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針對我國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研究概況、概念內涵、實踐路徑及域外經驗4個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分析。研究顯示,當前我國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領域已形成了以課程標準(簡稱“課標”)為核心,多種觀點并存的概念內涵格局;構建了以大健康理念為主導,融合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踐路徑體系;并展現出立足本土,廣泛借鑒國際發展經驗的趨勢。然而,該領域仍存在若干問題,包括缺乏針對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量化研究、具象化研究,以及研究范圍局限于學校場域的情況。鑒于此,未來研究應著重加強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深化對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育人機制的研究;二是強化關于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相關議題的量化分析;三是拓寬研究視野,加強對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跨場域教學的研究。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體育教學""素養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813(2025)06-0184-06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the Core Literacy of Sports and Health
ZHANG Zhenghe "JI Mingwei "ZHAO Dan
The Experimental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Affiliated to ECNU,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mploys the of literature review to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and analyze China's core literacy in sports and health from four aspects: research overview, conceptual connotation, practical pathways, and foreign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core literacy in sports and health in China has formed a conceptual connotation trendwith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referred to as \"curriculum standards\")core and multiple perspectives coexisting; It has constituted a practical pathway system with Mass Health concept and integr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 And it has presented a development trend based on local foundation and fully drawing on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various countri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this field, including lack of quantitative and concrete research on core literacy in sports and health,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 of research scope to school fields. Based on this, future efforts should focus onstrengthen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mechanism of core literacy in sports and health; Secondly, enhance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related topics of core literacy in sports and health; Thirdly, broaden the research on cross-field teaching of core literacy in sports and health.
[Keywords] Sports and health; Core literac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Literacy teaching
教育部于2018年1月發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首次明確提出了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并將其確立為課程設計與實施的根本目標[1]。隨后,在2022年4月頒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教育部進一步強調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明確了該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旨在通過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學習,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增進其身心健康[2]。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提出,體現了國家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融合了傳統與創新、本土特色與全球視角,對我國體育課程乃至整個學校體育教育的高品質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對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全面發展具有深遠影響[3]。在此背景下,國內掀起了一輪關于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研究熱潮,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概念與內涵的理論研究;二是培養學生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路徑研究;三是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域外經驗與啟示的研究。
總體上看,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領域已取得豐富研究成果,相關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也在不斷深化、拓展和創新,且不斷涌現出新的研究成果[4]。但目前該領域缺乏系統性梳理,研究特征與趨勢或存在認知偏差,本文擬通過對當前我國已有的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研究文獻進行分析,以此探析我國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研究現狀,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1""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有關文獻的樣本描述
本文以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為數據源,以“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為關鍵詞,設置搜索條件為“篇關摘”和“學術期刊”,對搜索結果進行梳理,以揭示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研究的整體情況。
1.1""文獻刊發情況
以“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為關鍵詞,在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檢索到學術期刊論文482篇(截至2024年6月10日,未經篩選),其中北大核心期刊論文128篇,CSSCI期刊論文109篇,AMI期刊論文79篇,核心論文占比較高。從論文數量趨勢來看,該領域研究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2017年以前為緩慢發展階段,2017—2020年為快速發展階段,2020年至今為高速發展階段。特別是2017年后,發文量逐年激增,2020年后每年保持約80篇的高速增長。華東師范大學是該領域研究的主要單位,發文量最多,為49篇,且前3位學者尹志華(11篇)、季瀏(10篇)、孫銘珠(8篇)均來自該校,形成了團隊研究的態勢。
1.2""期刊分布情況
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體育類、教育類的專業期刊上。根據知網檢索結果的計量可視化分析,非核心期刊《當代體育科技》刊文最多,為59篇,其次為《青少年體育》,刊文30篇,核心期刊《首都體育學院學報》刊文25篇。非核心期刊論文多為一線中小學教師的實踐研究,而核心期刊論文則多為高校教師、學者的理論研究。這表明該領域研究逐漸形成了高校教師進行高質量理論研究,一線中小學教師進行實踐研究的分工態勢。
1.3""方法使用情況
通過對130篇核心論文(包括北大核心、CSSCI、AMI期刊論文)的閱讀分析發現,目前該領域的研究全部為質性研究,尚未發現實證定量研究的文獻。這表明學界對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研究仍處于初探階段。隨著研究成果的逐步豐富,量化分析,尤其是包含因果識別推斷方法在內的量化研究,有望在未來被引入該領域。
2 "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相關研究的主題歸納與觀點綜述
國內關于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概念內涵及實踐路徑的理論探討。一方面,研究立足于課程標準,深入剖析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外延,并以此為基礎闡述課程目標設置、內容選擇及評價測量體系;另一方面,研究結合國家人才培養要求、課程改革經驗及域外發展經驗,探討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實踐路徑,旨在為培養學生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理論指導。
2.1 "以“課標”為主線,概念內涵研究呈現多元化趨勢
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相關概念研究歷史悠久,并非近年來才興起。早在1986年,已有學者關注“體育素養”的研究[5];2009年,“核心素養”成為研究熱點[6];2014年,“身體素養”概念逐漸進入研究視野[7];而“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則始于2016年[8]。目前,已形成體系的相關概念包括“身體素養”“體育素養”“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及“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等5種。
“身體素養”與“體育素養”兩個概念源于“Physical Literacy”的漢化翻譯差異。任海[9-10]強調身體素養是身體運動與健康生活方式的緊密結合,基于人的全面發展,通過情感、認知和身體等多個層面激發興趣、培養技能,并促進形成持續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而陳思同等學者[11]則認為體育素養是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維持身體活動所需的綜合能力,強調體育運動在素養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與獨特性。尹志華等學者[12]進一步探討了身體素養、體育素養與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科核心素養的異同,指出它們在邏輯起點、涵蓋領域、培養途徑及評價標準等方面的差異,同時強調它們共享相同的理論基礎、目標指向及構成特性。
“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與“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兩個概念源于不同年份的課程標準表述,但實質上并無本質區別,均指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維度及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等10個表現。主要區別在于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素養水平要求有所不同。劉艷妮等學者[13]指出,在“課程標準”語境中,這3種表述共存且本質上無區別,采用“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這一術語可避免學科或課程中心的誤解,更準確地將核心素養落實到學生個體,符合核心素養的實質和內涵。同時,她強調應對健康素養中的一般健康素養與體育直接相關的健康素養進行明確區分和界定。
目前,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相關研究與實踐均以課程標準中的概念為準則。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如何避免“培養人的核心素養”被異化、確保體育品德與健康行為素養諸多要素可通過體育落實、評價能夠全面反映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概念的整體抽象性及其構成元素的交互關系,仍需借鑒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相關概念的研究成果。
2.2 "以“大”為主體,跨學科主題學習為整合的實踐路徑體系研究
2022年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對某個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實施18課時及以上的相對系統和完整的大單元教學。此后,大單元教學研究逐漸成為探討落實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路徑的焦點話題,備受關注與深入研究,并以此為基點,逐步構建起涵蓋大單元、大概念、大任務、大情境、大問題、大評價等以“大”為主體的相互關聯、相互嵌套的實踐路徑體系。
體育大單元教學的變革不僅體現在課時數量和教學內容的拓展上,更標志著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全面革新。大單元教學需提煉引領性學習主題,整合結構化學習內容,設定可觀測的學習目標,并創設真實性學習任務[14]。并通過情境鏈串聯目標、任務、內容等課程元素,整體規劃體育與健康課程大單元的學習路徑[15]。大任務教學是落實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實踐中需基于單元結構要素構建子任務群,以核心素養提升推動任務落實,并通過學習反思與評價錨定新任務[16]。
體育學科大概念相較于單一知識點,涵蓋超學科大概念、跨學科大概念和本學科大概念3個層級結構[17],可通過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體育與健康學科的概念派生、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體育價值及學生的體育學習難點等具體路徑進行提取。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的大問題是指能夠引發學生深度學習體育教學內容的一類具有挑戰性的重要問題,大問題在創設情境化學習內容、促進深度學習與遷移運用、實現學習成果化與顯性化方面對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重要驅動和引領作用[18]。
上述實踐路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嵌套的。有研究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大單元教學應聚焦核心素養的整體性,體現結構化理念,創設遞進情境,遵循“培養核心素養的目標—核心理念—大單元主題與目標—關鍵理念—學習任務—評價活動”的實施路徑,以核心理念為指導確定大單元主題,根據大單元教學目標識別關鍵理念并設計學習任務,通過情境串聯連接各項學習任務,最后依據現實情境構建評價體系[19]]。另有研究從大評價視角闡述各路徑間關系,提出推進大評價實施需錨定大概念、構建大評價目標,依托大任務與大情境在大單元設計中嵌入大評價,基于大問題設置表現性評價標準,開展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整合性大評價[20]。還有研究以大思維為基點,對不同路徑進行角色定位,確定大概念為教學統領,大任務為教學驅動,大單元為教學組織,大問題為教學引導,大情境為教學串聯,大評價為教學測量[21]。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義務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創新舉措,凸顯了課程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取向,以學生素養發展為指向,從知識統整邁向知識整合、問題解決、價值關切的三位一體[22]。體育與健康領域的跨學科教學是促進學生道德、智力、體育、美學和勞動等各方面全面發展的關鍵措施,也是增強體育與健康課程綜合性的新途徑[23]。其核心理念是以體育與健康課程為平臺,以學習主題為導向,融合多學科知識點,在具體教學情境中,學生通過探索、協作和自主學習方式,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4-26]。
目前,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研究已形成兩點共識:一是以體為主,采用“體育+X”的學科模式;二是與以“大”為主體的各實踐路徑相結合,整合體育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此外,部分研究從目標設定、內容選擇、評價測試等視角出發,將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進一步拆解,推動其從抽象概念向具象元素的轉換。薛昭銘等[27]認為布盧姆目標框架為觀察、解析和鑒賞學生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發生過程提供了可行分析框架,并提出基于核心素養課改理念彌補布盧姆目標框架在教學實踐中的不足、依托布盧姆目標框架推進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落實的對話融合路徑。張慶新[28]圍繞結構化目標與結構化內容兩個關鍵要點,將教學目標細分為3個方面、10個維度、47個要點,且各層次學習目標應包括條件、行為與表現、結果3個部分;將教學內容細分為5個類別、“25+N”個方面、6個要點,且要體現內容間的主題、關聯和遞進關系。夏漫輝等[29]基于SOLO分類評價理論及學業質量標準,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核心素養評價的觀點:學科認知是評價核心素養的出發點,學習預期構成評價過程的中間階段,學生的表現和證據是評價工作的基礎,而證據的有效性則是評價成功與否的關鍵。張春曉等[30]建構完成集3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的健康行為評估指標體系,并完成賦權。
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實踐路徑研究體量較大,內容豐富,涵蓋中觀層面各種以“大”為引領的路徑和跨學科主題學習,以及拆分具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的微觀研究。這有助于推動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落地實施。在逐漸形成以“大”為主體、跨學科主題學習為整合的實踐路徑體系時,需橫向貫通具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推動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從抽象概念向具象元素的轉換,并在教學過程中將若干具象元素還原為抽象的核心素養,以培養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
2.3 "以本土為基,充分借鑒各國發展經驗的域外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核心素養理念在全球教育領域內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并在眾多國家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構建中得到體現。國內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研究領域亦開展了諸多域外經驗研究工作。部分學者對其他國家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進行解讀以獲取啟示,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健康與體育課程標準》[31]、澳大利亞的《健康與體育課程標準》[32]、新加坡的《體育課程標準》[33]。此外,部分學者還以國外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課程目標[34-35]、課程實施路徑[36]和課程評價[37]為切入點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獲得有益啟示。
相關研究成果中,諸多要素被反復提及和強調。一是各國體育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課程內容的選取、評價指標的建構均忠實于核心素養,以核心素養為引領;二是凸顯健康的核心地位,將健康理念貫穿于課程始終,將健康教育設為必修課程,旨在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重視生活技能的培養,并將其貫穿于健康與體育課程的始終,拓寬以學校教育為主的培育場域,注重學校、家庭、社區多方合作,共同促進學生身體素養的發展,以及在學校、家庭、社區的真實場景下學習和運用體育技能,使其具備活躍、健康生活的能力;四是強調信息素養的培養與健康體育課程教學的結合,利用信息技術營造多樣化的體育學習環境,以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實際操作技能的發展。
基于此,我國在研究與實踐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時,應提升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生活技能的教育力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全面核心素養;增強體育與健康課程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及相關資源的整合,提升各方面的聯動效能;平衡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素養與體育學科特有的核心素養,重視在體育與健康學科中實現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具體應用。通過采用優勢導向的方法,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促進其個性化成長;借助信息技術創設多樣化情境,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一體化協同育人環境,實現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目標;將課程思政融入體育與健康課程,形成體育運動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聯動機制;完善學業成就標準,重視評價的多元性,編制科學的測評工具,增強評價的可操作性,以驗證課程目標的達成度。
3 "現階段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研究存在的問題
3.1""缺乏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量化研究
目前,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研究主要依賴于邏輯思辨和文獻資料等質性研究方法,而實證的量化研究尚顯匱乏。盡管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概念框架已初步構建,教學目標、內容及評價依據也已初步確立,且實踐路徑體系正逐步形成,但尚未有基于這些概念進行教學設計、實施及測評的完整實證研究。這就限制了深入探究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教學內在規律的可能性,阻礙了理論研究的高度提升,也不利于形成可推廣的教學案例。
3.2""缺乏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具象研究
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作為高度抽象的概念,需通過逐級拆解和細化方能應用于教學實踐。然而,當前關于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實踐路徑的研究仍停留在較為抽象的概念層面,以“大”為主體、跨學科主題學習為整合的實踐路徑體系尚需進一步細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內容及評價,以形成“概念—教學”的行動閉環。只有將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細化為可操作、可測評的具體要素,并付諸教學,其教學效果方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價值。
3.3""研究局限于學校場域
學校教育在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培養中占據核心地位,承擔著塑造學生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重任。然而,核心素養的培育不應僅限于學校課堂,而應著眼于學生在現實生活情境中應對能力的提升。在重視學校教學的同時,不應忽視學生生活場域和網絡空間的教育作用。當前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于學校場域,導致其他場域的研究存在缺失和空白,不利于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一體化協同育人的環境,實現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目標。
4 "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研究領域探究
4.1""加強對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育人機制的研究
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涵蓋運動能力素養、健康行為素養和體育品德素養。每個素養的具體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測量方法及三者間相互作用的關系亟待辨析和厘清。只有明確這些要點,才能將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進而深入研究其背后的育人機制。從而實現將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分解落地進行教學,并通過教學將若干分解要素還原為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形成“概念—教學”的育人行動閉環。
4.2""加強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相關議題的量化研究
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領域已積累大量質性研究成果,為后續研究提供了理論指導。然而,要形成可推廣的教學模式或案例,需依賴數據的支撐,尤其是針對高度抽象的體育品德和健康行為的教學、學習及評價。未來研究可著重探討體育品德和健康行為的教學要素和評價指標,逐步解決實際教學中操作困難、觀測不便及評價不準確的問題。在進行量化研究的同時,仍需立足于教育的特性,堅持以人為本,適時采用綜合研究方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4.3""加強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跨場域教學的研究
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教學應立足于真實生活場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貫通家校社聯合育人的途徑,引導學生將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學習融入真實生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家庭、社區中的體育問題,促進知識向素養的轉化。此外,應充分利用網絡場域,既作為教學、評價的工具,又作為學生實踐的場域,成為家校社聯合育人的聯結點。
5""結語
我國在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領域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仍面臨研究方法單一、實踐應用不足及視野局限等挑戰。展望未來,研究工作需進一步深化對育人機制的理解,強化量化研究方法的應用,并探索跨領域教學模式,以實現學生體育與健康素養的全面提升。這不僅關乎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也對我國教育體系的優化和人才培育策略的創新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 季瀏,鐘秉樞.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
[3] 季瀏.我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體育科學,2022,42(5):3-17,67.
[4] 陳思,王斌偉.中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回顧與展望:一個文獻綜述[J].湖北社會科學,2021(8):142-150.
[5] 張承云,楊新泰.加強體育教育增強學生體質——淺談中醫系學生所必備的體育素養[J].河南財經學院學報,1986(4):100-101.
[6] 陳征帆.論城市規劃專業的核心素養及教學模式的應變[J].城市規劃,2009,33(9):82-85.
[7] 陳麗波.大學排球教學中學生身體素養訓練模式之初探[J].當代體育科技,2014,4(7):41-42.
[8] 姜勇,王梓喬.對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內涵特征與構成的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6,3(10):39-43.
[9] 任海.“體育素養”還是“身體素養”?——Physical Literacy譯名辨析[J].體育與科學,2023,44(6):6-9,37.
[10] 任海.身體素養:一個統領當代體育改革與發展的理念[J].體育科學,2018,38(3):3-11.
[11] 陳思同,劉陽,唐炎,等.對我國體育素養概念的理解——基于對Physical Literacy的解讀[J].體育科學,2017,37(6):41-51.
[12] 尹志華,劉艷,孫銘珠,等.論“身體素養”和“體育與健康學科/課程核心素養”的區別與聯系[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48(4):77-83,103.
[13] 劉艷妮,趙犇,熊文.我國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論爭及實踐檢視[J].體育學研究,2023,37(6):81-90.
[14] 張慶新,陳雁飛.新課標視域下體育大單元教學的內涵、設計依據與要點[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34(3):275-282.
[15] 周珂,官桐,周艷麗,等.從學習進階到內容重構:基于情境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大單元的內部構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4,36(1):68-77.
[16] 李有強,趙珊,唐麗燕,等.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大任務教學理論闡釋與實施路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1):40-48.
[17] 孫銘珠,賈晨昱,尹志華.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大概念要義闡釋、提取路徑與內容框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1):21-31.
[18] 張磊,楊浩.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大問題教學內涵解析、價值澄明與策略選擇[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1):49-56.
[19] 周珂,張伯倫,喬石磊,等.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引領下的大單元教學現實之需、價值定位與實踐進路[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1):32-39,56.
[20] 劉皓暉,孫銘珠,袁志歡,等.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大評價提出緣由、要素解析與推進方略[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4):381-390.
[21] 尹志華,章柳云,降佳俊,等.新時代核心素養導向的體育與健康教學話語體系構建與落實策略[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4):391-400.
[22] 安桂清,張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涵、定位與實施[J].全球教育展望,2024,53(5):3-12.
[23] 吳安月,張文鵬.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內涵、理念與價值意蘊[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3,43(5):35-43.
[24] 王健,王利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之要義與推進策略[J].體育科學,2023,43(7):37-45.
[25] 于素梅,陳蔚.體育與健康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多維特征、設計邏輯與實踐指引[J].體育學刊,2022,29(6):10-16.
[26] 張丁毅,唐炎,辛飛,等.體育與健康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基本含義、現存問題與改進策略[J].體育學研究,2023,37(6):60-69.
[27] 薛昭銘,馬德浩,高升.核心素養導向下體育學習目標設計的現狀、爭議、定位與對話[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48(5):61-72.
[28] 張慶新.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體育結構化教學[J].教育科學研究,2024(3):60-67.
[29] 夏漫輝,劉韜,李樂虎.SOLO分類理論下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評價的內涵、評價過程與實現路徑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4,50(2):111-119.
[30] 張春曉,湯利軍.中學生健康行為維度測評體系構建[J].中國學校衛生,2020,41(3):361-364.
[31] 黨林秀,董翠香,朱琳,等.加拿大安大略省《健康與體育課程標準》的解析與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6):79-87.
[32] 刁玉翠,李夢欣,黨林秀,等.澳大利亞健康與體育課程標準解讀[J].體育學刊,2018,25(2):85-90.
[33] 陳福亮.新加坡《體育課程標準》的特點及啟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33(5):549-555.
[34] 郭兆霞,王曉玲,劉志國.加拿大安大略省《1~8年級健康與體育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解析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22(8):64-70,77.
[35] 翟芳,季瀏.國際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構建的共性特征與經驗啟示[J].體育與科學,2022,43(4):81-87.
[36] 韓改玲,朱春山,崔潔,等.澳大利亞通用素養在健康與體育課程中的實施路徑及啟示[J].體育學刊,2020,27(4):111-116.
[37] 劉皓暉,尹志華,孟涵,等.基于美國國家課程標準的體育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內容、特點及啟示[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48(4):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