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求,這一問題在高職體育教學領域尤為突出。該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發現高職體育教學現狀中存在教學內容陳舊閉塞、教學方法與手段保守、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完善、評價體系亟待升級優化、體育設施與環境低效等問題。針對問題,提出優化教學內容體系、推進教學方法現代化、構建新型師資團隊、實施多元評價機制、實現場館設施智能化等建議。
【關鍵詞】"體育教育""新質生產力""高職院校""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813(2025)06-0194-05
Research on the Reform Path of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MA Long
Sports Department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Ch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21316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s are no longer 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is problem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By us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expert interview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outdated and closed teaching content, conser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in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urgent 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and low efficiency of sports 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build a new quality teaching team, implement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and realize the intelligence of venue facilities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Vocational colleges; Education reform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新質生產力正深刻變革著各行各業,體育事業亦不例外。高職院校作為體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其體育教學改革顯得尤為迫切。新質生產力的崛起,為高職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體育人才注入了強大動力。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職體育教學改革,不僅有助于推動體育教育理念的革新,將創新創造精神融入體育教學之中,而且有利于促進體育教學模式的轉型,通過新質高效手段優化教學流程,提升教學效果,從而培養出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體育人才,以更好地滿足社會對高素質體育人才的需求[1]。
基于此背景,開展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研究,旨在全面提升體育教學質量,使體育教學更加精準、高效,進而增強學生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培育高素質體育人才,為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提供堅實支撐。
1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對高職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2]。新質生產力,即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為基礎的新興生產力形態,正逐步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對高職教育體系,特別是體育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結合新時代人才需求與新課標內容,探討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新質生產力賦能的必要性
首先,新質生產力的應用能夠顯著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信息技術、大數據等手段的引入,使得體育教學更加精準高效[3]。通過智能穿戴設備監測學生的運動數據,教師可以實時掌握學生的體能狀況和運動效果,進而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其次,新質生產力豐富了教學內容與形式。例如,利用VR技術模擬高山滑雪、深海潛水等極限運動環境,讓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體驗不同運動的樂趣和挑戰,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最后,新質生產力促進了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的運動習慣、營養攝入等信息,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建議和運動處方,幫助其更好地管理身心健康。
1.2 "新質生產力賦能的緊迫性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高職體育教學必須積極引入新質生產力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4]。在全球化背景下,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更受市場青睞。高職體育教學應借助新質生產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國際競爭力,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當前社會面臨著肥胖、近視、心理疾病等諸多健康挑戰[5]。高職體育教學應充分利用新質生產力手段,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鍛煉習慣,提升其身心健康水平。
2 "高職體育教學的現狀
2.1 "教學內容的陳舊與閉塞
當前,高職體育教學內容面臨著陳舊與閉塞的顯著問題[6]。一方面,項目過時,未能及時引入符合現代學生興趣和需求的體育項目,如攀巖、定向越野、街舞等新興運動,導致教學內容缺乏時代感和創新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學方法落后,仍采用傳統的講解示范、重復練習的模式,缺乏互動性和趣味性,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學內容的閉塞還體現在缺乏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及與社會實踐的緊密聯系。體育教學往往被視為孤立的學科,未能與其他專業課程形成有效的互補和聯動,限制了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同時,體育教學也未能充分融入社會實踐,如社區服務、體育賽事等,導致學生缺乏將體育技能應用于實際情境的機會。
2.2 "教學方法與手段的保守化
高職體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保守化是當前教育領域面臨的一個顯著問題[7]。長期以來,許多高職院校在體育教學中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缺乏創新和靈活性,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首先,在教學方法上,高職體育教學普遍以講授和示范為主,教師主導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間。其次,在教學手段上,高職體育教學也顯得相對保守。許多學校仍然依賴傳統的體育器材和場地進行教學,缺乏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和應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在體育教學中應用不足,使得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單一,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8]。最后,在教學評估方式上,很多高職院校仍以技術動作的標準度和完成度為主要評價標準,忽視了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習慣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綜合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不僅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體育素養,也容易導致學生過分追求成績而忽視體育鍛煉的實際意義。
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創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體育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同時,也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需求,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推動高職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2.3 "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完善
高職體育師資是推動體育教學與改革的關鍵力量,其現狀對體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具有直接影響[9]。
首先,師資力量存在不足且分布不均衡的問題。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體育教師配備并未得到相應完善,導致師生比例失衡。此外,部分高職院校在體育教師配置上地域與專業方向上的不均衡現象明顯,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其次,教師專業素養和能力尚待提升。盡管高職院校對體育師資的引進和培養力度有所加大,但仍有部分教師面臨學歷層次不高、專業知識結構單一、教學科研能力不強等問題[10]。這些問題限制了教師在教學創新和科研探索方面的能力,進而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整體質量。再次,部分高職院校在體育教師激勵機制和職業發展路徑設計上存在缺陷,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難以有效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同時,職業發展路徑的不明確也導致教師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和成長動力。最后,教師在新技術的掌握和應用方面能力不足。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體育教學逐漸融入了智能化、數字化的元素。然而,部分高職體育教師對新技術的掌握和應用能力有限,難以將新技術有效融入體育教學,從而限制了體育教學的現代化進程。
2.4 "評價體系亟待升級
體育教學評價是衡量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在當前實踐中確實存在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評價的準確性和公正性,也制約了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深入。
在評價標準方面,高職體育教學評價往往過于依賴學生的體能測試成績和技能掌握程度。這種單一化的評價標準忽視了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情感、價值觀以及體育精神的培養,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體育素養和綜合能力。在評價方法上,高職體育教學普遍采用定量評價為主,如通過測試數據、達標率等指標量化學生的體育成績。然而,這種機械化的評價方法忽略了體育教學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難以捕捉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個體差異和動態變化,從而限制了評價的深度和廣度。在評價過程中,高職體育教學往往過分注重結果評價,即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最終成績,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努力。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式不僅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也難以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進步和成長。
此外,高職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往往較為封閉,缺乏開放性和多元性。評價主體主要局限于教師,學生、家長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容易被邊緣化。同時,評價內容也局限于體育課程本身,忽略了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及學生生活的聯系和融合。這種封閉性的評價體系限制了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而在評價反饋方面,高職體育教學往往存在反饋不及時、內容單一、方式單一等問題[11]。
2.5 "體育設施與環境的低效利用
高職院校體育場地設施的低效利用現狀是當前高職教育發展中一個普遍存在且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這一現狀不僅影響學生的體育鍛煉效果,也制約了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以及校園體育事業的整體發展。
首先,高職院校的體育場地設施普遍數量不足。根據國家相關標準,高校應配備充足的體育場地,如田徑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等,以滿足學生的日常鍛煉和體育教學需求。然而,實際上,許多高職院校的體育場地數量遠未達到這一標準,導致學生時常難以找到合適的場地進行鍛煉。
其次,高職體育場地設施還存在老化和維護不足的問題。一些體育設施因使用時間較長而出現磨損、損壞等情況,但由于缺乏足夠的維護資金和專業維護人員,這些設施往往得不到及時修復和更新。由于場地設施數量不足、老化嚴重以及管理不善,高職體育場地設施的利用率普遍較低。一方面,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常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尋找合適的場地和設施;另一方面,一些體育設施因管理不當或開放時間不合理而長時間閑置,無法得到充分利用。這種低效的利用方式不僅浪費了寶貴的體育設施資源,也影響了學生的體育鍛煉效果。高職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多樣化,但當前高職體育場地設施的配置往往與學生的實際需求不匹配。例如,一些學生喜歡籃球、足球等球類運動,但學校卻缺乏足夠的場地來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另一些學生可能對健身、瑜伽等運動更感興趣,但學校卻缺乏相應的設施支持。這種不匹配的情況不僅影響了學生的鍛煉積極性,也制約了高職體育教學的發展。
最后,高職體育場地設施的低效利用現狀還與資金投入不足密切相關。部分高職院校因經費緊張,無法投入足夠的資金建設和維護體育場地設施。這導致一些原本可以改進的設施因缺乏資金而長期處于低效狀態,甚至被迫停用。此外,一些高職院校在資金分配上也存在不合理現象,將大量資金用于其他方面的建設和發展,而忽視了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和維護。
3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職體育教學改革路徑
3.1 "優化并豐富教學內容
新質生產力為高職體育教學內容革新提供了強大動力。為適應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綜合素質的需求,應以創新為引領,不斷優化和豐富教學內容。
首先,引入現代體育項目與技能,如攀巖、定向越野、街舞等新興運動,以增強課程的時代感和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能力。其次,融合健康教育與體能訓練,不僅要傳授運動技能,更要重視健康知識的傳授與運動習慣的培養,特別是針對學生的職業體能需求設計訓練內容,以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為高職體育育人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并助力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同時,強化體育精神與人文素養教育,通過體育賽事觀賞、體育倫理討論等形式,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公平競爭、尊重對手等社會品質,塑造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最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在線教學平臺、虛擬仿真技術等,打破傳統教學空間限制,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共享,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靈活多樣的學習體驗。
3.2 "教學手段與方法現代化
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為高職體育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實現教學手段與方法的現代化,需緊跟時代步伐,融合信息技術與創新理念。
首先,引入智能教學系統,如AI輔助訓練、虛擬現實體驗等,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沉浸式學習體驗,激發其學習興趣與參與度。其次,利用大數據分析學情,精準定位學生的體能狀況與技能掌握程度,實施差異化教學策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中取得進步。再次,推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打破時空限制,靈活安排理論與實踐課程,增加教學資源的多樣性與普及性。此外,鼓勵教師運用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等現代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培養其創新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加強體育信息化建設,構建智慧體育校園,通過智能化管理提升體育教學效率,為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奠定基礎。
3.3 "打造新質師資團隊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體育教學改革亟須新質生產力的支持,以打造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體育人才。構建新質師資團隊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路徑之一。新質師資團隊的教師不僅是專業技能的傳授者,更是創新教學理念的踐行者與引領者。因此,應強化師資培訓,引入前沿教育理念與數字技術,如智能穿戴設備輔助教學、大數據分析學生體能狀況等,提升教師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優化教學的能力。同時,鼓勵教師跨界學習,融合體育學、心理學、營養學等多學科知識,拓寬其教學視野。實施“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即教師既具備扎實的體育專業理論基礎,又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或行業背景。通過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建設等方式,促進教師與行業深度融合,提升其實踐教學能力。此外,應建立靈活多樣的師資引進機制,吸引國內外優秀體育人才及科研團隊加入,形成開放包容、競爭合作的學術氛圍。同時,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激發教師的創新活力,鼓勵其在教學方法、課程開發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高職體育教學模式。
3.4 "教學評價多元化
教學評價多元化著重于從多維度、多主體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與綜合素質。評價主體應實現多元化,涵蓋教師、學生、家長及行業專家等,共同參與評價過程,以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此舉不僅能提升評價結果的準確性,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評價方式方面,應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既包含標準化的考試成績,也融入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等多種手段。通過課內與課外、結果與過程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成長軌跡。此外,評價內容亦需多元化,不僅要關注體育技能的提升,還應重視學生的體育精神、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思維等多方面素養的培養。這種綜合性的評價體系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提升體育教學的整體質量。
在新質生產力賦能的背景下,高職體育教學改革應以教學評價多元化為切入點,通過引入多元評價主體、采用多樣評價方式、豐富評價內容等手段,全面提升體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還能為高職體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5 "體育場地與設施現代化
在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體育場地與設施的現代化成為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路徑。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體育場地與設施的智能化、數字化已成為必然趨勢。
首先,高職院校應加大投入力度,積極引入智能化體育設備,如智能健身器材、可穿戴設備等,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訓練體驗。這些設備能夠實時監測學生的運動數據,為教學提供科學依據,幫助學生科學鍛煉并有效避免運動傷害。其次,應推動體育場館的數字化改造,構建智慧體育場館系統。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現場館預約、人流控制、設備監控等功能的智能化管理,從而提高場館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同時,智慧體育場館還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運動場景,進一步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和形式。最后,高職院校還應加強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和技術力量,共同推進體育場地與設施的現代化建設。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積極探索體育設施的新應用,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堅實支撐。
4 "結語
在新質生產力的強勁驅動下,高職體育教學改革正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本研究深入探討了教學內容的創新、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多樣化、師資團隊的專業化建設、教學評價的全面性以及場地設施的現代化等多個維度,旨在構建一個更加高效、科學、個性化的體育教學體系。通過這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激發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展望未來,應繼續探索新質生產力在高職體育教學中的更多應用可能性,不斷優化教學環境,提升教學質量,為培養具備強健體魄、良好體育素養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布特,蘇立德,鄭瀾.體育新質生產力探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4,39(3):280-286.
[2] 梁立啟,陳琦.體育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向度與實踐進路[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4,44(2):1-9,26.
[3] 桂海榮.高職體育教學面臨的困境與突破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8(23):61-62.
[4] 黃漢升.全面提高體育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加快建設體育強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1):5-13.
[5] 黃明禮.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和發展對策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9(4):135-137.
[6] 信玲玲,高聞璐.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職體育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3):34-37.
[7] 劉進城.就業導向下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研究[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1,36(2):121-124.
[8] 石海燕,艾思文.VR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及影響[J].湖北體育科技,2019,38(3):279-282.
[9] 陳創新,譚永平.基于職業體能需求的高職體育課教學改革研究[J].體育科技,2023,44(4):130-131.
[10] 李潔,郭海輝.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27):248-250.
[11] 張文杰,錢凱娟.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創新路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17):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