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以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雙引擎作用共同助推全面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為此,江蘇教育報刊總社聯合江蘇省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于2024年11月面向全省初中學校開展了主題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創新初中學校全面育人路徑”的案例征集活動。本刊編輯部聚焦活動主題,刊發部分創新案例和優秀案例,以宣傳先進典型,傳播實踐經驗,擴大初中優質教育資源的影響力和輻射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強調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發展。這一戰略指引,為新時代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常州市金壇區段玉裁中學多年來深耕科技教育,培養了大批具有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學生。同時,學校依托華羅庚和段玉裁兩位文化名人的精神影響,深植人文底蘊,開展了科技與人文協同教育創新實踐。在新時代背景下,段玉裁中學正積極構建科技與人文融合發展的育人模式,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科學素養和人文情懷的新時代人才。
一、課程體系建設: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
1.開設特色課程,激發興趣與創造力
在科技方面,學校采用“全面普及+個性發展”雙軌制,開設三類科技課程:科普課程、科教課程和科創課程。科普課程面向全體學生,涵蓋3D打印、無人機、編程、物聯網等,讓學生了解最新科技動態,提升其科學素養。科教課程以學生興趣為導向,依托學校“樂學選修課”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科技樂趣,提升科技應用能力。“樂學選修課”按周開設,有人工智能、機器人與未來技術、物理與天文學、化學、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通用機械、環境科學等八大類。科創課程以創新、競賽為導向,旨在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其科學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為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在人文方面,學校構建了全科“閱讀與表達”課程體系,主要有“大思政”求是課程群、“沉浸式”課程、“活動類”課程三類。“大思政”求是課程群推動了學科統籌和整合,全面引領和指導教師挖掘學科教育的人文價值。學校堅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理論知識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沉浸式”課程注重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活動類”課程則以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為主,例如四大主題月活動、四大校園文化節、傳統文化節日活動等,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閱讀素養,豐盈人格,張揚個性。
2.推動跨學科融合,培養綜合素養
學校注重以科技賦能人文,以人文滋養科技。一方面,學校將現代科技融入人文學科教學,如利用AI技術輔助閱讀理解,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重現歷史場景,讓學生在沉浸式學習中感受科技與人文的結合。另一方面,學校在科技課程中強調倫理與社會責任,例如在編程課中探討人工智能的道德問題,在生物科技課程中討論生命倫理學,讓學生在追求科學進步的同時,具備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
學校還積極推進跨學科主題課程實踐。例如,紅色經典主題閱讀課程融合了語文、音樂、美術、歷史、地理、道德與法治等學科,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和理解紅色文化與革命精神,培養學生綜合閱讀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此外,學校積極推進創新設計跨學科項目實踐,強調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例如,學校“未來城市構想”項目讓學生分組設計未來城市模型,將智能交通、綠色能源與文化保護融為一體。“科學的藝術”展覽則是把化學與美術相結合,讓學生運用顯微鏡下的晶體結構創作藝術作品。
二、實踐平臺建設:科技與人文教育的多維支撐
1.構建創新型校園環境:科技與人文協同發展的沃土
學校致力于為學生構建創新型校園環境。創新型校園環境自由、包容且極具創新氛圍,猶如一片沃土,為科技與人文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學校建設的“科技文化長廊”獨具創意,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就能夠深刻感受到科技與人文的交融與聯系。此外,科技創新實驗室、非遺文化體驗館以及研學實踐基地等一系列平臺的建設,都體現了學校的前瞻性和務實性。科技創新實驗室里的3D打印機、人工智能設備、機器人編程平臺等,為學生進行科學實驗和創新設計提供了強大的支持。非遺文化體驗館與江蘇省非遺傳承人合作,教授刻紙、木工、刺繡等技藝,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而研學實踐基地與科技館、博物館等合作,組織“科技與人文探索之旅”,更是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能夠接觸更廣闊的知識和文化。
2.多元平臺建設與家校社聯動:共促學生全面發展
在實踐平臺建設方面,學校始終保持著積極探索、創新求變的態勢,充分發揮家校社聯動作用。學校積極構建科技與人文教育深度融合的社會支持網絡,與社區、企業、高校等建立了緊密且多元的合作關系。比如,學校與各類企業攜手,開展了精彩紛呈的特色活動。學生在學校和家長的鼓勵下積極參加這些活動,不斷錘煉技能,獲取創新靈感,提升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學校與河海大學共建人工智能實驗室,讓學生站在科技前沿,拓寬科技視野,汲取最新知識與理念。這些合作構建的多元實踐平臺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庫,還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和支持。家校社三方在這樣的合力之下,關系愈發緊密,共同為學生在科技與人文領域的全面成長保駕護航,助力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穩步前行。
三、師資隊伍建設:打造科技與人文并重的教師團隊
1. 弘揚科學家精神,提升教師科研能力
弘揚科學家精神對于提升教師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作為科學精神的守望者和踐行者,應當率先垂范,以實際行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學校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標準為指引,將華羅庚科學精神融入教師的教育教學與專業發展之中。通過講座、課堂練兵和課題研討等,教師得以在求真求實的氛圍中集思廣益,攻克學術難關。為了進一步助力教師的科研成長,學校還成立了“骨干教師研修坊”“名師工作室”及“名校長工作室”。借助這些平臺,教師能夠深入探討學科知識,不斷拓展自己的研究視野。此外,學校還精心組建了“科技與人文教育教研團隊”,該團隊由各學科骨干教師組成,他們定期聚在一起,共同研討協同課程設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創新思維得以充分激發,為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通過開展“科技+人文”主題教研月等活動,學校進一步營造了嚴謹治學、團結協作、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圍。教師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更加堅定地走上了科研之路,努力成為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傳人。
2. 落實“四師”教育工程,培養“大先生”
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據此,學校實施“四師”教育工程:開展“師德演講比賽”等活動以明師志,建立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教育機制以正師德,高要求對待教師的政治覺悟、道德情操、自我修養、治學態度以樹師表,開展“大家訪”、公益導學以鑄師魂。學校全力打造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兼備的師資隊伍,做到“經師”與“人師”的統一,成就“大先生”,促進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發展。
段玉裁中學的科技與人文協同教育探索,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新路徑。這一模式既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也為基礎教育的創新實踐積累了經驗。未來,段玉裁中學將繼續深化科技與人文協同教育創新實踐,為培養兼具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的創新型人才不懈努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段玉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