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術散打運動本身難度較大,選手間的攻防對練十分常見。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訓練過程中選手難免遭遇運動傷害。這些損傷不僅影響選手即時的表現,還可能對長期的身心健康構成嚴重隱患。為改善這一狀況,必須在運動傷害發生前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并輔以合理的處理辦法以減輕傷害影響,最終助力選手在日常訓練及正規比賽中充分發揮技術水平。
【關鍵詞】"武術""散打""運動會損傷""療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85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813(2025)06-0010-03
Common Injur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Martial Arts Sanda
LI Ge
Xij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Province, 710123 China
[Abstract] The difficulty of martial arts Sanda is relatively high, and it is common for players to engage in attack and defense exercises. However, due to various factors, players are inevitably affected by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training process, which can inpair their performance at that time and pose significant risks for their long-term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order to ameliorate this situation,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before sports injuries occur, supplemented by effective handling methods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injuries, ultimately helping athletes better perform their technical skills in daily training and regular competitions.
[Keywords] Martial arts; Sanda sport; Common injuries; Response methods
隨著武術散打運動的普及,參賽人數與訓練強度持續上升,選手面臨的損傷風險亦不斷增大。常見的頭部、關節、肌肉及韌帶損傷不僅會直接影響單局比賽的發揮,還可能引發長期的健康問題,從而大幅縮短選手的職業生涯。此外,部分運動員缺乏有效的預防意識,或采用的療養康復手段不夠科學,導致損傷恢復效果不佳,甚至惡化。在此背景下,研究武術散打中的常見損傷及其有效應對方法,能夠為廣大選手與教練提供更為科學的指導,降低運動損傷的發生概率,間接為武術散打運動的專業化、規范化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1 "武術散打常見損傷的發生機理
1.1 "運動本身強度所致的損傷
武術散打運動具有較強的對抗性,每位選手的身體素質存在差異,在拳腳交鋒的練習中難免會對彼此造成傷害。從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選手常見的損傷包括腰部肌肉拉傷或腰椎間盤突出,特別是在高強度訓練下,若休息不充分,傷病會反復出現。膝關節韌帶損傷多發于腿部,尤其是腿法與接腿摔動作容易導致韌帶受損;半月板損傷則需較長時間恢復,且影響運動表現,可能導致對側下肢的代償性損傷。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的情況較為罕見,但仍為散打運動中的潛在風險。散打的攻擊點通常集中在腳底、腳背、拳面三點,這些均為肢體末端,而肢體控制能力較差的初學者在對練中難以控制力道,成為其損傷的主要來源。在賽場上,選手需靈活移動以躲避攻擊并迅速反擊,在頻繁的閃避動作中,踝關節成為最易受傷的部位,不可控的著地姿勢易造成踝關節損傷[1]。
1.2 "競技規則間接導致的損傷
隨著武術散打競技賽制的不斷更新,選手需更加刻苦訓練才能取得優異成績。根據比賽規則,使用腿法擊中對手頭部可得2分,使用拳法擊中對方頭部可得1分。因此,許多選手會盡力攻擊對方頭部、面部,以提升得分機會,但這會直接增加對手頭部、面部受傷的概率。規則還規定,若選手呈站立姿態,對方除雙腳以外任何部位著地,則可得2分。理論上,摔倒次數越多,比賽對抗經驗越豐富,但頻繁摔倒也意味著更高的受傷概率[2]。為幫助選手在進攻與防守中取得優勢,創造得分機會,不少教練選擇有針對性地訓練選手的反應速度,強調快、穩、狠的“反射式攻擊”以讓對方產生位移,進而得分。因此,在日常訓練中教練會加大訓練強度,然而,隨著訓練強度的增加,運動員的受傷風險也隨之上升。
1.3 "運動防護不到位所致的損傷
武術散打護具主要包括護胸、護頭、護齒、護小腿、護腳背等部分。然而,部分選手為減少悶熱感(尤其在夏季高溫時),不愿佩戴全部防護裝備,或由于某些情況無法穿戴完整的防具。此外,個別選手出于個人疏忽或對自身實力的過度自信,輕視護具的作用,在訓練時認為自己足夠熟練,從而未能佩戴完整的全套護具,這會導致更高的受傷風險,尤其是護頭、護齒等關鍵性護具的缺失增加了頭部、牙齒受傷的可能性。這種行為不僅是對身體安全的不負責任,還提升了遭受運動傷害的概率,并降低了對抗訓練的有效性[3]。
1.4 "選手個人狀態問題所致的損傷
一方面,即便是頂尖運動員,在高密度訓練中,身體也會逐漸變得虛弱,各項身體功能可能大幅下降,進而引發疲勞傷病。隨著年齡增長,選手的受傷頻率會顯著增加,康復難度也隨之加大。受傷后,選手通常難以長期停止訓練,也難以在傷勢完全恢復前重返正常訓練狀態。若選手未充分恢復,可能會導致扭傷、挫傷、膝關節損傷等慢性損傷的發生[4]。另一方面,盡管大部分選手都了解運動前放松的重要性,但在準備活動時,身心難免存在懶惰情緒,無法快速投入訓練狀態,進而引發運動損傷。而在高密度訓練結束后,部分選手急于休息,忽視了適當的放松調整,這種缺乏有效恢復的狀態也容易引起進一步的損傷。
2 "武術散打常見損傷的預防辦法
2.1 "做好對抗損傷防護
在武術散打運動的高強度對抗中,選手所展現的力量、速度接近其身體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選手體內積聚的巨大動能需傳遞到對手的拳面、腳掌、腳背、頭部、面部等擊打部位上,以最終取得分數。然而,武術散打主張快速制敵,擊打得分部位多為人體要害,屬最易受傷區域。在秉持體育精神爭取分數的同時,選手也有必要盡可能減少自身所受傷害。這就要求選手提高肢體末端,尤其是踝關節、腕關節的靈活性,以避免對手快速擊打造成的傷害,并盡量避免對對方選手要害之處造成過度打擊[5]。此外,由于選手在比賽中常用小腿、手臂等肌肉覆蓋更全面的區域進行防守,因此,應有針對性地強化肌肉強度,將受擊力量通過肌肉分散,最大限度降低對抗所致的損傷。
2.2 "科學調節訓練計劃
近年來,隨著國內武術協會組織的比賽增多,散打選手的參賽頻率也隨之上升。相較于散打錦標賽,比賽時間延長且護具數量減少,容易導致傷害發生率顯著提升。針對此情況,教練應根據選手身體狀況適當調整訓練計劃,避免過多參與商業性比賽,防止選手因頻繁參賽而過度疲勞。在對陣安排上,教練應合理搭配對手,避免實力水平差距過大的選手對抗,以減少不必要的傷害風險[6]。此外,若選手在體能測試階段已表現出疲勞,則不宜勉強其參賽。對于有傷病史的選手,教練更應給予特別關照。
2.3 "強化賽前醫務監督
武術散打得分目標多集中于對手頭部,易造成較大運動損傷。因此,比賽應強化醫務監督,全程監控比賽,一旦發現問題立即處理。若專業醫療人員發現選手存在潛在受傷風險,應立即下場檢查選手狀態,評估損傷狀況,并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傷擴大。對于不服從醫療建議的選手、教練,應采取更強硬的措施,確保賽事及選手安全。對于賽前訓練,也應對選手狀態進行考察,一旦發現選手在身體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參賽,應向教練提出建議,或直接建議舉辦方要求選手在完全恢復健康后才能正常參賽。在場地整備方面,應保持場地清潔,嚴格排查尖銳物體,確保防護襯墊牢固無間隙,及時清理場地中的水漬、汗漬,為選手提供更加安全的對抗環境。
3 "武術散打常見損傷的療養辦法
3.1 "臨時水浸泡
從理論上來看,水浸泡的療養機理在于提高心臟的排血量,進而促進血液循環,使選手產生類似于主動恢復的效果。具體而言,血液循環水平的提升和細胞內彌散梯度的增加,帶動了體內物質傳輸速度的同步加快,有效促進了細胞再生。輔以按摩,可以減輕選手的焦慮情緒,同時促進知覺恢復。對于武術散打運動而言,選手常因對手擊打導致受擊部位水腫,水腫壓迫局部微循環,降低肌肉內供氧能力,延長血液運輸路徑。水浸泡對于由嚴重水腫引發的損傷具有積極作用,可提高靜水壓,減輕組織退化、炎癥和延遲性肌肉酸痛,增強肌肉收縮功能。尤其在比賽中及時采用水浸泡處理受擊部位,有助于減少疲勞感,帶來積極的心理響應,調節選手下半場的比賽表現。此外,研究表明,運動后的水浸泡仍能對身體產生正向刺激作用,堅持賽后10 min或更長時間的水浸泡,對選手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3.2 "熱、冷療法
在武術散打運動中,以冰袋冷敷為主的冷療法一直是常見的應急損傷處理辦法,對急性肌肉骨骼損傷的療愈效果顯著。其作用機制在于刺激肌肉組織及周圍組織毛細血管收縮,減少傷口出血,抑制炎癥反應,縮小水腫范圍,同時阻斷神經傳導敏感性,減輕選手疼痛。熱敷療法則與冷療法相反,主要促進受損部位血管擴張,加快損傷部位周邊微循環,提升血液輸送能力,加快能量供給和代謝速度,并增強白細胞的抗炎作用,從而更好地消除局部炎癥。但熱敷作用多限于表皮,難以滲透至深層組織。為了提升損傷處理效果,建議使用冷熱交替療法。在運動損傷發生后立即使用冰袋冷敷,以收縮毛細血管、減輕炎癥;24 h后改用熱敷,以加速微循環,促進機體新陳代謝。但需注意,無論是冷療法還是熱療法,均需謹慎應用。若出現水腫或開放性傷口,應避免使用冷敷,以防凍傷或可能造成神經損傷。
3.3 "肌肉敷貼及抗炎藥
人體具備自愈能力,但自我修復需要適宜的環境。所謂適宜的環境,指的是對受傷部位進行有效固定,并通過一定時間的休養來促進愈合。適當的休息可有效避免二次傷害,然而,若休息時間過長,無論在有氧運動還是無氧運動情況下,都會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因此,適度的復健運動是損傷康復的關鍵環節。為提升復健效果,建議使用肌肉效貼及抗炎藥等輔助手段。尤其在創傷后,立即使用肌肉效貼可對局部皮膚、肌肉組織產生刺激效果,加快神經-肌肉反饋,顯著改善受損部位的康復環境。武術散打運動中的多數損傷會伴隨局部疼痛,肌內效貼能在受傷區域形成有利于康復的密閉環境,減少皮下組織液積累,從而有效緩解炎癥,最終增強肌肉力量。除了競賽環境,日常訓練中選手肌肉的反復收縮也可能導致潛在肌肉損傷,進而造成功能紊亂,引發炎癥反應。炎癥是人體應對損傷的自我調節機制,正常途徑下引發的炎癥反應并無大礙,但反復訓練過程中頻繁的肌肉收縮所引起的局部炎癥易使選手留下長期隱患。對此,教練應綜合考量練習者的年齡、訓練強度、訓練量、訓練頻率等因素,適當使用消炎藥幫助選手緩解疼痛,消除炎癥反應,以幫助選手更快地從損傷狀態中恢復。
4 "結語
對武術散打運動中的常見損傷進行分析,可明確損傷的誘發原因,并掌握針對性的預防與應對措施,從而為選手提供更好的保障。在日常訓練及專業比賽中,需做好對抗損傷防護,科學調節訓練計劃,強化賽前醫務監督,以提升損傷預防工作的質量;同時,應探索臨時水浸泡,熱、冷療法,肌肉敷貼及抗炎藥等新型應用方法,以提升損傷處理效果,幫助選手延長職業生涯,間接推動武術散打運動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曾大帥.軟式網球運動常見損傷與預防研究——以軟式網球國家隊為例[J].四川體育科學,2023,42(5):48-51.
[2] 賈琚杰.武術散打運動中常見的運動損傷及防護性體能訓練研究[J].拳擊與格斗,2024(9):96-98.
[3] 張麗琴.基于結構、功能和專項特征分析柔道運動員常見的運動損傷[J].福建體育科技,2024,43(4):61-66.
[4] 鄔盈盈,李卓.《常見疾病康復》課程思政初探——以運動損傷康復為例[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2,39(3):205-208.
[5] 周浩.江蘇省業余高爾夫愛好者常見運動損傷分析及預防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體育學院,2022.
[6] 江志昊,江朝風.青少年三級跳遠運動員常見運動損傷調查及預防措施研究——以青島市體育運動學校為例[J].青少年體育,2023(10):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