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界融合涵蓋跨越教室邊界的活動空間、跨越學科邊界的教學活動以及跨越知識邊界的多元學習。學校美育應立足以美育人,融入社會美育,通過開展公共教育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讓場館成為學校美育的延伸與提升,構建社會美育課堂。館校合作行動從早期學校到場館的單向活動,逐步發展為學校與場館的雙向互動;活動內容從縱向研究邁向橫向研究;活動空間從基于學校和場館的主場空間,實現向第三空間開展活動的飛躍,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藝術素養。
關鍵詞:館校合作;跨界融合;美育資源;活動空間
2015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博物館條例》將教育功能列為博物館三大功能之首。基于此,諸多中小學校與博物館開始不斷探索館校合作新路徑,開發豐富的教育活動內容,發揮跨界融合教育功能。在館校合作中,展品、場館提供的多元信息與教學關聯性極強,課程設置具有綜合性,教育配置呈現開放性,教學方法具備融合性,學習方式能夠實現深度情境化。場館教學具有直觀真實、研修完整、多學科融合的特點,能從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促進學生素養與能力提升。場館課程通過轉變以往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以直觀、生動的接觸式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素養,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家鄉特色文化的熱愛,實現學校以美育人的目的。
一、館校合作跨界融合學習的思維進階
(一)聚焦融合創新
館校合作跨界融合學習應與學科緊密相連,是對學科知識的應用,重視實踐過程。它基于學科,根據主題需要進行內容選擇。這是一種對未來社會實踐的模擬與創新。跨界融合學習,就是要將學生未來可能參與的創新實踐活動提前至在校階段,讓學生在校階段就能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學校美育資源浸潤課程中的跨學科融合教學,能有效促進學生審美能力與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一種碰撞融合,也是一種持續生長,而這個生動的實踐過程,正是課程實施中最真實、最感人、最具煙火氣的部分,也會在實踐中催生不同角度的創新。
(二)立足多維跨越
館校合作具有學科知識融合、學習目標多元化等特性,能夠有效解決學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推動學科教育朝著“五育融合”的要求發展。跨界融合學習中,學生可以運用學科知識對現實生活進行觀察并解決問題。場館的首要功能是教育,學校與場館可以共同構建美育課程,場館提供相應體驗場所與學習空間。目前,館校合作跨界融合從早期學校向場館的單向延伸,發展到如今學校與場館的雙向互動。內容從縱向研究跨越到橫向研究,活動空間也從基于學校和博物館的主場空間跨越到在第三空間開展活動,實現了質的飛躍。
(三)實現素養提升
學校美育課程走進場館,場館文化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于促進學生素養的提升。通過情境創設,學生觀察熟悉的家鄉,挖掘生活中蘊含文化內涵的內容,近距離感受經典文化魅力,相較于單純地觀看資料,這種方式更具感染力,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其思維。生動的教具、豐富的知識以及場館內的延伸拓展練習,都是教師在學校課堂上難以實現的。學生的生活是完整的,教師需要尋找一個既能連接學生生活,又能將學生生活提升到科學高度的通道,關注學生素養的提升。美育教學資源的跨學科融合,不能僅停留在關注各學科知識元素外在的整體性關聯,更要關注其內在的融通性關聯。館校合作的美育資源具有多樣、生動、富有生命質感的屬性。場館通過展現世間豐富多彩的生命樣態,激發學生對萬物之于自身意義的反思,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館校合作跨界融合學習的實踐探索
教師可以定期帶領學生走進場館,深入了解本土地域文化和非遺文化,開展“參觀+課程體驗”的集體研學活動。場館活動鮮活立體、體驗直接、內容完整、生動形象,主題課程具有綜合性,還能不斷生成新的資源。在學習中,學生不僅要完成各自的藝術創作,還要記錄并獲取其中的信息與知識。教師通過研修能開闊視野、提升審美素養,這是教師培訓的一種有效目的。
(一)充分利用場館資源
館校合作本質上是一種基于課程資源的合作。課程資源是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和必要且直接的實施條件。在館校合作跨界融合中,那些具有價值、能夠轉化為學校課程的資源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例如,學校調查場館中的藝術元素,形成調查報告,以“參觀+課程體驗”的研修形式,組織學生實地研修,讓針對館校的體驗、實踐、研修成為美育浸潤的橋梁。學校可以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融入家鄉文化,結合當前“雙減”政策,發揮校內外場館的育人功能,以本土非遺文化中的審美教育元素為研究載體,以其他區域非遺文化為拓展內容,探尋學校美育課程與經典傳承、家鄉文化審美的融合點,讓學生熟悉家鄉、展現家鄉文化。
例如,在學校美育課程中,江蘇省鹽城市日月路小學(以下簡稱“日月路小學”)以紅色文化、海鹽文化、范公文化、濕地文化和淮劇文化等為主題,采用“參觀+課程體驗”的研修形式,組織學生前往海鹽博物館、濕地博物館、淮劇博物館等場館參觀,讓藝術研修成為館校合作跨界融合的橋梁。教師通過對敦煌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等經典文化場館的考察與研修,了解到場館的藝術作品不僅記錄了中國先民的真實生活,也體現了中國文化藝術的造詣。這些活動都促進了文化場館與學校美育的融合,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師生素質的有效途徑。
(二)有效開展實踐活動
1.“參觀+課程體驗”活動式教學
目前,“參觀+課程體驗”的活動式教學逐漸成為館校合作教學的典范。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博物館、藝術館參觀,教師設計好教學目標,充分利用學校課程中缺失的展館資源;邀請博物館傳承人到校參與教學或舉辦作品展覽;在節假日鼓勵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場館的公益學習項目。同時,學校可以邀請場館傳承人或專家對教師進行培訓,這也是實現館校深度合作的有效途徑。
2.多向關聯行走式研學
館校合作使多方產生有效的聯系,形成適用于相關課程、活動方案、教師研修以及其他第三方教育應有的功能,從而完成館校合作協同育人的教學任務。學校美育資源應融合文史、藝術類博物館和美術館等場域,注重能夠轉化為課程、教研、學生藝術實踐解決方案的文化藝術、文化藏品、展品,以及由宣傳、推廣、研究等外化功能形成的教育資源。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周邊的研學資源,為師生全力打造行走式研學活動,讓學生在體驗式、互動式的文化研學中,深刻、直觀、全面、系統地認識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
3.綜合發揮跨界模塊功能
學校可以利用家鄉場館文化,推行家校社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館校合作模式中的美育課程并非通常意義上的一門課程,它是圍繞場館內特定展品,依據教學理念,遵循教學原則,補充課堂教學,集教材、教學設計、學習成果、教師教研、學生活動設計等于一體,并由場館大數據支持的課件組合模塊,共同形成的整體解決方案。學校美育課程應充分發揮場館空間與學生多感官體驗的優勢,補充學校美育課程資源,形成一種具有綜合認知體驗的教育資源。
(三)豐富教學案例研究
在場館中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拓展學習,能夠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會知識的價值,充分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館校合作模式下的教學體現了“教學機智”,通過將國家教材中不同領域的課程與場館文化相結合,學校可以開展教學案例研究。
1.與教材內容融合案例
針對蘇少版小學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圖文畫字》的內容,教師可以融合場館非遺文化展覽,結合博物館“藏在漢字中的文物展”,開展美術國家課程教學,立足課堂教學,融合博物館美育教育,發揮館校雙方的資源優勢。具體到教學實施層面,教師可以結合美育文化特色進行教學案例研究。如在博物館展出“藏在漢字中的文物”時,教師引導學生“穿越時空”,觸摸歷史的脈搏,到博物館體驗“活”起來的文物與文字。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當地場館展覽,體會文字的演變并進行創作,領略祖先的智慧,欣賞不同材料的古文字,立體地理解文字,感受漢字的魅力。
2.項目化綜合實踐案例
日月路小學組織高年級學生參加“古籍新生非遺傳承——做一本仿古書籍”項目化綜合實踐活動。學校邀請古籍修復傳承人到校進行講座,并組織學生到圖書館考察收藏的古籍。這一活動能培養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該活動結合學校書香文化特色,把學生分為書皮設計裝訂組、雕版印刻校訓組、國畫及軟件繪制校園景觀組、書寫校園文化組、篆刻印章組五個小組,學生合作裝訂一本線裝仿古書籍。通過小組學習討論、分工合作、設計方案、動手實踐、日志反思等步驟,學生融合美術、語文、數學、信息科技等學科知識,共同完成線裝書的裝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應繼承與發揚歷史古籍文化藝術,不能僅致力于傳統形式的復原與模仿,而是要對書籍進行內容形式的新探索與書境的新營造,創新制作傳統書籍,把現代技術與藝術觀念融入傳統審美理念中。同時,該案例還融合了STEAM教育理念,通過系列審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文化傳承與生活創造力。
3.考察研修單元主題案例
日月路小學組織美術教師參加“尋源敦煌”考察研修活動,開展系列美術單元主題課程研究。
第一單元,尋源敦煌向美而行。首先,組織教師前往莫高窟、陽關博物館、敦煌博物館進行考察,傾聽敦煌文化專家的實地講解。其次,組織教師到敦煌采集敦煌壁畫的礦物顏料,復盤當年敦煌壁畫就地取材時的材料使用情況。教師用采集到的顏料繪制壁畫作品,參加在敦煌舉辦的全國重彩壁畫展,并參與研修學生的壁畫體驗活動。
第二單元,了解敦煌文化生活。教師到杭州中國絲綢博物館考察“文明大觀敦煌文化展”,在壁畫中發現刷牙、童車、背帶褲等生活場景及用品,對敦煌文化藝術與生活的關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將這些生動典型的案例應用于教學中。
第三單元,壁畫教學應用體驗。通過舉辦“壁畫在美術教學中的文化傳承”講座,組織教師開展壁畫實踐體驗活動。教師融合單元內容,開展館校合作跨界融合大單元教學案例研究,結合蘇少版小學美術教材九年級上冊《敦煌千年》進行分析,讓學生通過對單元的探索,深入學習敦煌文化,也為這種跨越空間的館校合作模式探索了新路徑。
三、館校合作跨界融合學習的效能影響
館校合作具備學科知識融合、多元文化學習目標等特性,能夠在效能上解決學校美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跨界資源的開發利用,學校可以圍繞場館文化主題進行多學科融入,開展館校協同空間開發。
(一)學生層面:激發創造力
為利用美術館、博物館等社會公共資源育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對新學習環境的新鮮感,學校可與場館合作開展共育,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博物館、美術館及原創藝術作品的魅力,從中汲取靈感進行個人創作。學校可以通過集體觀展和項目驅動等活動培養學生。在集體觀展過程中,學生聽講解、展開討論、搜集文物信息,包括文物的造型、紋樣、顏色和制作工藝等。通過思維邏輯上的物象剝離,學生提取能夠表達個人感受的圖形或紋樣進行二次創作。
學生通過完成參觀任務清單,搜集家鄉場館文化故事,撰寫考察報告,內容包括手繪筆記和文字記錄等活動,不僅提升藝術核心素養,其作品還有機會參加美術館展覽。通過館校深度合作,學校美育創設了新型教育與展示平臺,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發現美、創造美、享受美的能力,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二)教師層面:強化引領能力
在館校合作美育課程中,場館教育人員與學校美術教師是相互合作的伙伴,是美術課程系列活動中開發研究與實踐體驗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活動具備了跨學科、多層次的知識背景,從藝術和人文角度進一步引導學生,創設真實情境,帶領學生走進場館文化,增強學生對藝術文化的了解,引導學生逐步樹立和堅定文化自信,形成積極向上的審美體驗和人生態度。教師通過任務驅動引領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發放提前設計好的導學單,提出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帶著任務開啟探究學習,同時教師要對學生感興趣的作品進行深度解讀,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并采用學生易于理解的語言拉近其與藝術的距離。
(三)學校層面:提升育人能力
美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具有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開發感性能力、激發生命活力、發展創造性的重要作用。場館呼喚著參觀者對美的追求,學校孕育著美的生長。學校與場館建立鏈接,有利于為學生搭建美育大課堂,將場館美育功能最大化。當場館與學校以美育之名攜手,通過館校深度合作開展活動時,能讓更多學生走進美術館,為學生打開一個更廣闊、更豐富的世界。
綜上,館校合作是一種以理解為先的教育模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教學現象置于生動的歷史和文化環境中,釋放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用真實場景和藝術原作、真品,啟發學生理解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與創新價值。這種模式有助于學生從美術學習中領悟文明主題,創新學校與社會相融合的美育模式,培養能夠滿足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生活需要的核心素養,為新時代學校教育構建更加多元的美育生態。
參考文獻:
[1]王奧軒,李廣,苑昌昊.為學生場館學習做準備:基于館校合作的國外職前教師教育模式探索[J].比較教育學報,2023(6).
[2]申珅,劉佳,王正輝,等.館校合作視域下的校本課程效果評估:以曲江第二小學兒童博物館“貨幣大家族”課程評估為例[J].中國博物館,2022(3).
[3]陳宏程,季嬌,郭巍.博物館賦能中小學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多元路徑探析:以北京市育才學校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24(5).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