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山東省作為中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持續健康發展態勢良好。為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本文對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的現狀進行了詳細研究,利用實證分析得出山東省農產品出口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研究表明,山東省農產品出口增長對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提升國際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加速農村現代化進程以及展示自身實力等方面至關重要。本研究不僅對山東省農產品行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也為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出口;技術貿易壁壘;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生產結構;品牌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3(b)--04
1 山東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當前狀況
1.1 山東省農產品出口規模
2008—2022年,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總額持續上升,2016年更是超過千億大關,尤其是2009—2010年增長率最高,總體呈現波動增長趨勢,到2022年達1394億元(見圖1)。
1.2 山東省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產品結構
以2022年山東省的農產品出口為例,山東省一些農產品的出口值在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值中居于前列,其中水產品的出口總額達344.3億,出口值占全國出口水產品的22.9%,蔬菜和蘑菇的出口總額為290.4,蔬菜和食用菌的出口總值占據全國的35%,而蘋果的出口總值則占全國蘋果出口總值的61.1%。
1.3 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的國際市場構成
日本、韓國以及歐盟等是山東主要的農產品貿易伙伴。山東省向日本出口的農業產品中,出口額的比例甚至超過30%。2022年數據顯示,山東省對日本農產品的出口總值達308.9億元,同比增長8.8%;對歐盟出口247.8億元,實現5.7%的增長。同期,對韓國出口農產品160.1億元,對美國出口140.5億元,增幅分別為22.8%、16.7%。
2 山東省農產品出口貿易存在的挑戰
2.1 技術型貿易壁壘盛行
近年來,國際形勢復雜多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國紛紛提高農產品進口技術門檻,制定了復雜嚴苛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目前,日韓、歐美、東南亞等國家也實施了相當嚴格的綠色貿易壁壘,涵蓋農藥殘留限量和植物檢疫標準等多個維度,對山東省農產品的出口貿易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許多已經出口的農業產品因不符合其技術壁壘的嚴格規定而被全部退貨,極大制約了山東省農業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的步伐。
2.2 融資問題突出
山東省大部分農業小企業的經營規模較小,信用等級普遍偏低,平均利潤水平比較低,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干擾,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這給農業小企業的融資帶來了較大風險,進而消弱了其融資能力。政府、金融機構以及相關利益相關方應協同合作,制定出更加包容且支持性強的政策措施,提升農業小企業的融資便利性,增強其可持續發展能力。
2.3 農產品生產模式落后
山東省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水平相對滯后。大部分的農村地區,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滯后,缺乏科學技術的支持,嚴重限制了山東省農業生產的規模的擴大和效率的提高,生產效益依然低下。雖然山東省的農業科技項目多年來呈遞增趨勢 但總體水平較低。除此之外,農產品生產模式的落后也可能體現在產業鏈整合和市場開拓方面。山東省需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的整合,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2.4 農產品競爭力不足
農產品品牌建設不足。品牌是提升產品競爭力的關鍵。但山東省的許多農產品依舊缺乏享譽國際的知名品牌,難以在國際市場上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同時,對于農產品品牌的宣傳和推廣力度也較為薄弱,導致消費者對山東省農產品的認知度偏低。其次,農產品加工和附加值提升不夠。農產品的加工是增強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和市場競爭力的關鍵途徑,但山東省在這方面的資金投入和研發仍顯不足。面臨來自國內外同類產品的競爭時,往往因為品質、價格、品牌等方面的不足而難以占據優勢地位。
3 模型構建與實證分析
3.1 數據整理
山東省2008—2022年農產品數值如表1所示。
3.2 變量選擇與模型設立
3.2.1 變量選擇
各變量說明如表2所示。
3.2.2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設定
本文通過構建特定模型,對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的各種影響因素展開實證分析,并使用變量加對數法對模型進行優化設置。模型設定如下:
lnyt=β0+β1x1t+β2x2t+β3x3t+β4x4t+β5x5t+β6x6t+β7x7t+μt+εt
其中,yt表示山東省農產品出口額,x1t表示山東省在t年份對外依存度,x2t表示山東省在t年份外商直接投資,x3t表示山東省在t年份大學畢業人數,x4t表示山東省在t年份重要農業科技成果數量,x5t表示在t年份匯率(美元兌人民幣),x6t表示山東省在t年份人均GDP,x7t表示山東省在t年份人均農業生產總值,(μt+εt)表示面板數據擾動項。
3.2.3 實證結果及分析
本文以2008—2022年中國山東地區的面板數據為基礎,對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模型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從模型回歸結果分析可以得出:
一方面,由F統計量檢驗結果和各變量的t統計量檢驗結果可以看出,除山東省對外依存度、山東省重要農業科技成果數量具有顯著性外,其他均無顯著性。
另一方面,山東省對外依存度、山東省農業科技成果對農產品出口規模具有顯著且穩定的正向效應,而山東省FDI和山東省人均GDP則對其出口規模產生負向影響,但不顯著。其他變量有正向影響,但不顯著。根據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系數為正但不顯著,說明人民幣匯率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并不顯著。因此,匯率因素并不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2)山東省的對外貿易依賴系數是正且顯著的。研究結果表明,山東對外依賴系數的提高,將促進山東農林漁業進出口的增長,有利于山東農產品產業鏈的完善、擴大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和進出口總額。
(3)山東省重要農業科技成果數量系數為正且顯著。這表明山東地區的農業科技成果對于促進農產品出口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從而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
4 山東省農產品出口實證分析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對策建議
4.1 增強對農產品出口的政策支持
為促進中國農產品的出口貿易,相關的政府部門可以根據當地的農業發展情況,通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來采取多項措施。首先,可以加大財政的支持力度,為農產品出口建立扶持基金,或者為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出口企業提供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其次,政府需加大技術研發支持,鼓勵國內企業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及設備,以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另外,政府應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簡化農產品出口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減輕企業時間和成本壓力。
4.2 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
為我國農業出口更好地適應和應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一方面可以提升生產標準,在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要加強環境保護,要盡量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和化肥,以免造成農藥殘留,影響農產品質量,而是要多采用有機農業和綠色種植技術,達到更高的生產標準。另一方面,加強技術創新和研發,要投入更多的資源用于農業科技研發,推動綠色生產技術和環保農業裝備的創新,以提高生產農產品的環境保護性和可持續發展性。
4.3 加大農業生產技術研發的力度
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往往依賴于人力和經驗,效率低下,容易受到自然災害以及市場波動的影響。首先,加大對農產品生產設備科技研發的資源投入,提供充足的資金以保障研發的順利進行。其次,政府應出臺各項政策,為農業生產的科技創新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建立一個完整的農業科技創新的管理和評估體系,這樣能夠起到鼓勵農業愿意投入更多的資源到生產技術研發創新中。同時,企業要加強與高等院校的研學合作,建立科技創新聯盟,共同開展農業技術創新與應用研究。最后,應重視農業科研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通過實施人才計劃、建設人才基地等措施,為農產品生產技術研發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4.4 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
品牌代表企業的品牌形象和價值,也是構建消費者信賴和忠誠度的關鍵因素。要想增強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首先是提升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價值,企業應重視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價值,通過采納先進的技術手段,使產品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來增強農業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其次,需要重視品牌的建立和持續維護,同時也要增強市場的推廣和拓展能力,重視品牌的建立和持續維護,推進我國農產品的品牌塑造和市場宣傳。
4.5 努力開拓海外市場
隨著全球經濟的狀況和市場需求的不斷演變,我國農產品出口所遭遇的市場需求也在持續變化。在傳統的出口市場中,農產品的需求正在減少,而新興市場的需求正逐漸上升。鑒于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我國應加強對新興市場的拓展,深入研究新興市場的需求模式,并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構成和種類進行調整來滿足新興市場的各種需求,避免對單一市場過度依賴。強化與主要貿易合作伙伴之間的交流與協作,以促進農業貿易便利化措施的有效執行。
4.6 優化農產品的生產模式
4.6.1 調整產業結構,提質增效?
包括調整農產品的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率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
?4.6.2 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升級?
減少稅收是提高企業對農業投資意愿的有效方法,因此可以通過調整對農產品深加工的稅收政策,給予稅收優惠和補貼,以增加企業的收入。企業的投資意愿高了,農業產業鏈也就得到延伸,使農產品實現從“田間”到“車間”的深度增值,從而實現農產品生產的轉型升級。
4.6.3 優化農業生態產品,發展新質生產力?
當前,我國大部分農產品企業規模化較小,都屬于私人種植和人工收割。為此,需推動農產品的生產工具革新,比如從手工勞動力革新為大型機械收割產出。同時,注重保護土壤,實現生產和自然的平衡,不斷提升土壤質量、強化耕地保護,以及不斷完善農業生態補償制度,激發創新動力,以此保障農業高質量發展?。
4.7 優化農產品出口結構
首先,合理規劃我國農業生產結構,密切注意國內外事件對農業生產及需求的影響,進行生產配置來優化出口的農產品結構。同時,需要密切關注當前的國際形勢和現狀,并適時調整農產品出口市場的結構。在維持現有農產品出口國際市場的基礎上,企業應積極開拓新的國際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最后,充分利用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方式具有小批量、多品種、時效好的優勢,有效突破時空限制,擴大出口種類。
總之,促進農產品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和相關部門共同努力,通過提升農產品深加工水平、調整出口市場結構、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強化質量安全管理以及利用新型貿易方式等舉措,推動農產品出口結構的持續優化和升級。
參考文獻
譚秀閣.對農產品出口現狀的分析與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5(10):10-11.
劉睿杰.我國農產品貿易競爭力及問題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24):45-48.
紀淑平,李振國.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國際比較及提升對策[J].農業經濟,2018(8):139-140.
饒茜.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結構優化研究[D].淄博: 山東理工大學, 2016.
趙明娜.山東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及對策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2):27-29.
王金河.基于實證的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現狀與前景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4, 429(5):441-444.
周叮波. 跨境電子商務視域下廣西農產品貿易方式創新策略[J]. 商業經濟研究, 2017(19):159-161.
趙明娜.山東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及對策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2):27-29+36.
戴思銳.農產品競爭力的系統分析[C].中國農業經濟學會.論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農業經濟學會:中國農業經濟學會,2002:123-130.
許國權.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影響分析[D].杭州: 浙江工業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