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深入探討了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與綠化維護的核心價值、當前實踐及未來走向。通過對病蟲害的細致識別、規律把握及科學防治,結合綠化維護管理的核心策略,提出了一系列高效、實用的防治與維護方法。同時,著重強調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綠化維護中的重要作用,倡導通過生態友好型手段,如生態多樣性保護、資源循環利用等,提升園林植物的健康水平與綠化品質,旨在為園林事業的創新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助力構建更加美麗、宜居、和諧的城市生態環境,推動園林事業發展。
關鍵詞: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綠化維護;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436.8"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5-7897(2025)03-0175-03
0"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園林綠地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不僅美化城市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還具有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功能。然而,園林植物的健康生長常受到病蟲害的威脅,這不僅影響植物的美觀度和生態功能,還可能造成經濟損失。因此,科學有效的病蟲害防治與綠化維護成為園林管理中的重要課題。
1" 園林植物病蟲害概述
園林植物病蟲害種類繁多,包括真菌病、細菌病、病毒病、線蟲病、昆蟲及軟體動物害等,其存在對園林植物的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深入了解這些病蟲害的識別、發生規律、防治原則及技術,是制定科學防治策略的前提。
1.1" 病蟲害識別
準確識別病蟲害是防治的第一步。通過觀察植物葉片、莖干、根部及果實上的病斑、蟲糞、蟲道等特征,結合生物學特性和發生規律,可以有效區分不同病蟲害類型。例如,葉片上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邊緣清晰,顏色由淡褐色轉為灰白色,這可能是真菌病害的癥狀;而葉片上出現黃白色小斑點,逐漸擴大并連成一片,使葉片枯黃,這可能是細菌病害的表現。此外,昆蟲害,如蚜蟲、紅蜘蛛等,會在葉片上留下蜜露、蟲糞等痕跡,這些都是識別的重要依據。在識別過程中,需要注意細節,避免混淆。同時,還需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環境及植物種類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只有準確識別病蟲害,才能為后續防治工作提供準確依據[1]。
1.2" 發生規律與影響因素
病蟲害的發生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重因素的深刻影響。氣候條件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高溫多濕的環境如同真菌病害的溫床,加速了其發生與傳播;而干旱少雨則使植物處于營養不良狀態,進而削弱了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土壤環境同樣不容忽視,其養分含量、酸堿度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平衡狀態,均對病蟲害的發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土壤肥沃、酸堿適中且微生物群落豐富的環境,有助于植物健康成長,從而降低發生病蟲害的風險。此外,植物的生長周期、生長環境及管理水平也是影響病蟲害發生的關鍵因素。幼苗期植物因嬌嫩而更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而成熟期植物則因具備更強的抵抗力而相對安全。同時,通風不良、光照不足的環境容易滋生病害;土壤排水不良則可能引發根系病害。因此,在制定病蟲害防治措施時,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多元因素,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治策略,以確保園林植物的健康生長。
1.3" 病蟲害防治原則
病蟲害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預防為主是指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要以預防為主,通過加強植物管理、改善生長環境等措施,提高植物的抗病蟲害能力,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綜合治理則是指采取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對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根據病蟲害的類型和發生規律選擇合適的防治技術。同時,還需要注意防治技術的綜合運用和持續改進[2]。
1.4" 病蟲害防治技術
根據病蟲害的類型和發生規律,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技術。化學防治是采用化學農藥來進行病蟲害防治的方法,需要注意農藥的選擇、使用量和使用頻率等問題。雖然化學農藥具有見效快、效果好的特點,但長期使用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破壞生態平衡。因此,在防治過程中,需要注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并盡量選擇低毒、高效、環境友好的農藥進行防治,嚴格按照使用說明進行使用。同時,還需要注意農藥的輪換使用,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敵、微生物等自然控制因素進行防治的方法,具有環保、可持續等優點。在防治過程中,應積極引入天敵、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減少害蟲數量,維護生態平衡。物理防治則是利用物理原理和方法進行病蟲害防治,如黃板誘蟲、燈光誘殺、高溫處理等。這種方法具有操作簡單、無污染等優點,適用于小規模病蟲害的防治。
2" 綠化維護管理
綠化維護管理作為園林植物健康生長與景觀效果持續增強的核心環節,涵蓋了土壤管理、灌溉管理、修剪整形、病蟲害防治與監測以及災害應對與恢復等多個方面。這些管理措施的實施,旨在確保園林植物在最佳狀態下生長,同時提升城市綠化品質,為人們提供更加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
2.1" 土壤管理
土壤是園林植物生長的基礎,其養分狀況、酸堿度、透氣性等因素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因此,土壤管理在綠化維護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定期進行土壤檢測是土壤管理的第一步。通過檢測,可以了解土壤中各種養分的含量,以及土壤的酸堿度、鹽分等關鍵指標。根據檢測結果,可以制訂有針對性的施肥計劃。施肥時,應選擇適合園林植物的肥料種類和施肥量,避免過量施肥導致的土壤污染和植物營養失衡。同時,還可以采用有機肥料、微生物菌肥等,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氣性。此外,土壤管理還包括翻土、松土、除草等措施。翻土和松土可以打破土壤板結,提高土壤透氣性和保水能力;除草則可以減少雜草對養分的競爭,為園林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
2.2" 灌溉管理
灌溉是園林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僅會導致水資源浪費,還可能引發根部病害。因此,灌溉管理需要科學規劃,精準實施。應根據植物的水分需求和氣候條件制訂合理的灌溉計劃。不同植物對水分的需求不同,有的植物喜歡濕潤環境,有的則耐旱性較強。在制訂灌溉計劃時,需要充分考慮植物的生長習性和生長階段,以及當地的氣候條件,如降雨量、蒸發量等。同時,還可以采用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效率,減少水資源浪費。灌溉時應避免過度灌溉和灌溉不足。過度灌溉會導致土壤水分過多,影響植物根系呼吸,甚至引發根部病害;而灌溉不足則會導致植物缺水,影響正常生長發育。因此,在灌溉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灌溉量和灌溉頻率,確保植物獲得適量的水分[3]。
2.3" 修剪整形
修剪整形在綠化維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不僅是美學的體現,更是植物健康生長的保障。通過精心修剪,不僅能去除植物的枯死和病弱部分,還能調整樹形,提升景觀的整體美感。對于不同類型的植物,修剪策略應有所不同。喬木類植物需注重主干和側枝的修剪,以保持挺拔的樹形;而灌木類植物則更注重枝葉的修剪,使其形態更加緊湊豐滿。在此過程中,保留植物的自然形態和生長習性至關重要,避免過度修剪帶來的負面影響。此外,修剪整形還需考慮季節性和安全性。在植物生長旺盛期進行修剪,有助于植物快速恢復;而在休眠期修剪,則能減少不必要的營養消耗。同時,修剪過程中的安全措施也不容忽視,必須確保修剪工具不會對人員和植物造成傷害。修剪整形是綠化維護中一項融合了藝術與科學的工作,需要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和景觀需求,精心規劃,細致操作,以創造更加美麗、健康的城市綠化環境。
2.4" 病蟲害防治與監測
病蟲害防治是綠化維護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病蟲害的發生會嚴重影響園林植物的健康生長和景觀效果。因此,需要建立病蟲害監測體系,及時發現并處理病蟲害問題。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需要采取綜合防治策略。首先,可以通過改善植物生長環境、提高植物抗病蟲害能力等方式進行預防;其次,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方法進行治理。在治理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量和頻率,避免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再次,還需要加強病蟲害監測工作。通過定期檢查植物的生長狀態和葉片顏色等特征變化,可以及時發現病蟲害問題并采取措施進行處理。最后,還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無人機、物聯網等進行病蟲害監測和預警,提高監測效率和準確性。
2.5" 災害應對與恢復
面對極端天氣和人為破壞等不可預見災害,綠化維護管理部門需迅速行動,制訂并執行應急預案。災害一旦發生,首要任務是組織專業團隊立即開展搶險救災,包括清理倒伏樹木、修復損壞設施等,確保公共安全和交通暢通。同時,受損植物的救治與恢復同樣重要。通過修剪受損枝葉、噴灑營養液等措施,促進植物快速恢復生機。此過程中,團隊協作和資源共享尤為關鍵。綠化、環衛、交通等部門需緊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應對挑戰。此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利用專業救援隊伍和志愿者資源,提高搶險救災效率。災后恢復階段,需對災害進行復盤,總結經驗教訓,優化應急預案。通過技術升級、設備更新等手段,提升災害應對能力。同時,加強公眾教育,增強市民對綠化保護的意識,共同守護城市綠色生態。
3" 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綠化維護
隨著全球資源日益緊張和環境壓力的不斷增大,綠化維護領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實現綠化維護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從多個角度出發,采取一系列創新措施,以確保園林植物的健康生長,同時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3.1" 生態多樣性保護
在綠化維護中,生態多樣性保護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通過融入本土植物,可以構建多層次、多物種的植物群落,這不僅有助于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抵抗力,還能為城市增添更多的自然韻味和生命力。本土植物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性強,能夠更有效地抵抗病蟲害的侵襲,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同時,植物群落還能為城市中的野生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增加。在綠化設計中,應注重植物種類的多樣性,避免單一物種的過度種植,以防止生態失衡。此外,通過合理布局和植物配置,可以創造出具有豐富層次感的園林景觀[4]。
3.2" 節水灌溉技術
水資源短缺是全球面臨的嚴峻問題之一。在綠化維護中,應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以減少水資源的浪費。滴灌和噴灌是兩種常見的節水灌溉方式。滴灌系統通過管道將水直接輸送到植物根部,減少了水分的蒸發和流失,提高了灌溉效率。而噴灌系統則利用噴頭將水噴灑成細小的水滴,均勻覆蓋在植物葉片和土壤表面,既滿足了植物的水分需求,又避免了過度灌溉導致的土壤鹽堿化。除了選擇節水灌溉方式外,還應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和氣候條件制訂合理的灌溉計劃。在干旱季節或植物生長旺盛期,適當提高灌溉頻率和增加灌溉水量;而在雨季或植物生長緩慢期,則適當減少灌溉。通過精準灌溉,可以確保植物獲得適量的水分,同時減少水資源的浪費[5]。
3.3" 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在綠化維護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園林廢棄物,如修剪下來的枝葉、枯黃的草坪等。這些廢棄物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還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為了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可以將園林廢棄物進行堆肥化處理。通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這些廢棄物可以轉化為有機肥料,為植物提供養分。這種肥料不僅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還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氣性。此外,還可以將園林廢棄物用于生物質能源的生產或作為其他行業的原材料。例如,將修剪下來的樹枝進行粉碎處理,可以作為生物質燃料的原料;將枯黃的草坪進行收集和處理,可以作為造紙或生產生物塑料的原料。通過這些方式,可以實現園林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同時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6]。
4" 結語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與綠化維護是城市生態建設的關鍵環節。通過精準識別和科學防治病蟲害,結合全面細致的綠化維護,可以有效保障園林植物的健康生長,為城市增添綠意與生機。展望未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和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園林事業的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園林工作者將更加注重綠色防治技術的應用,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生態環境。同時,智能化監測與管理將成為主流趨勢,通過科技手段提高防治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未來,在全體園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與綠化維護將不斷邁上新臺階,為城市創造更加美麗、宜居、和諧的生態環境,讓綠色成為城市發展的底色,讓民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參考文獻
[1]" 丁艷萍.園林綠化養護技術要點及管理措施[J].新農業,2022(1):32.
[2]" 孫忠道.園林綠化養護技術要點與養護管理措施的探討[J].現代園藝,2020,43(23):205-206.
[3]" 劉嫦娥.園林綠化養護技術要點與養護管理措施的探討[J].農家參謀,2021(3):147-148.
[4]" 吳偉.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對策探析[J].種子科技,2021,39(5):82-83.
[5]" 周海.生物技術在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1(12):81-82,85.
[6]" 貟鵬利.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2,40(20):112-114.
作者簡介:范宇(1978— ),女,漢族,山東濟南人,大專,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