸,直接為學生呈現需要了解的知識;一種是啟發學生自下而上的探索,在教師的協助下形成新的知識;一種是教師講和學生做相結合,學生在教學互動中完成知識的學習與運用。講授法能夠以更短的時間,彌補學生的知識盲點、思想盲區,搭建思想理論的整體性、系統性框架,貫通理論中的重點、難點、堵點;啟發法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由內而外地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所學真正入腦入心;實踐法能促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原著原文融入“概論”課教學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創新講授法,也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用好啟發法,更要注重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交互作用下的實踐教學,推動理論學習中的學思踐悟過程。
用活講授法。原著原文融入“概論”課教學,不僅是文字的融入,也是歷史的融入、情感的融入。用活講授法,可以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例如,在講授“概論”課前言部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一核心概念時,教師不僅要用原文解釋清楚抽象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概念及其3個具體內涵,而且要結合歷史講清楚為什么要踐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尤其要突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邏輯,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是黨在年幼時期,經歷2次失敗2次成功的重要經驗總結。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制定了正確的革命路線。尤其是2次失敗,使中國革命遭遇了嚴重挫折。然而面對失敗,中國共產黨人因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并以之為指導,最終扭轉危局。教師詳細講解2次失敗2次成功的原因及不同結果,在文史結合、史論結合中,讓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一概念的來之不容易,認識到今天在課堂上輕松就可以獲得的理論,卻是先輩們經歷艱苦的實踐探索,甚至是無數人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進而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的道理。“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才能真切感受到理想信念教育是何其重要,才能真正領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誓言。”[7]思政課教師要盡力避免單純的由理論到理論的邏輯論述,要努力從有血有肉的歷史現實中采擷出永遠綻放的精神之花,讓理論生長在實踐為基、信仰為魂的土壤上,這樣才能讓學生心有共鳴,精神有所依歸。
用巧啟發法。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關鍵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愛學、會學。思政課教師可開展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讀原著、學原文,并通過引發學生的新舊知識經驗“沖突”,激發其探索欲望,設計尋找答案的過程,幫助學生實現認知結構的重組,使其真正學到、悟到,從根本上認同理論、相信理論。例如,教師在講解鄧小平理論時要求學生閱讀《鄧小平南方談話: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并思考和回答以下幾個問題。①文章中關于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問題和精髓是如何表述的?其中還包含了哪些鄧小平理論的核心觀點?②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體現鄧小平理論精髓的典型案例有哪些?③結合文章,談談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在今天有怎樣的指導意義?問題①有助于培養學生概括總結理論內容的能力,使其通過閱讀文章,形成自己的話語表達,即理論認知;問題②可引發學生的新舊知識經驗“沖突”,使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得出問題的答案,即建構對理論內涵的理解;問題③有利于擴展學生視野,激發其對理論現實意義的思考,發現理論的當代價值,使學生不僅相信理論的科學性,更相信理論的價值性。在“概論”課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對問題的回答進行講解、回應,強化正確的,糾正偏差的,深化未被理解的,同時擴展理論的歷史背景及結合當代熱點、難點問題深挖理論的實踐價值等。思政課教學中運用啟發法的關鍵是教師要視學生為教學的真正主體,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在學生經驗和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內搭好“腳手架”,通過逐步引導,鼓勵和支持學生一步步向上攀爬,憑借自己的努力探索,發現并摘取到學習的果實。
用實實踐法。實踐法是思政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高校思政課開展實踐教學有2種途徑,一是課堂實踐,融于各門思政課的理論教學之中,是為增進學生對某一特定理論的理解和應用而進行的;一是獨立于各門思政課之外的實踐課,是綜合所有思政課的理論內容確定一定主題而進行的。原著原文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其重要方面就是融入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部分。學生閱讀原著原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分享閱讀體驗等本身就是實踐的過程。因此,實踐教學是原著原文融入“概論”課教學的基本形式。例如,在毛澤東思想部分,教師就毛澤東思想精髓“實事求是”展開實踐教學,在學生深入學習《反對本本主義》這篇文章后,要求學生運用社會調查方法,制定一個調查計劃,明確調查主題、方法、過程和時間,并按計劃開展實施,然后再進行認知總結。在鄧小平理論部分,教師就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問題,即社會主義本質論展開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一系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原文觀點后,要求學生根據所給文字材料進行充分討論,回答“社會主義本質描述中的‘共同富裕’是否實現了?”“鄧小平對實現‘共同富裕’提出了哪些原則?”及“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理論觀點相比較,分析兩者在理論和實踐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等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內涵及時代意義,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之間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部分,教師就“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觀點展開實踐教學,在學生充分學習《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這篇文章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1992—2002年國家發展進程中的大事件,并通過“講述中國故事”的演講活動,全面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觀點。在科學發展觀部分,教師就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展開實踐教學,在學生充分學習《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這篇文章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不科學”的發展觀有哪些現實表現,并就當時的一些發展現象與人的發展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從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總之,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設置,讓理論充分聯系實際,通過要求團隊共同完成任務,讓學生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尋找答案,使學生經由學思踐悟的過程,自覺增強理論的學理自信和行動自信,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經由“認識—實踐—新認識”的過程,實現由知到行的轉化。
四、結束語
“概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課程,開展系統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教學難度較大。遵循原理形成的自然邏輯,將原著原文有機融入理論課教學之中,利于彌合學生學習與理論教學之間的溝壑,促進學生真學、真信、真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歷代領導人的著作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學引導學生閱讀理論原篇,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理論自信,而且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8]。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用科學理論武裝學生頭腦,也要用最深厚的文化哺育學生靈魂。高校思政課教師首先應是原著原文的愛好者、研究者、信仰者,而后成為傳播者、影響者,不斷挖掘和凝煉原著原文融入教學的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同時,要知行合一、言傳身教,力求以文化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9-09-03)[2024-06-14].https://www.ccps.gov.cn/xxsxk/xldxgz/201910/t20191009_134806.shtml.
[2]單提平.“以文化人”與“以理服人”[N].大眾日報,2021-09-28(9).
[3]郭光文.學悟新思想實踐建新功[N].人民日報,2023-05-15(5).
[4]張旭東,張育成.恰同學少年: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N].學習時報,2019-08-22(A6).
[5]俞可,沈慧俊.鄧小平赴法留學百年啟示[N/OL].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20-09-11(6)[2024-06-14].http://www.jyb.cn/rmtzgjyb/202009/t20200911_357796.html.
[6]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2016-12-07)[2024-06-14].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7]王利科,侯志娟.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四重維度[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77(11):13.
[8]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EB/OL].(2021-11-16)[2024-06-14].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編輯∕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4-05-23【修回日期】2024-06-14
【作者簡介】賈紅秋,女,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教育專項)“三全育人視域下公安院校大學生學風建設的長效機制研究”(2023GXJK411);2021年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新時代高校智能思政的發展邏輯和應用探索”(2021GXSZ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