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需要打通學校、家庭、社會育人資源,促進家校社三方協同發力、同向同行,有效破解影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突出問題,進而形成良好教育生態和育人環境。大連金普新區中小學校與場館密切合作,通過聯責任、聯課程、聯師資、聯活動、聯家庭、聯成果“六聯”工作機制,共同承擔起學生成長成人成才的重任,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關鍵詞:“五育融合”;館校合作;“教聯體”
2024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等十七部門印發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打通學校、家庭、社會育人資源,促進家校社三方協同發力、同向同行,有效破解影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突出問題,促進形成良好教育生態和育人環境。大連金普新區具有豐厚的歷史積淀和廣博的物質資源,其中地質博物館、大連大學博物館、奇幻藝術體驗館等32個公共文化服務場館極具教育底蘊和育人價值。全區123所中小學與這些場館組成協同育人“教聯體”,繪制了“五育融合”育人地圖,共同承擔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責任。
一、聯責任,凝聚協同育人共識
構建機制體制,制定政策規章,健全支撐系統,強化條件保障,能夠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和協同育人有效實施。金普新區根據《方案》要求,有效“整合與學生健康成長、安全管護等育人責任有關的各類主體”“明確各自職責任務,建立定期溝通協調機制”,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謀劃。
(一)成立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小組
由區管理委員會主導、教育局牽頭,文化和旅游局(體育局)、婦聯、民政局、文明辦、共青團、關工委、公安局等部門共同參與,創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領導小組,在教育局組建工作專班,下設辦公室,由教育局局長擔任主任,全區中小學、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社區及其他相關基層單位一把手為專班成員,制定實施規劃與進度安排,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推動“五育融合”下家校社課程、師資、實踐等資源的整合吸納、互聯共享,探索“家校協力、社校協辦、全員協作”的“教聯體”協同育人“金普模式”。
(二)印發館校協同育人政策文件
金普新區教育局與相關部門聯合印發《大連金普新區家校社協同育人三年規劃》《大連金普新區關于利用場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及相關工作方案、安全預案等,分別從館校資源的開發、館校教育方式的拓展、館校合作機制的構建、館校協同的組織保障等多個維度,對館校“教聯體”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對進一步健全館校協同工作機制、有效將場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持續提升協同育人水平等相關工作,指明了方向、厘清了路徑、注入了動力。
二、聯課程,提高協同育人品質
課程是“教聯體”協同育人工作的精彩藍圖。在“教聯體”協同育人工作中,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豐沛多元的教學資源,能夠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體驗中創新思維方式,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提升綜合素養。
(一)結合場館特點,研發立足學情的“五育”課程
館校“教聯體”遵循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和場館優勢,統籌規劃與自主開發相結合,精準對接中小學教材,采用拉斯韋爾5W模式,創建德智體美勞五大模塊近百門課程,讓場館“活”起來、“動”起來、“暖”起來。例如,華夏文化體驗館的“穿越課本趣課堂”,讓學生在“穿越游戲、藝術參觀、手工技藝”等沉浸式互動課程中,探尋華夏文明、重溫紅色記憶、感受非遺魅力;開發區圖書館的《金普英雄故事》讀本,收錄關向應、董秋農等金普英雄人物事跡,讓學生在家鄉榜樣的引領下闊步前行;體育館與多所學校合作的游泳、電子射擊等校本課程,讓學生在場館中感受體育的魅力;球幕體驗館與學校共建太空課堂,如今太空種子已經結出了奇花異果。館校協同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局限,構建了立體多樣的“五育”課程矩陣,重構了課程生態,盤活了教育資源,豐富了課后服務,助推了“雙減”有效落地。
(二)根據授課需要,開展基于場館的生動教學
部分中小學建立場館實訓基地,教師可以立足學情,將教學開在場館第一線,實現教學空間的拓展、資源的整合與方式的創新轉變。例如,講授“繼承愛國主義傳統”時,教師帶領學生走進“關向應紀念館”,在“實物陳列、照片展示和場景模擬”中,深度感受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關向應光輝燦爛的一生與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講授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時,教師將課堂移至EX未來科技館,讓學生在目睹機器人巡視、清潔、零售、與游客互動等應用場景中,燃動創造的熱望;學生還可以借鑒“場館式學習”模式對學習主題進行“策展”。同時,部分中小學校建立的數字場館提供“掃碼聽、隨時看”虛擬體驗等服務,便于學科教師將場館“搬”至課堂,學生足不出校就可以穿越時空,進行融入場館內容的跨學科學習。館校協同讓教師找到了教學的新思路、新策略與新路徑,學生可以在多種感官的參與互動中、在真實空間的有效搭建中,進行體驗、思辨與運用,讓課堂更具代入感、場景感與互動感。
三、聯師資,優化協同育人水平
“教聯體”協同育人工作中,師資互聯是關鍵。教師在“教、研、培”一體化設計中實現專業化成長,也讓更多學生在教師的專業引領下求知、探究、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雙向流動,實行館校師資優勢互補
每學期,200多名場館教育人員走進校園組建工作坊、開設“五育”校本課程等,有效彌補了學校專業師資短缺與匱乏的問題,解決了學生出行不便的問題,打造行走中的“五育”課堂、“大師進課堂”,助推了場館資源的最優化推廣。近千名教師到場館研習或做短期培訓,通過開展任務式、體驗式學習,深度理解場館的資源價值和育人功能,為“‘五育’大課堂”建設開掘源頭活水。雙向流動中,場館教育人員明晰了學校教育教學目標,在課程設計與活動研發中,方向更精準、內容更生動、策略更恰當;教師吸納場館中的“五育”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教學設計、課件制作、課堂互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課堂效果。館校雙方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有效滿足了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要與成長需求。
(二)同頻共振,打造雙師成長共同體
各中小學與教聯體場館分析各自優勢,簽訂教師成長合作協議。雙方安排固定人員負責館校教聯體工作,定期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并解決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突發性問題,凝聚最大育人合力,形成最優化協同效應。各中小學將場館教育納入教師培訓體系,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下的館校教師成長共同體。雙方常年邀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遼寧師范大學、大連大學等資深專家、高校教師、金普工匠等組成的團隊,定期開展聯合教研、雙師課堂等活動,引導雙方立足館校現狀、學生成長規律,聚焦新課標,開展主題研究,共上一節課,讓他們有交流問題的通道、有突破瓶頸的出口、有互通借鑒的做法,在共研、共思中共進、共贏、共成長。“守望曲氏井”“奇石形成記”等諸多原創系列課程脫穎而出,實現了學校教育與場館資源的深度融合。
四、聯活動,創新協同育人實踐
《方案》指出,“教聯體”協同育人工作要“搭建常態化育人平臺和活動載體,為學生參與文化學習、體育鍛煉、藝術活動、勞動教育、科學教育、社會實踐課后服務等提供全方位條件保障”。金普新區優化活動育人,引導學生在創新探索中獲取知識、樹立正確價值觀,不斷增強“教聯體”協同育人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與實效性。
(一)資源互補,繪就場館集群研學圖譜
金普新區擁有國家級研學營地——金普新區素質教育活動中心,該營地內含天文館、禁毒與法制教育館、生殖健康與青春期教育館、農業教育館、海洋教育館等15個場館。圍繞場館資源,區域開設了25個專業教室,成為國內外中小學生的研學營地。以素質教育活動中心為圓心,根據全區各大場館分布區域與主題類別,金普新區開發了多場館組成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研學圖譜,構建了科學合理、銜接有效的協同育人研學共同體。例如,在以“勞育”為特色的金色線路中,學生在農業生態館接觸舊式農具,體驗農耕文化;在以“科技”為特色的藍色線路中,學生在海鹽博物館觀看海鹽生產過程,了解鹽民在煮海為鹽過程中體現出的團結協作精神,體悟海鹽戰略的意義;在以“傳統文化”為特色的紫色線路中,學生在中醫藥館認識名目繁多的中草藥材,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等等。七彩場館研學,變資源優勢為教育優勢,凸顯了場館資源最大的“聯動效應”。
(二)內外對接,開展系列館校教育活動
各場館立足獨特優勢,聯接起學生成長的“需求端”和自身資源的“供給端”,與各中小學一起組織歷史類、科技類、勞動類等系列活動,豐富學生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例如,毛澤東歷史珍藏館策劃“毛澤東詩詞大會”;蠟像館開展“彩色泥塑”大賽;生命奧秘博物館開展“蝴蝶變化繪畫展、拓片體驗”等活動;大連金州博物館開展“寶藏錫紙畫”“創意漆畫”等制作活動;關向應紀念館常年邀請金普學子擔任“小小講解員”;各場館的“三點半場館”與辦展進校園的“無邊界場館”,成為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等等。多樣活動的研發,讓場館資源流動起來、開放起來、共享起來,館校聯手搭建了完整的學習活動圈,助力中小學生在“校內校外”有效對接的系列活動中習得知識、鍛煉能力、培養完整人格、提升綜合素養。
五、聯家庭,增強協同育人合力
“教聯體”協同育人工作中,社會場館要有序向中小學生開放,家長要引導子女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各資源單位要調動資源,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提供支持保障。金普新區不斷完善“政府統籌、部門協同、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有效提升家長的家教意識與家教水平,讓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落實落地。
(一)廣開大門,讓場館成為親子陪伴的好去處
“教聯體”中所有的場館,定期免費向家庭開放,學生可以在家長帶領下自由參觀游覽,并參加場館組織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及文化藝術、手工技能等各種實踐活動。在體育場館,家長和孩子一起暢快健身;在奇幻藝術體驗館,家長和孩子一起漫游虛擬世界;在文明實踐館,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志愿服務;在圖書館,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經典;等等。家長在帶領孩子開展實踐活動中增長了見識、提高了素養、增進了親子情感,在“親子陪伴”中懂得了關愛,在與孩子的積極互動中提升了家庭教育效能,促進了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場館免費開放,讓家長有條件、有機會陪伴孩子在社會大課堂中茁壯成長,讓孩子興趣更寬泛、視野更開闊、身心更健康、遇事更有擔當。良好親子關系的營造,不僅培育了向上的家庭文化,也提高了家庭生活品質。
(二)聚滴成流,讓家長成為協同育人的合伙人
館校“教聯體”以“全社會全體總動員、全媒體全域共傳播”為方向,構建“1+1+1gt;3”的一站式協同育人治理新模式,營造濃厚共育氛圍。區域各中小學發揮主導作用,協同家庭、社會,構建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六大體系漸成品牌;部分場館運用自身優勢,聯動高校、婦聯、公安、醫院、社區等,與學校共建普惠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打造場館中的“家庭教育指導課”,共匯協同育人力量。5年間,圖書館、童麗宮等場館推出各種形式的家庭教育公益講座和家庭教育親子活動265場;基層教師、心理工作者、“五老”人員組成的志愿者團隊,實現了困境家庭“包戶到人”的個別化指導。華夏文化體驗館推出的“家庭一日研學”,幫助家長在專家引領下,在親子實踐中發現孩子,產生認同,最終實現有效的托舉,幫助孩子找到非凡人生的新支點。
六、聯成果,共創協同育人品牌
“教聯體”協同育人工作“以學校為圓心,以區域為主體,以資源為紐帶”,既為學生搭建了更廣闊的平臺,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也推動了學校和各資源單位良性循環,實現自身突破與超越。
(一)以館興校,學校發現了創新的突破口
關向應紀念館向保稅區一中捐贈關向應銅像,館校一起打造思政教育展區,保稅區一中多次承辦大連市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進校園等活動,“一體化紅色研學大思政課”登上“學習強國”平臺,“紅色精神鑄魂育人”獲評大連市黨建品牌案例;春華小學在區圖書館協助下創建“文心書軒”,定期邀請知名作家到學校講座交流,每年組織大型讀書活動20余次,春華小學榮獲大連市“書香校園”榮譽稱號。此外,青松小學的體育特色、金源小學的科技特色、紅星海學校的勞動特色等,都有效挖掘了各場館的特色資源,推動了學校自身的不斷發展與持續超越。在各場館資源助推下,金普新區主編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新智慧》已面向社會出版,成為大連市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輔導用書。
(二)以校助力,場館尋到了發展的切入點
開發區圖書館以《金普英雄故事》為載體,通過“書包漂流”“家鄉紅色故事”主題班會,讓紅色經典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組織“我是紅色宣講員”“紅色故事會”線上活動等,讓紅色基因扎根心田、融入血脈。在遼寧省圖書館學會學術年會中,此成果獲得一等獎。大連金州博物館推進辦展“進校園”,為中小學生提供高品質的文化教育服務。近期,在遼寧省教育廳、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公布的遼寧省首批免費開放的研學實踐活動場館中,金普新區有4個場館入選。在館校協同育人“教聯體”共建中,區域各中小學與場館實現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近年來,金普新區館校“教聯體”,在探索“場館+勞育”“場館+科技”“場館+美育”“場館+家教”等實踐中,協同發力、同向同行,邁出了堅實的腳步,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未來,金普新區將繼續圍繞學生校內外學習生活的時間軸和空間場,探索館校牽手到深度融合的創新舉措,寫好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工作“聯”文章,凝聚“人人、事事、時時、處處”的育人合力,促進學生在“五育融合”中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吳支奎,楊潔.研學旅行: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8(4).
[2]柯國良.融合:讓鄉村小學各有特色地齊步走:武穴市大金鎮小學教聯體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湖北教育,2023(9).
[3]劉祥龍.“動起來,讓每一個生命更精彩”:日照市金海岸小學體教融合教學改革實踐探索[J].山東教育,2023(25).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