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課標背景下,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勞動素養至關重要。學校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出發,即家校協同,形成勞動教育合力;全員培訓,打造勞動課大師資;以新課標為導向,優化勞動項目設計;基于具體勞動項目,構建“導+知+行+創+賽+評+拓”的勞動課教學模式;聚焦核心素養,進行家校一體的勞動素養評價,實現小學低年級學生勞動素養的高效培育。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低年級學生;勞動素養;實踐研究
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勞動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筆者所在的課題組申報了“新課標下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勞動素養的實踐研究”課題,旨在找出影響學生勞動素養提升的關鍵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
為了切實探索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勞動素養的有力措施,本課題組利用微信小程序制作調查問卷,受試者包括實驗班班主任、家長以及實驗校校長、勞動教師等。通過問卷梳理,本課題組發現影響小學低年級學生勞動素養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長不夠重視學生的勞動教育。調查發現,受試者中27%的家長包辦學生的刷牙、洗臉、洗手、洗腳等自我管理勞動;30%的家長包辦、代替學生進行整理學具等學習、生活管理勞動;95%的家長給學生背書包、拎飯盒;94%的家長不向學生提供家務勞動的機會,更談不上提供社會勞動。二是學校勞動教育師資薄弱。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表明,許多學校的課表中雖然有勞動課,但勞動教師多為班主任、即將退休的老教師、剛上崗的新教師兼任,專職勞動教師較少。三是沒有地方勞動教材。調查表明,大石橋市沒有編寫勞動教材,勞動教師不知道勞動課究竟要教什么內容,也不知道該怎么教,更談不上勞動項目的“整體規劃、縱向推進、因地制宜、各有側重”。四是評價手段單一。調查表明,教師和家長對學生勞動情況的評價不夠重視,偶爾的評價也只是單一的口頭評價,激勵作用不大。為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勞動素養,本課題組提出以下五個方面的具體策略。
一、家校協同,形成勞動教育合力
家庭是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第一課堂,學校則是實施勞動課程、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主要陣地。家校協同發力,有助于形成勞動教育合力,高效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一)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
學校可通過召開家長會、致家長一封信等方式,向家長宣傳勞動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讓家長充分認識到勞動課是學生成長的必修課,跟語文、數學等學科同等重要,進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
(二)指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應始于日常的家務勞動,家長就是學生家務勞動最好的老師。學校應跟家長一起制定家務勞動清單,引導家長逐步教會學生穿衣服、疊被子、整理學具、打掃房間、擇菜、刷碗等簡單性家務勞動,讓學生從小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務勞動主動做”的習慣。
(三)倡導家長與學生進行親子勞動
學校要多給學生創造跟家長一起快樂勞動的機會,為學生搭建展示親子勞動成果的平臺,如邀請家長參加學校勞動技能大賽,跟學生一起做蛋糕、包餃子,等等。另外,學校還要倡導家長利用節假日走出家門,帶領學生參加一些農業生產勞動和服務類公益勞動,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開展“陪父母上一天班”等活動,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還能讓學生獲得更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獲得不一樣的勞動體驗。
二、全員培訓,打造勞動課大師資
(一)線上學理論
學校要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參與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開展的線上新課標培訓學習。通過線上理論學習,讓全體教師清楚認識到實施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勞動教師的事,而是每位教師的教育大事,要樹立人人有責的大勞動教育觀,不斷挖掘本學科中蘊藏的勞動教育素材,立足本崗做好勞動教育。
(二)線下做中學
理論學習可以為教學實踐奠定基礎。線下,教師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做中學、學中做、學做結合,再進行學中創。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遵循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又要結合實際活用新課標。新課標提出了每個學段的勞動素養要求。例如,在培養勞動精神方面:第一學段是“能在勞動過程中不怕臟、不怕累”;第二學段是“形成勤儉節約、不怕困難的精神”;第三學段是“初步形成不畏艱辛、積極探索、追求創新的精神”。三個學段勞動素養要求的達成雖是有梯度的,但教師完全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和學生實際,進行適當地前伸后展。
三、以新課標為導向,優化勞動項目設計
新課標指出,勞動項目是“推動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的重要實施載體”。因此,勞動項目的設計要以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為宗旨,使學生以勞樹德、以勞啟智、以勞健體、以勞塑美,為一線教師解決勞動課“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為家長解決家庭勞動教育“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讓學生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的勞動實踐中全面發展。
(一)結合實際——設計生活化勞動項目
教師要想順利進行幼小銜接,亟須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小學低年級勞動項目要結合學情,與日常生活管理和學習管理相關聯。例如,一年級的側重點是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如洗手、洗臉、刷牙、穿衣服、整理文具盒、整理書包和幫媽媽擇菜、給家人洗水果等。而二年級應側重向班務勞動和生產勞動過渡。二年級的勞動項目具體安排見下頁表1。
(二)順應天性——設計游戲化勞動項目
新課標強調,“小學入學適應期的項目設計與實施要考慮勞動教育啟蒙的特點和項目趣味性”。教師應根據學生愛玩的天性,將勞動項目設計成游戲。例如,教師可以將能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勞動項目設計成“過家家”游戲。即使無法設計成游戲,教師也可用兒歌導入、謎語導入、故事導入和勞動比賽等方式來增強勞動項目的趣味性。
(三)面向全體——設計層次性勞動項目
尊重差異、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同樣是勞動課程要遵循的教育理念。而設計有層次的勞動項目拓展活動就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每個勞動項目要至少設計兩個家庭拓展實踐活動:一個是課堂所學勞動技能的鞏固,是基礎性的必做活動;另一個是學生可自主選做的挑戰性活動。例如,在設計“快剝豌豆有竅門”勞動項目時,教師可將家庭拓展活動一設計為把自己新學的剝豌豆方法教給家人,這是鞏固課堂所學的勞動技能;將家庭拓展活動二設計為做一道以豌豆為主要食材的美食,這對學生來說有一點挑戰,但能夠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教師還可以設計家庭拓展活動三:有條件有興趣的學生來跟家人一起種豌豆。教師如此設計拓展勞動項目,給每名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輕松自如、樂在其中。
四、基于具體勞動項目,構建“導+知+行+創+賽+評+拓”的勞動課教學模式
勞動項目不同、勞動場域不同、勞動對象不同,決定了勞動課的教學模式應該多種多樣。而“導+知+行+創+賽+評+拓”的勞動教學模式基本適合小學低年級室內操作類項目。以“巧折紅心慶國慶”勞動實踐活動為例,本活動選自《大石橋市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指導手冊》,屬于傳統工藝勞動群的紙工部分,編者的意圖是使學生學會紅心的不同折法,感受折紙工藝的神奇,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編者分情境場、體驗營、評價室、拓展廳、互動臺5個板塊來設計勞動項目。教學過程如下。
(一)情境導入(導)
依據新課標提出的“注重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真實需求出發,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經歷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這一要求,筆者首先結合國慶節這一重大節日來進行情境導入:一年一度的國慶節又快到了。今天,讓我們一起用靈巧的雙手折出一顆顆漂亮的小紅心,向祖國母親獻禮。
(二)邊學邊做(知+行)
學生可以跟著教師學,也可以跟著已經會折的學生學,還可以跟著視頻教程折疊最簡單的紅心,這樣從易開始,做中學、學中做,讓每名學生都可以在會做中感覺自己能行。同時,讓會折的學生當小老師,能夠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勞動品質。
(三)學創融通(創)
新時代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原樣照搬永遠無法形成創新意識和能力。因此,勞動課不能僅僅停留在學會上。教師應在每名學生都能折出簡單紅心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進行折法或外形上的創新,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課堂比賽(賽)
低年級學生具有極強的表現欲和好勝心。教師可在學生掌握紅心的折疊方法后安排比賽環節,不僅能以賽促學,幫助學生熟練折疊方法,還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提出“看哪個同學、哪個小組折得又美觀、又迅速、桌面又整潔”這一比賽項目,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效率意識,還能培養學生規范勞動、講究衛生的勞動習慣。
(五)課堂評價(評)
教師可圍繞勞動素養的四個方面設計課堂評價表(見表2)。勞動課結束后,教師根據評價表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助力學生既發現自己和他人的長處,也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長此以往,學生的勞動素養就會逐漸提升。
(六)課后拓展(拓)
“下課鈴響了,快排隊跟老師一起到操場上,用我們折的一顆顆小紅心擺一個大大的中國心。”教師在課后進行課外拓展,把勞動場域從教室延伸到操場,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再創造空間,同時將愛國主義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五、聚焦核心素養,開展家校一體的勞動素養評價
(一)制定素養導向的評價標準
勞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教師在進行每一項勞動項目前,都應該圍繞勞動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制定評價項目。例如,在“快剝豌豆有竅門”一課中,教師可以確定如下評價項目:材料工具準備是否齊全、剝豆方法是否多樣、剝豆速度是否加快、剝豆態度是否積極認真、剝豆過程中是否注意衛生等,這樣就能實現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勞動評價。
(二)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在開展家庭勞動時,學生和教師因互相看不見、摸不著而無法在線下進行勞動評價。此時,家長可利用微信小程序上傳學生在家庭中的勞動視頻或物化作品,在微信小程序中進行家長、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多主體評價。而在學校進行勞動類教學實踐活動時,教師也可以將勞動成果上傳到小程序中組織評價,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評價中實現勞動素養的提升。
(三)采用成長記錄袋進行融合評價
建立勞動教育成長記錄袋是進行勞動素養增值評價的重要手段。學生可將能夠見證自己成長的制作類與設計類物化作品、評價單等保存在記錄袋中,在對比中收獲進步和成功,從而不斷實現勞動素養的拔節生長。
參考文獻:
[1]周爽.依托勞動任務群提升學生勞動素養[J].遼寧教育,2022(9).
[2]張鄭偉.城區小學勞動教育模式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與管理,2021(12).
[3]陳曉蕾.家班共育視角下小學起始年段勞動教育的實踐探索[J].現代教學,2022(7).
[4]殷亞玲.家班共育視角下小學低年級勞動教育實踐[J].新課程研究,2021(34).
[5]白永軍,姚毅,江冬梅.核心素養下導向下的勞動項目設計優化策略[J].遼寧教育,2024(7).
(責任編輯:趙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