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刺繡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最珍貴的物種之一。本文針對傳統刺繡手工藝的傳承方式展開研究,首先闡述了刺繡手工藝傳承現狀,深入分析現存問題。此后,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傳統刺繡手工藝的創新傳承方式,完成了App基本架構和界面設計,嘗試將AR技術與刺繡融合,旨在通過技術創新,探索更有效的非遺文化傳承方式。
【關鍵詞】非遺;刺繡;傳統手工藝;傳承方式;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8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06-005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06.014
【基金項目】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項目編號:20240200111)。
為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中“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的重要目標,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和挖掘利用,推動刺繡等傳統工藝的現代創新,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推動傳統工藝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
一、非遺刺繡手工藝傳承現狀
據統計數據顯示,與刺繡相關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有77項,分布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68人被認定為刺繡項目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國家對于刺繡文化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在不斷提高。
盡管國家政策和統計數據顯示出對刺繡文化傳承的大力支持,但仍面臨著諸多困難。一方面,一些地方對于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仍然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另一方面,刺繡文化的傳承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源和人才支持,但目前這些資源仍然相對匱乏,主要的現存問題可總結如下:
(一)缺少創新
傳統刺繡技藝在傳承過程中往往缺乏創新,導致刺繡產品同質化嚴重,難以滿足現代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二)人才資源短缺
刺繡技藝的傳承面臨著知識產權保護的難題,創新成果容易被抄襲和模仿。傳統刺繡技藝的傳承需要長時間的實踐和經驗積累,但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使得年輕人難以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刺繡技藝。同時,刺繡行業的收入相對較低,難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
(三)市場萎縮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機器刺繡技術逐漸取代了手工刺繡,導致傳統刺繡產品的市場份額逐漸萎縮。同時,消費者對于刺繡產品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更加注重時尚、個性和實用性,而非傳統的藝術價值。
(四)就業困難
據文旅部發布的報告數據顯示,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共計1082名,其平均年齡高達63.29歲,其中40歲以下的傳承人僅占0.65%,而70歲及以上的傳承人則占據了31.79%,這一數據揭示了非遺人才匱乏和傳承人老齡化嚴重的雙重困境。
(五)人才分布不均勻
非遺刺繡傳承人的分布不均情況反映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復雜性和挑戰。在一些經濟發達且文化繁榮的地區,如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盡管擁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受到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地區的非遺刺繡傳承人數量相對較少,面臨著較大的傳承壓力。相比之下,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雖然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其非遺刺繡傳承人數量較多,傳統文化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傳承。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范圍內共有各級刺繡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1人,其中國家級、省級、市州級和縣區級傳承人數量呈現金字塔形分布,國家級傳承人尤為稀缺,僅有3人。這種分布不均的現象,既體現了非遺刺繡技藝在不同地區的傳承差異,也反映了非遺保護在地域、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二、傳統刺繡手工藝傳承方式
創新設計研究
為進一步弘揚非遺文化,傳承非遺刺繡手工藝,本研究設計了一款將刺繡非遺教學與AR虛擬技術相結合,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的APP。嘗試通過AR技術,為用戶提供沉浸式、互動性強的學習環境,使之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刺繡藝術的魅力和復雜技藝。這不僅激發了用戶對刺繡非遺文化的興趣,也為刺繡傳承人的教學和創業提供了機會,有助于更好地實現刺繡手工藝的傳承。
(一)App功能設計
App主要具有教學功能,用戶可以通過App接受遠程刺繡教學,這樣就為那些渴望學習刺繡卻沒有學習途徑的學員提供了專業的渠道。從學習效率上來說,線上教學可以讓學員自主學習,并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安排學習時間,提高了學員的學習效率。學習資源方面,線上教學可以讓學員獲得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包括視頻、音頻、文本和圖片等。同時,刺繡愛好者可以在App上了解全面、系統的刺繡人文歷史知識,包括刺繡的起源、發展、流派、代表作品等。通過互動、生動的方式展示刺繡的藝術魅力,增強用戶的學習興趣和體驗,搭建刺繡愛好者交流平臺,促進刺繡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App為刺繡愛好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用戶可以發布動態、分享心得、提問交流,并邀請刺繡大師和專家入駐,定期發布專業指導和經驗分享。設立話題討論區,引導用戶圍繞刺繡文化、技藝傳承等話題展開討論。App商城可以讓用戶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刺繡,讓收藏者更好地去鑒賞,從而創造出獨特且具有藝術價值的刺繡作品。同時,為了增強用戶的互動性和社交性,App特別設計了聯機功能,讓不同用戶能夠共同刺繡、交流心得、分享作品,提升刺繡技藝,從中學習并體驗刺繡的樂趣。并且,由于刺繡僅依靠人力和技藝,對場地和生產條件基本沒有要求,家庭作坊、小工廠都能滿足生產需要,因此具有門檻低、成本低、開放性強等特點,具有帶動就業的價值。因其從業要求相對較低,也能夠成為一些家庭發展副業的選擇。
(二)App界面設計
App界面主要分為五個板塊,分別是:首頁、課程、AR/VR、購物、我的。主頁部分包括課程學習、刺繡快訊、歷史故事、商品活動等部分,在主頁面上可以隨時查看刺繡作品和相關的新聞快訊,便于用戶賞析和學習刺繡技藝。課程部分,則包括全國各地區的刺繡手工藝教學,如:蜀繡、蘇繡學習課程等。后期用戶還可以在App上分享學習成果,售賣精美作品,與其他用戶產生交流和互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VR/AR界面能夠幫助用戶在使用智能設備時,完成虛擬學習和交互,在虛擬顯示和增強現實的情景下,感受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購物界面則是用戶的分享和售賣平臺,這個平臺有助于提升用戶創作自信,達到持續學習和傳承手工藝的設計目標。“我的”界面是用戶個人信息板塊,有助于實現平臺的用戶管理和信息共享。
(三)AR技術在傳統刺繡手工藝中的應用
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技術是一種利用計算機生成的模擬環境,通過佩戴AR頭顯、使用手柄等交互設備,使用戶進入并沉浸于一個由計算機生成的虛擬世界中。在這個世界中,用戶可以與虛擬環境進行自然交互,仿佛置身于一個真實存在的三維空間。AR技術可以實現更直接、自然的交互方式,可以通過手柄、手勢識別技術等與虛擬對象進行互動,如抓取、移動、旋轉等。此外,AR技術還能夠模擬人類的多感官體驗,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通過視覺上顯示的虛擬畫面、3D音效和觸覺反饋,感受到真實的存在感。同時,用戶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定義虛擬環境、虛擬對象和交互方式,滿足個性化的需求。
AR增強現實技術在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包括游戲、教育、醫療、工業等。在刺繡藝術領域,AR技術能夠提供沉浸式的體驗,幫助用戶更好地欣賞和創作刺繡作品。例如,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設計師開發的AR刺繡展示應用,如圖2所示,通過AR設備觀看刺繡作品的三維效果,展示刺繡作品的3D模型,讓用戶可以360度無死角地欣賞作品,提供沉浸式的觀賞體驗,還能夠提供虛擬試穿或試掛功能。
AR設備支持用戶進行虛擬刺繡創作,借助高度的交互性和靈活性,提供虛擬的刺繡針和線等材料,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和創意進行刺繡設計。AR刺繡教學應用,如圖3所示,用戶能夠利用AR技術學習和教授刺繡技巧和方法,這些應用具有豐富的教學內容和互動方式,如視頻教程、實時反饋、在線問答等,幫助用戶快速掌握刺繡技能。
將刺繡非遺教學與AR虛擬技術結合,能夠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拓展教學資源,為刺繡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用戶可以選擇多種學習模式。首先,用戶可以通過沉浸式學習體驗,利用AR技術,身臨其境地置身于刺繡工坊或博物館中,感受刺繡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AR模擬真實的刺繡操作環境,用戶可以進行虛擬刺繡練習,獲得更直觀、更生動的學習體驗。此外,還可以與虛擬的刺繡老師進行互動,學習刺繡技藝,老師實時指導用戶的刺繡操作,有效解決了學習資源匱乏的問題。
AR眼鏡設備具有3D模型展示、針法AR演示、虛擬練習和實時指導與反饋這四大核心功能。AR眼鏡在展示傳統紋樣和人文歷史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將刺繡手工藝與AR技術結合,通過獨特的增強現實技術,能夠為用戶帶來沉浸式的體驗,不僅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還降低了學習成本,能夠讓更多人能夠享受到刺繡藝術的魅力。
三、結語
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市場的不斷開拓,人們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度不斷提高,非遺傳承方式也會更加多樣化。刺繡作為我國傳統的手工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希望通過不斷地創新研究,探索更多有效的傳承方式,為弘揚傳統文化貢獻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EB/OL].(2022-06-28)[2024-11-3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6/28/content_5698287.htm.2022.06.23.
[2]肖昕,韓永銳,馮菁.元宇宙視域下我國數字藏品發展現實境遇與路徑選擇[J].山東藝術,2024(03):20-28.
[3]韓志孝.黃河流域非遺文化元素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包裝,2021,41(06):51-53.
[4]王丹丹.初探陜西秦繡研究及應用[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2.
[5]張莉.秦繡傳統針法與創新針法設計比較研究[J].西北美術,2016(01):56-60.
作者簡介:
嚴燦璨,湖北工業大學,研究方向:產品設計、文化創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