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園勞動課程的價值在于以體腦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引導學生走進田園,在“勞其筋骨”中獲得真實體驗。要想充分發揮田園勞動課程的獨特育人價值,教師需要挖掘學科融合的生長點,構建大時空勞動場域,打造田園特色項目,全方位營造勞動氛圍,持續性推進勞動實踐,實現以勞促全、協同育人。
關鍵詞:田園勞動;課程體系;實踐路徑
勞動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田園勞動課程作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課程類型豐富、組織形式多樣,成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特色校本實踐中的重點。
一、城市學校開展田園勞動課程的應然性與可能性
(一)田園勞動課程開展的應然性
縱觀“五育”,每一育都能以整體性邏輯關聯其他領域。田園勞動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具身性特點,將其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能夠充分發揮田園課程的育人屬性,是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的重要路徑。勞動教育的開展需要借助一定載體,田園勞動承載著“汗滴禾下土”的意志磨煉、“種植當歲初”的生活常識、“草盛豆苗稀”的技能反思以及“秋收萬顆子”的幸福感受。學校開展田園勞動能夠有效提升勞動教育實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田園勞動的重要價值之一就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出汗出力,經歷春種秋收,體會付出與收獲,走進勞動現場,經歷播種、耕耘、收獲等一系列生產性勞動,動手、入腦、用心,真正走進生活課堂,不僅能夠體驗勞動之美、之趣,還可以磨礪心智,使其在勞動中承擔責任、增長智慧,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勞動品質和勞動精神,形成勞動素養。
(二)田園勞動課程開展的可能性
城市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因勞動頻次較低,且往往是短期的體驗和感受,不能成為系統性的育人項目。但是,部分學校對田園勞動資源的開發有效拓寬了田園課程的空間。學校可以開展校園規劃改造,充分利用教學樓、操場等建筑旁邊的空地,將其改造為種植園地;或利用教室角落開辟種植角,與農村實踐基地合作,組織學生參與農業生產,感受科技與生產勞動融合的魅力。零散的、活動式的田園實踐只能將勞動育人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實現勞動素養的培育。隨著對勞動教育的深入探討,越來越多學校已經開始構建自己的勞動育人體系,致力于田園勞動的課程化、體系化實施,充分挖掘田園勞動課程的能量,從而實現深度育人。
二、城市學校田園勞動課程體系的設計與構建
勞動教育的深入發展需借助課程體系的設計與構建。面對“勞動育人”的時代要求,為了破解勞動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沈陽市渾南區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實驗小學”)深挖勞動教育內涵,注重課程的有效整合,聚焦學生勞動素養的高效培育,打造立足于家園、成長于校園、樂學于田園、服務于社區的“三園一區”田園勞動育人體系,建構“雅·趣”田園勞動課程,創新勞動教育實踐的路徑與方式。
(一)“雅·趣”田園勞動課程的價值意蘊
實驗小學從有效利用學校空間和現有資源的角度出發,確立了家庭、學校、田園、社會四個空間場域,著力探索家園、校園、田園、社區與勞動教育之間的聯系,形成獨具特色的勞動育人體系。實驗小學堅持因地制宜,整合校園東側一角空閑場地資源,規劃、打造田園實踐基地。同時,以此為依托,在“儒雅教育”哲學思想的引領下,將教育博雅、雅致的追求和勞動的快樂、創造相結合,創建“雅·趣”田園勞動課程,借助田園勞作方式,以農耕、河流、花卉和豐富多彩的自然田園活動為載體,將城市生活與鄉村生活相融合,讓學生靈活參與田園生產勞動,以此獲得成長和發展。
(二)“雅·趣”田園勞動課程的體系設計
“雅·趣”田園勞動課程是實驗小學勞動育人體系中的核心課程,也是其特色板塊。“雅·趣”田園勞動課程包括田園技能、田園器具、田園文化、田園精神四大課程模塊,以實驗小學現有的種植園基地為依托,形成了完善的實踐體驗和精神修養課程鏈條。通過項目式、主題式探究實踐學習,有序開展基于田園的勞動教育。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在種植中收獲、在烹飪中認知,在完整的勞動過程中形成勞動素養。具體內容見表1。
“雅·趣”田園分為蔬菜園、花園、果園、中草藥園、養殖園等幾個實踐基地,在此基礎上衍生出蔬菜課程(蔬菜的種植、采摘、烹飪),玫瑰課程(玫瑰花的顏色、品種、習性等),葡萄、櫻桃課程(以葡萄為例,包括葡萄品種認知、種植技巧、采摘及運輸、葡萄酒文化等),中草藥課程(中草藥的藥性、作用等),養殖課程(觀察小兔子的樣子及其變化),等等。
“雅·趣”田園勞動課程的課程體系綜合考慮了課程內容、實施方式的整體架構,體現了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的特點。一是課程理念的價值性引領。實驗小學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培養點”。其中,“一個中心”即以學生在田園中的健康快樂成長為中心,“兩個基本培養點”即創設合適的情境及立足學生立場。田園勞動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習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回歸自然,將教育與生活、勞動與學習融為一體,達成教育生活化的目標;遵循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基本規律,讓學生在勞動體驗中習得知識與技能,磨礪勞動意志品質,發展勞動素養。二是課程內容的模塊化構建。田園技能、田園器具、田園文化、田園精神四個模塊串聯起知識、技能、情操等維度,豐富田園勞動課程的育人領域,在多維度、深層次、系統化的課程實踐中引領和帶動學生持續學習、發展。三是課程實施的協同化推進。通過學科融合,實驗小學吸納多學科教師開展田園勞動課程的學科滲透,形成育人氛圍,落實以勞樹人的育人任務,同時加入家庭、社會等多方力量,拓寬田園勞動課程的育人渠道,不斷突破勞動育人的時空邊界,系統化促進全學段、全學科、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機制的形成,助力學生勞動素養的培育。
三、城市學校開展田園勞動課程的實踐路徑
(一)課程推進:探究學科融合的生長點
“雅·趣”田園勞動課程的具體實施需要融入學校的辦學特色中,融入“五育融合”的教學實踐中。單一學科在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上有其自身局限性,而勞動課程則可以融合多個學科的知識點、思維方式,借助不同的主題和活動在不同學科間建立有意義的鏈接,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把“雅·趣”田園勞動課程落實于常態教學中,實驗小學開展跨學科勞動教育,將田園勞動課程融入課堂和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體會勞動對于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價值。
例如,體育教師在體育課上開展“搶收蔬菜”游戲。規則是距離起點處30米外有若干個呼啦圈擺成的“蔬菜坑”(用粉筆畫成的圓),第1、2組學生依次從起點出發,抱著“蔬菜”(籃球)跑至呼啦圈處,將球放在“蔬菜坑”中,再返回起點即為任務結束。這時,教師創設任務情境:天空突然下起了“冰雹”(模擬情景),要求第3、4組學生立即跑去“蔬菜坑”搶收“蔬菜”并運回起點,防止“蔬菜”被“冰雹”砸壞。幾輪游戲結束后,學生累得滿頭大汗。一節有趣的體育游戲課,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身體素質,還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珍惜糧食的精神品質。
(二)資源建設:構建大時空勞動場域
實驗小學充分開發和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將整個社會納入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范圍,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1.開辟教育實踐基地
城市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和諧共生的機會較少,因此,保護生態環境不應只在課本中得到體現,更應該落實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走進自然、親身體會自然的魅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關系。學校周邊的農田、菜地等勞動場所都是可供勞動教育開發的課程資源。實驗小學積極協調企業公司、工廠農場、勞動基地等部門,組織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以及新型服務性勞動,讓學生經歷勞動過程。實驗小學還成立了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教師利用課后服務及勞動課時間,帶領學生走進實踐基地體驗農作物種植、澆水、除草、收獲、加工等環節,切實提高其勞動技能,培養其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等優秀品質。
2.凝聚班級智慧力量
實驗小學專門建造了種植園,讓學生自己去進行種植、管理與收獲,與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各班級還根據學生自己的想法設計“田園班級”,學生利用田園特有的資源,在班級內栽種小花小草等植物,自主管理,既美化了環境,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也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實驗小學還倡導儒雅文化,堅持將學科知識與生活經驗建立直接聯系,即學科生活化;堅持把生活實際問題轉化為學科問題,即生活學科化。例如,教師將“植物角”與一年級認識數字的數學課建立聯系,讓學生在“植物角”中尋覓“認識的數”,現場選擇研究對象,用自己的行動和語言來表達。在學生眼中,“數”不只是教師在黑板上用粉筆書寫的數字,也不止于身邊的幾根小棒,“植物角”的樹葉、禾苗、花瓣、果實等都是學生認識“數”的支撐。
(三)強化特色:打造優質特色板塊
除了做好國家課程序列的規定課程教學外,實驗小學還將勞動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開發了“田園詩歌”“二十四節氣”特色序列課程,將語文和科學兩個學科中的勞動要素放大,通過“山水田園間的勞動”和“跟著節氣的腳步學勞動”兩個優質特色板塊的校本化實施,把勞動課開在田園里,讓學生在田園間體驗勞動的快樂,接受鍛煉、磨煉意志。
參考文獻:
[1]陳銳,李穎,于洲華.學校勞動教育的現實困境及其破解路徑:以成都市全興小學校的田園勞動教育實踐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3(8).
[2]李建華,韓董馨.勞動教育:教育的密碼、成長的鑰匙[J].人民教育,2022(24).
(責任編輯:趙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