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建構視域下養老需求的治理創新

2025-04-10 00:00:00周業勤
江蘇社會科學 2025年2期
關鍵詞:建構主義

內容提要 當前,我國學界主要從生理衰老的角度理解養老需求的形成,把養老需求增加視為人口老齡化導致的既定事實,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應對之策。建構主義認為衰老不僅是一種生理過程還是一種社會過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對衰老的過程具有重要影響,能夠增加或減少養老需求。因此,積極應對養老需求還可以通過治理影響衰老過程的社會環境因素減少養老需求,如構建以職業能力為依據的退休制度以降低老年群體的經濟依賴程度;構建年齡友好型工作環境以延長勞動人口的工作壽命;加強老年期前的健康促進工作以降低老年群體的醫療和護理需求等。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 養老需求 建構主義 社會建構 社會治理

周業勤,江蘇省健康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南京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近年來,學界圍繞如何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的戰略要求,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內涵、目標、任務、治理方案等展開了廣泛研究,取得一批學術成果。總體而言,目前學界主要聚焦如何積極應對老齡化的結果,對如何通過干預老齡化過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尚缺少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嘗試以社會建構論為理論依據,對老年需求的社會建構性進行分析并提出通過干預老齡化過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路徑和策略。

一、積極應對養老需求的研究現狀與反思

養老需求增加是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影響之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很大程度上就是積極應對不斷增加的養老需求以確保老年群體的福祉增長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同步,從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如何應對持續增加的養老需求取決于對它的理論闡釋,要積極有效地應對持續增加的養老需求就需要反思對它的理論闡釋,實現理論視域的拓展和治理路徑及策略的創新。

1.積極應對養老需求的研究現狀

目前,人口學、老年學、社會學、經濟學、生物醫學等多個學科已對如何積極應對養老需求增加問題展開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研究內容主要聚焦養老需求增加的原因、需求增加引起的挑戰和積極應對之策等[1]。

(1)養老需求增加的原因。除了人口學和生物醫學,其他學科尚未從自己的學科范式出發對養老需求增加的原因進行研究,而是直接以人口學的理論解釋作為前提,專注于養老需求的現狀描述、養老需求增加引起的挑戰以及對策的研究。人口學把老年人口定義為需要撫養的人口,老齡化被視為導致養老需求增加的當然原因。生物醫學則對“老年人=被撫養人”這個人口學預設作出了解釋。在生物醫學看來,衰老是由生理規律決定的,進入老年期的老人如同臨近報廢期的機器,“老年”與“疾病”“失能”近乎是同義詞[2]。在當代社會,生物醫學依靠過去在對抗疾病的歷史中取得的成就使自身超越了技術范疇,已上升為觀察世界的世界觀。正如阿瑟·弗蘭克指出的那樣,“在身體的概念化、呈現和對身體作出反應的社會制度和實踐中,生物醫學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3]。生物醫學對“老”等于“衰”的解釋為人口學的預設提供了背書,也讓我國學界不經反思就接受了養老需求的生物醫學解釋。

(2)養老需求增加引起的挑戰。學界對此較為關注兩個方面:對社會保障系統的挑戰和對經濟系統的挑戰。對社會保障系統的挑戰表現為對養老經濟保障系統和對養老服務保障系統的挑戰。有學者提出,人口老齡化導致老年人口撫養比升高進而增加了養老基金和醫療保險基金的壓力,而家庭規模縮小、家庭養老功能外溢則給現有養老服務保障系統帶來壓力[4]。養老需求增加對經濟系統構成挑戰主要是因為“有效勞動力增長放緩甚至減少,導致人均產出的增長放緩”[5]。此外,人口平均年齡增加、老年人創新能力減弱也會影響經濟增長速度[6]。

(3)應對養老需求增加的對策建議。學界認為養老需求增加為人口老齡化所致,提出的各種對策建議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從人口的年齡結構角度看,主要是鼓勵生育、逐步扭轉人口年齡結構的老齡化態勢[7];從經濟運行角度看,主張是加強科技創新、實施產業升級、延遲退休[8];從社會保障角度看,主張通過發展、改革和創新提升社會保障能力[9]。

隨著研究的深入,近年來有學者注意到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社會建構性,提出“作為一種將長期持續并不斷演化的人口現象,人口老齡化兼具現實性與建構性,我們對其只能適應、可能延緩卻不能逆轉”[10]。也有學者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應“聚焦人口老齡化過程本身”,“要堅持過程調節與結果干預相結合”[11],因為“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精神狀態是全生命周期健康行為、生活和生產方式綜合塑造的結果,老齡社會階段的健康問題帶有年輕社會和成年社會階段的烙印”[12]。到目前為止,學界對人口老齡化的建構性、過程性尚未展開深入的研究。

2.積極應對養老需求研究的反思

通過文獻回顧可知,現有的應對養老需求的研究,均以人口老齡化為前提,聚焦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引發的養老需求增加,對養老需求本身產生的原因僅限于生物醫學的解釋。“我們對老齡化的定義方式和應對模式又直接建構了這種挑戰的強度乃至性質,創造出治理回旋空間。”[1]為了創新應對養老需求的治理空間和治理策略,有必要對老齡化的定義方式進行反思。

當前的人口學研究中,一般用出生年齡界定老年的起始年齡,達到老年起始年齡的人即為老人。當一個社會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一定標準,就被認定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由于出生年齡標識的是人的生理過程,因此從老齡化的定義方式出發,學界必然得出人口老齡化導致養老需求增加是由自然(生理)規律決定,與社會環境無關的所謂的客觀事實。然而,從生活經驗的視角看,雖然人的衰老程度與年齡密切相關,但相同年齡的不同個體,無論是在外貌方面還是在思考能力、行動能力、健康狀況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其衰老程度并不完全同步。有的人因為自身的身體或能力原因提前退休,成為老齡化理論中的依賴者;有的人雖然退休了卻依然身體健康、精力充沛,通過創業或再就業成為老齡化理論中的生產者。因此,用統一的出生年齡界定“老年”的起始年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準確。從理論的視角看,人不僅是生物性的存在,還是社會性的存在,人的社會性身體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不僅如此,由于人的生物性身體和社會性身體之間具有相互建構性[2],因此人的身體以及衰老過程雖然遵循生理學規律,但生理學規律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受到社會環境力量的影響,具有社會建構性。目前的人口老齡化理論將衰老預設為由生理規律決定的生物性過程,忽視了衰老的社會建構性,致使其只關注衰老的生理過程而忽視了衰老的社會過程;在應對老齡化的策略選擇方面主要關注如何應對已經衰老的身體及其產生的需求,較少關注如何從衰老的社會過程角度來緩解衰老問題的嚴重程度。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雖然學界在研究養老需求引發的各種問題,但對養老需求的生成原因和過程沒有進行嚴格的學術探討[3],沒有注意到“老年”的產生過程以及經濟、政治和社會對這個過程的控制作用[4],更沒有認識到有一些養老需求是由社會制造的,是完全不必要的需求[5]。

二、養老需求的社會建構性

社會建構論以反對社會科學中的自然主義為基本特征,其基本信條是“現實是社會建構的”[6]。在社會建構論看來,那些看起來是由自然力量決定的必然如此的社會現象,實際上是由社會在特定歷史時期建構的。人類的各種群體身份都是特定時期、特定地域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而不是由自然(生物)力量決定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7]。社會建構主義通常被視為解放的學說,因為它強調身份是不斷協商的過程,任何身份都可以在過去以不同的方式建構,因此在未來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重新建構[1]。

老年起點年齡是判定一個人是否為老年人,進而判定其需求是否養老需求的標準,因此老年起點年齡的社會建構性從根本上決定了養老需求的社會建構性;失能和疾病導致的需求是養老需求的重要構成部分,進一步分析失能和疾病的社會建構性有助于更深入地認識養老需求的社會建構性。

1.“老年”起點年齡的社會建構性

年齡是主要的社會和文化范疇之一,也是社會用來組織自身及其成員的重要參照標準之一。年齡的含義絕不僅限于生物發展的過程性。研究表明人類的年齡與性別、階級、種族、殘疾和其他不平等制度同時產生[2],年齡是劃分階層、群體的常用指標,是社會建構的不平等系統的重要因素[3],不同年齡的人享受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不同。“老年”是人口老齡化問題論域中的一個關鍵概念,人口老齡化和老年社會撫養比均以“老年”的界定標準為基礎。由于人類的衰老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人類至今尚未能夠從個體生命歷程中找到用于標記老年起點的生物學標記,因此“老年”的起點年齡只能是不同時期、不同社會共同體對個體生命歷程進行劃分的結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老年的起點年齡也不相同。我國歷史上,70歲、66歲、60歲、55歲曾被視為進入老年期的起點年齡[4];西方歷史上,40歲、80歲曾被視為“老年”的起點年齡[5]。在人口老齡化研究領域,學者們通常選擇人的出生年齡作為判定進入老年期的標準,如50歲、55歲、60歲、65歲曾被界定為進入老年期的起點年齡[6]。從當前學界定義老年起點年齡依據的角度看,退休年齡、領取養老金年齡、預期壽命、健康余壽等都可以用作界定“老年”起點年齡的依據。歷史地看,人類社會早期主要根據體表特征、宗教教義、免除特定義務的年齡等來界定“老年”的起點年齡。工業革命之后,隨著退休金和養老金制度的建立,“老年”起點年齡的界定標準主要取決于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由它決定的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當然,政治、歷史和文化等力量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老年”起點年齡的界定。

從“老年”起點年齡的不同界定標準可以看出,“老年”不是單純的生理事實,而是生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反映的是特定社會對其成員的要求與成員滿足社會要求的能力之間的動態關系,其中社會的經濟活動方式對“老年”起點年齡的界定起主要作用,政治系統追求的社會發展目標、社會發展方式、社會歷史和文化傳統、人口的健康狀況等也對“老年”起點年齡的界定產生影響。在現代經濟體系中,當一個成年人不能滿足社會的經濟生產要求時,年輕的被界定為殘疾人,年長的被界定為老年人,從而把他們從經濟體系中剔除出去。因此,“與其說老年是由天地運行或歲月流逝決定的,不如說是由自我價值感、健康狀況、社會經濟地位、機遇以及其他使老年人的生活值得過下去的社會和文化因素決定的”[7]。

2.失能的社會建構性

失能是衰老的重要標志之一,喪失經濟生產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是導致養老需求的重要原因。關于失能的理論解釋有很多,其中個人模式和社會模式是基本理論模式。個人模式設定個人的生活環境是正常的,以環境對個人的要求作為參照標準,把失能的原因理解為個人生理(心理)的結構或功能偏離常態,不能滿足環境對個人的功能要求,以至于個人無法像所謂的正常人一樣參加社會生活[1]。在個人模式中,生物醫學通常被認為是解決個人失能的基本手段。與之相反,社會模式在承認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具有異質性的基礎上,把失能的原因定位于個人所處的環境方面,認為社會、物理環境和社會生活的組織方式、社會偏見等原因導致個人失能。信奉社會模式的學者認為要解決失能問題不能僅限于改造個人,還需要消除社會偏見和改造社會環境[2]。

失能的個人模式和社會模式視角相反,前者站在社會的立場上看個人,后者則站在個人的立場上看社會,表面對立實則相互補充,兩者都是對個人-社會或行動-結構關系的理論闡釋,兩個視角的結合能夠讓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失能問題的原因。整合失能的個人模式和社會模式可知,一個人是否處于失能狀態并不完全取決于他自身的身心功能狀況或他所處的社會環境等單方面因素,而是社會環境為他設定的行動目標、個人自身的身心發展狀況以及社會的文化、制度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從共時角度看,一個人在一個群體或組織中可能被認定為失能,而在另一個群體或組織中則可能被認定為能力正常,關鍵不在于他的身心功能狀況,而在于是否有適合他的群體或組織環境。從歷時角度看,一個身體健康的文盲在當下社會基本會被認定為失能,但在傳統社會則會被認定是能力正常的人。因此,失能在很大程度上屬于個人和社會環境之間的匹配問題。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領域,失能的個人模式占據主導地位。學界提出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建議,如延遲退休、加強醫療衛生干預以提高個人的生理心理認知功能、加強勞動技能教育以提高老年工人的職業技能等,都是默認以失能的個人模式為前提,而較少基于失能的社會模式提出建議。據此,本文以失能的社會模式為視角,對老人的生產性失能和生活性失能進行分析,闡明其主要社會原因。

在人口老齡化問題領域,生產性失能被界定為個人不再參加領取工資報酬的經濟活動轉而依靠退休金、積蓄或他人捐助生活。學界默認的生產性失能是指個人由于年老體衰、生產能力衰退,不能繼續從事經濟生產活動,但退休制度卻按照年齡決定一個人是否退休,因此實際生活中退休并不等同于生產性失能,依據統一年齡退休的退休制忽視了相同年齡群體內部勞動能力的異質性,必然會造成勞動力資源的浪費。此外,雖然各國紛紛采取延退或靈活的退休制度,但這些做法并不能真正解決年長勞動者非自愿退出經濟生產領域的問題,其深層次原因在于退休制度并不是一個本源性制度,它只是服務于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派生制度。年長勞動者是否退休的決定性力量是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勞動力供不應求時,需方會以各種方式誘導高齡勞動力延遲退出生產勞動過程;反之,勞動力供大于求時,需方則會盡力讓年長勞動者退出勞動力市場[3],因此決定勞動力市場需求狀態的經濟發展狀況才是決定年長勞動者實際退休年齡的直接原因。除了勞動力市場,經濟活動的組織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年長勞動者的就業水平,經濟活動分工細化后勞動崗位增多,能夠吸納的勞動者數量相應增加,人力成本也隨之增加。因此在市場競爭機制的壓力下,為降低人力成本,以利潤最大化為組織原則的經濟活動組織方式對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勞動效率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使一些年長勞動者難以達到參加經濟生產活動的要求,從而造成生產性失能。

生活性失能是指全部或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生活性失能是導致老年人依賴他人提供生活照護的直接原因,除了個人自身的身心健康方面的原因,生活性失能也有社會環境方面的原因。具體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社會環境原因:一方面是歷史的原因,在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前,老年人數量較少,社會生活環境的建構主要以年輕人的行動能力和行動特點為基本依據。進入老齡化社會后,社會環境未能依據老年人的行動能力和行動特點進行及時、全面的改造,致使老年人難以參與社區社會生活,甚至部分或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1]。另一方面是現實的原因,在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環境日新月異、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加速”時代,老年人在認知能力和行動能力方面均難以跟上社會的快節奏。例如,購物是實現生活自理的基本能力,但交通繁忙、大型超市內的復雜區塊分布以及需要乘坐電梯、非傳統的結算方式等,都導致老年人出現一定程度的生活失能。

3.疾病的社會建構性

老年醫療需求增加是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內容之一,疾病不僅導致經濟需求增加,而且導致醫療照護和生活照護需求增加,醫療過程涵蓋老年社會撫養需求的全部內容。在我國目前的老齡化研究領域,很多老年病被認為是由生理規律決定的生理事實,但是建構主義疾病觀認為,“所有的疾病本質上都是對某種被認為更可取的狀態的偏離,對疾病的歸因總是源于對表現的行為(或感覺)與某些社會規范之間差距的計算”[2]。因此,疾病概念的核心內涵包括兩個基本要素,即狀態描述和規范陳述,前者是對特定的生理或心理狀態的描述,后者是我們對這種狀態所持的價值觀[3]。如此,疾病就不再是純粹的生理學事實,而是具有社會建構性的社會事實。

身心狀態的社會建構。健康相關科學研究揭示,人的健康狀況主要受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個人的基因、生活方式和所處的社會環境[4]。只有極少數疾病由基因缺陷引起,大部分疾病由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所處的社會環境所致。世界衛生組織把影響健康的非生物醫學因素統稱為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包括人們出生、成長、工作、生活和衰老的條件,以及形成日常生活和工作條件的力量和制度。這些力量和制度包括經濟政策和制度、發展議程、社會規范、社會政策和政治制度等。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不同,但基本的社會決定因素都包括收入和社會保障、教育、失業和工作不穩定、工作和生活條件、食品安全、住房、負擔得起的高質量醫療服務等。除意外損傷外,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通常是長期累積的后果,老年的健康狀況既與其生活的社會環境有關,又與其一生的社會暴露累積有關[5]。由于基因缺陷的表達同樣受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6],因此,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決定了一個人在什么時期患病以及容易患哪些疾病。此外,醫學對身心健康狀態的“描述”也是一種社會建構而非所謂的“客觀反映”,這是因為癥狀描述是在一定的診斷標準指導下的觀察、檢查、化驗的結果,而診斷標準本身也是社會建構的結果,或者說是多個利益相關者相互競爭、妥協的結果。

規范陳述的社會建構。自然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布爾斯認為,任何物種都有特有的、由自然力量決定的“物種設計”,我們通過發現“物種設計”可以找到客觀的標準用于判斷一種狀態是否屬于患病狀態[1]。然而,人類畢竟不是物種設計者,不可能擁有“物種設計規范”,所以布爾斯只能提出用“統計常態”代表“物種設計規范”。遺憾的是,統計常態本身必須依賴對健康的預設,否則就無法選擇樣本、進行統計,因此人類終究無法發現完全客觀的規范標準[2]。醫學社會學、醫學人類學、醫學政治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表明,疾病的診斷規范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表達,即社會準備接受的正常情況以及它認為應該治療的情況。診斷規范是競爭和妥協的重要場所,因為這是一個多方互動的過程,不同的參與方以不同的認知、解釋、價值觀和信仰面對特定的身心狀態,醫療從業者、藥品生產者、患者、健康管理者、醫療保險機構、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等眾多力量都從自身的價值觀和實際利益出發參與診斷規范的建構,力圖使規范陳述更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經濟利益[3]。

總體而言,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個體身心狀態類型被歸類到疾病范疇,整個社會生活呈現不斷醫學化的態勢[4],其中“老年”是醫學化的重要領域之一,衰老本身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醫學化為需要治療的疾病。“老年”的醫學化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老年群體的健康,但由資本推動的過度醫學化也會造成醫療資源浪費、醫源性傷害等消極后果[5]。基于上述分析,甚至可以說,一種身心狀態是否屬于患病狀態在相當程度上不是取決于它自身的性狀而是取決于評價它的規范。

概言之,“人的老齡化是一種生物過程,也是一種社會過程”[6]。人的衰老過程兼具生理客觀性和社會建構性。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在老齡化研究領域的重要貢獻在于揭示了社會力量對老齡化過程的重要影響,為我們從衰老過程的社會原因方面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指明了方向。

三、社會建構視域下的養老需求治理

人的生物屬性決定了人必然會因身體衰老退出經濟社會生活、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最后成為依賴者,因此以滿足老年人生活需要為目的的適老化社會改革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基本路徑。但是,建構主義揭示了人的衰老過程既有客觀性又具有社會建構性,社會力量可以影響人的衰老速度、老年期的健康狀況、晚年依賴期的時長、依賴的內容和依賴程度等。據此,積極應對養老需求增加的挑戰可以從衰老的社會過程、社會因素入手,開創新的治理路徑和治理策略,通過對衰老過程的社會治理盡可能減緩衰老過程,延長勞動者的工作壽命,提升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延長老人的自理生活時長,從而減輕養老需求壓力。在這方面,先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已有所探索[7],值得學習借鑒。

1.構建以工作能力為依據的退休制度以降低老年群體的經濟依賴程度

建構主義研究揭示,“老年”起點年齡的界定標準并無生物學意義上的客觀依據,也非以工作能力狀況為表現形式的身心衰老程度為依據,而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歷史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經濟因素對勞動力的需求起決定作用,其他因素起影響作用。因此,從表層原因看,治理養老需求問題最好是廢除統一的退休年齡標準而不是僅僅推遲法定的退休年齡,推行以崗位能力為標準的彈性退休制度,由用人單位對達到一定年齡的員工進行工作能力評估,依據評估結果決定年長員工是否應退休。這樣才能讓有工作能力且有工作意愿的年長員工繼續工作,從而延長勞動力使用壽命,避免因強制退休制度導致的勞動力資源浪費,進而有效緩解養老需求加重問題。當然,為了保護年長員工的勞動就業權、健康權和退休權,還可以設定一個退休年齡區間,在退休區間的勞動者既可以選擇退休,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工作能力狀況、經濟需要、價值取向等選擇繼續工作。為了滿足經濟、政治、文化等力量對勞動力供給的要求,國家可以運用經濟激勵手段鼓勵勞動者提早或推遲退休時間。從深層原因看,經濟體系正常運行提供的就業崗位是決定勞動者退出或進入經濟生產體系的決定性力量。勞動力市場需求旺盛時期,法定或實際退休年齡會被推遲。反之,如果勞動力市場需求不足,法定或實際退休年齡會被提前。因此,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系統不能提供相應的就業崗位,推遲退休年齡也沒有實際意義。從總體上講,一個經濟系統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受到其發展目的、方式、質量和規模等多種因素影響。以追求資本增殖為根本目的的經濟體系,傾向減少就業崗位以壓縮人力資源成本。我國應堅持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利用社會主義體制和制度優勢,大力發展以保障勞動就業權為首要目標的經濟組織,為勞動者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從而真正實現老有所為,這才是積極應對養老需求的治理之道。此外,對由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組織,國家應通過制定相應法律規范和引導市場經濟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行為,限制勞動者的工作強度和工作時間,在保護勞動者的休息、休假和健康權益的同時釋放更多的勞動就業崗位。

2.構建年齡友好型工作環境以延長勞動者的工作壽命

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引發的勞動力短缺、養老需求增加,各國政府紛紛制定了提高官方退休年齡的政策。然而,這種策略只是消除了勞動者退出經濟生產體系的動機而不是增加留下來的動機,也沒有為勞動者繼續工作創造有利條件。失能的社會建構分析揭示了失能的社會環境原因,為通過改造工作環境減少員工失能狀況、延長員工工作壽命提供了理論指導。建構年齡友好工作環境行動正是在此理論指導下開展的組織變革探索,該行動被認為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核心組織方法[1]。綜觀已有研究成果,建構年齡友好工作環境的基本方法包括闡明和確認年齡友好的組織文化核心價值觀,通過組織氛圍的渲染宣傳核心價值觀,通過制度實踐落實核心價值觀,等等。具體而言,年齡友好的組織文化核心價值觀包括公平公正、尊重和支持、反對年齡歧視等。建構年齡友好的組織文化核心價值觀,關鍵在于組織的領導層和核心成員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身體力行、率先垂范,通過各種宣傳活動進行組織氛圍渲染,通過人力資源制度變革把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具體的制度規范以引導和規范組織成員的言行。在人力資源制度變革方面,主要策略包括重新設計工作場所的物理環境,如提供合適的照明、符合人體工學的工具等以最大限度貼合年長員工的身體狀況;重新設計工作崗位的工作內容和職責,減少角色沖突、角色模糊或角色過載等以降低工作難度,提高年長員工的工作滿意度;提供靈活的工作場所和工作時間安排,如在不妨礙完成工作任務的前提下允許員工遠程辦公、提供非全職工作崗位等,以便年長員工有充分時間滿足自身日常生活需要。諸如,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以維持年長員工的工作能力,專門為年長員工開發以組織文化、特殊技能和經驗傳承為主要目的的工作崗位,為年長員工提供退休規劃輔導和崗位調整以幫助年長員工逐步退出工作崗位、實現柔性退休等[2]。

3.加強老年期前的健康促進工作以降低老年群體的醫療和護理需求

雖然生理性衰老是一個必然過程,但社會建構論研究揭示了老年期的健康狀況不單純是由生理性衰老決定的,也受衰老過程中的社會因素的影響,是生理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累積效應[1]。這為從衰老過程角度積極應對老年群體的醫療照護需求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過加強健康管理改善老年期前的生命健康狀況,進而改善老年期的健康狀況、降低老年期的醫療照護需求。從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來看,影響老年期前健康狀況的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由公共政策建構的社會環境[2]。因此老年期前的健康管理策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對生活、學習、工作方式及其環境進行健康評估,并針對評估發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健康管理行動進行矯正;其二是將健康理念融入所有公共政策以促進整個社會環境的健康。2019年12月28日正式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是我國健康領域的“基本法”,該法第六條規定“將健康理念融入各項政策”。但從實踐效果角度看,上述規定由于相對抽象,可操作性不強,因此須制定健康影響評估制度以及建立相應的評估機構以對各項政策進行健康影響評估,并依據評估結果及時對政策進行修訂完善,這樣才能確保“將健康理念融入所有政策”的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此外,市場機制驅動下的過度醫療化不僅會直接增加老年醫療需求,而且會通過醫源性健康損害而間接增加老年醫療需求,因此,在充分發揮醫學對健康促進功能的同時,還要控制市場機制在醫療服務體系中功能發揮的范圍和程度,以防止因過度醫學化衰老而增加醫療需求[3]。

四、結語

人口老齡化是中國人口變化的重要趨勢,人口基數大,未富先老,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征[4]。快速增長的養老需求,加之理論儲備不足,導致我國學界尚未立足于養老需求的社會建構性探索如何應對養老需求,因而也就未能從養老需求的社會建構角度提出養老需求治理路徑和策略。

“老年”起點年齡的社會建構性決定了老年需求的社會建構性。“老年”是對生命歷程進行劃分的結果,劃分的依據來自對生理、經濟、道德、政治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考量,不同的劃分標準直接影響老年需求總量。失能和患病是導致老年需求的主要原因,失能的社會建構性在于失能是相對于社會環境要求的而非純粹由個體的身心狀況決定的,疾病的社會建構性在于身心狀態的形成、描述和診斷標準都是社會建構的,因此老人的健康需求既受診斷標準的影響又受老年期前的健康狀況的影響。據此,可以采用源頭治理路徑減輕養老需求壓力,即調整界定老年起點方式以減少“老年”需求總量,改造生產和生活環境以減少失能引起的養老需求,加強老年前期的健康干預以減少老年期患病引起的養老需求。

本研究在整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治理養老需求的新路徑和新策略。要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證研究探明參與養老需求社會建構過程的主要要素、機制和流程,唯有如此才能為政策制定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參考。

[1]常亞輕、黃健元:《近二十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江漢學術》2020年第2期。

[2]S. Pickard, \"The Role of Governmentality in the Establishment, Maintenance and Demise of Professional Jurisdictions: The Case of Geriatric Medicine\", Sociology of Health Illness, 2010, 32(7), pp.1072-1086.

[3]A. W. Frank, \"Bringing Bodies Back in: A Decade Review\", Theory, Culture Society, 1990, 7(1), pp.131-162.

[4][9]陳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會保障的戰略思考》,《社會保障評論》2024年第5期。

[5]都陽、封永剛:《人口快速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沖擊》,《經濟研究》2021年第2期。

[6]亢梅玲、韓依航、吳碧瑤等:《人口年齡結構變動會影響創新嗎?》,《中國軟科學》2024年第3期。

[7]王金營、李莊園、王冬梅:《中國人口長期發展目標研究——基于增強經濟實力的認識》,《人口研究》2022年第4期。

[8]馬駿、沈坤榮:《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及對策研究》,《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1年第4期。

[10]胡湛、彭希哲、吳玉韶等:《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國方案”》,《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9期。

[11]林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內涵、目標和任務》,《中國人口科學》2021年第3期。

[12]原新、金牛:《“危”“機”與應對:中國人口負增長時代的老齡社會》,《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

[1]胡湛、彭希哲、吳玉韶等:《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國方案”》,《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9期。

[2]克里斯·希林:《身體與社會理論》,李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頁。

[3]A. Walker, \"Dependency and Old Age\", Social Policy Administration, 1982, 16(2), pp.115-135.

[4]C. L. Estes, J. H. Swan, L. E. Gerard, \"Dominant and Competing Paradigms in Gerontology: Towards a Political Economy of Ageing\", Ageing and Society, 1982, 2(2), pp.151-164.

[5]P. Townsend, \"The Structured Dependency of the Elderly: A Creation of Social Poli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geing and Society, 1981, 1(1), pp.5-28.

[6]P. Berger, T. Luck,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66, p.1.

[7]E. Diaz-Leon, \"What is Social Constru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2015, 23(4), pp.1137-1152.

[1]A. Berg-S?rensen, N. Holtug, K. Lippert-Rasmussen, \"Essentialism vs. Constructivism: Introduc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2010, pp.37-45.

[2]T. Calasanti, N. King, Intersectionality and Age, In Routledge Handbook of Cultural Gerontology, London: Routledge, 2015, pp.193-200.

[3]S. Johfre, A. Saperste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ge: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23, 49, pp.339-358.

[4]翟振武、李龍:《老年標準和定義的再探討》,《人口研究》2014年第6期。

[5]J. Roebuck, \"When Does ’Old Age’ Begin? The Evolution of the English Definition\",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1979, 12(3), pp.416-428.

[6]杜鵬:《老年人口劃分標準問題》,《人口研究》1992年第2期。

[7]C. Herbert, \"The Definitions of the Beginning of Old Age in Histor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1992, 34(4), pp.325-337.

[1]S. Mitra, \"The Capability Approach and Disability\", Journal of Disability Policy Study, 2006, 16(4), pp.236-247.

[2]C. Thomas, \"How Is Disability Understood? An Examination of Sociological Approaches\", Disability Society, 2004, 19(6), pp.569-583.

[3]A. Walker, \"Active Ageing in Employment: Its Meaning and Potential\", Asia-Pacific Review, 2006, 13(1), pp.78-93.

[1]寇華男、杜鵬:《老舊社區適老化改造的邏輯、策略與路徑》,《北京社會科學》2023年第7期。

[2]P. Sedgewick, Psychopolitic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2, p.32.

[3]M. Ereshefsky, \"Defining ’Health’ and ’Disease’\",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2009, 40(3), pp.221-227.

[4]F. Salvatore, \"The Shift of the Paradigm between Ageing and Diseases\",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CCLM), 2020, 58(10), pp. 1635-1644.

[5]L. F. Berkman, Y. Soh,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at Older Ages: The Long Arm of Early and Middle Adulthood\",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7, 60(4), pp.595-606.

[6]C. P. Wild, \"The Exposome: From Concept to Ut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2, 41, pp.24-32.

[1]C. Boorse, \"Health as a Theoretical Concept\", Philosophy of Science, 1977, 44, pp.542-573.

[2]B. M. Klous, \"Boorse’s Theory of Disease: (Why) Do Values Matter?\",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2018, 43, pp.421-438.

[3]P. Brown, \"Naming and Fram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Diagnosis and Illn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95, 35, pp.34-52.

[4]C. Boggs, \"The Medicalized Society\", Critical Sociology. 2015, 41(3),pp.517-535.

[5]S. C. Winsor, \"Medicalization of Aging: The Upside and the Downside\", Marquette Law Scholarly Commons, 2011,13(1), pp.55-88.

[6]楊善華:《老年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頁。

[7]T. S?derbacka, L. Nyholm, L. Fagerstr?m, \"Workplace Interventions that Support Older Employees’ Health and Work Ability—A Scoping Review\",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20, 20, p.472.

[1]R. Eppler- Hattab, I. Meshoulam, I. Doron, \"Conceptualizing Age- Friendliness in Workplaces:Proposing a New Multidimensional Model\", Gerontologist, 2020, 60(1), pp.12-21.

[2]A. Appannah, S. Biggs, \"Age-Friendly Organisations: The Role of Organisational Culture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Older Worker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2015, 29(1), pp.37-51.

[1]D. Kuh, S. Karunananthan, H. Bergman, et al., \"A Life-Course Approach to Healthy Ageing: Maintaining Physical Capability\",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utrition Society, 2014, 73(2), pp.237-248.

[2]P. Braveman, S. Egerter, D. R. Williams,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Coming of Age\",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011, 32, pp.381-98.

[3]A. B. R. J?nsson, \"Medicalization of Old Age: Experiencing Healthism and Overdiagnosis in a Nordic Welfare State\", Medical Anthropology, 2024, 43(4), pp.310-323.

[4]楊涵墨:《中國人口老齡化新趨勢及老年人口新特征》,《人口研究》2022年第5期。

〔責任編輯:玉水〕

猜你喜歡
建構主義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計算機教育
中國新通信(2022年4期)2022-04-23 23:04:20
旁批:建構主義視域下的語文助讀抓手——以統編初中教材為例
借鑒建構主義思想培養財會專業人才
著作權法的作品觀:從本質主義到建構主義
知識產權(2016年1期)2016-12-01 06:56:40
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語境詞匯策略的思考與實踐
從建構主義下分析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的必要性
英語語法教學的建構主義策略淺談
建構主義學習設計六要素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的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日韩午夜片|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2020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网站在线看| 99ri国产在线|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视频一区亚洲|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成人精品亚洲|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无线视频|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午夜毛片福利| 国产91色在线| 8090午夜无码专区|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亚洲—日韩aV在线| a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午夜欧美在线|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成人午夜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91娇喘视频|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欧美精品啪啪|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99精品欧美一区|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 99在线观看国产|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欧美午夜网站|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亚洲天堂首页| 色天天综合|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日韩专区欧美|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v日韩v欧美v| 国产成人一级| 中文纯内无码H|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久久精品电影|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