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時時處處把黨性修養挺在前面,始終堅守黨性、不斷錘煉黨性,是共產黨員的典范。鄧小平始終堅守理想信念,堅定維護黨的領導核心,勇擔黨的事業重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展現了崇高的革命風范。賡續鄧小平黨性修養的紅色血脈,從中汲取力量砥礪前行,有利于新時代廣大黨員堅守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園,錘煉維護核心的政治定力,淬煉敢于斗爭的擔當精神,永葆無私為民的政治本色,凝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關鍵詞〕鄧小平;黨性修養;理想信念;革命風范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5)01-0085-08
〔作者〕王強,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四級調研員,四川成都 610031
鄧小平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把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緊密結合,時時處處用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形成了鮮明的獨具特色的關于黨性修養的重要論述,充分展現了他“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無比堅定的崇高品格”①。學習鄧小平堅守理想信念、維護黨的領導核心、勇擔黨的事業重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堅強黨性,對于新時代黨員干部砥礪前行踐初心、不負韶華擔使命,滿懷信心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鄧小平指出,“每個干部都要把黨性放在第一位”②,“都要增強黨性,遵守黨的章程和紀律”①。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鄧小平始終把黨性挺在前面,始終堅守黨性、錘煉黨性,把維護共產黨員的黨性修養作為不懈奮斗的根本動力,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鄧小平在少年時代赴法勤工儉學,接觸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確立了共產主義信仰,此后他始終堅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堅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光明前景,不斷提升自己的黨性修養,把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無論處于什么樣的環境、遭受什么樣的境遇,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挫折,即使是受到錯誤批判、蒙受巨大冤屈,但他始終信念執著、從不消沉,始終樂觀地堅信我們的黨、人民、國家“是好的,是有希望的”②。鄧小平始終把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放在首位,維護黨中央的權威,維護黨的領導核心,深刻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黨性修養;他把為黨工作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始終把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黨和人民的事業作為自己的使命擔當;他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心懷人民,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真正做到了以人民利益為最高準則來開展領導工作。
共產黨員的黨性是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體現,也是中國人民優良品質和中華民族美德的體現,黨性修養是每名黨員的終身必修課。自從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鄧小平始終堅守理想信念、維護黨的領導核心、勇擔黨的事業重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為全體黨員作出了表率。
(一)始終堅守理想信念
鄧小平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③ 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最高理想和畢生追求。中國共產黨在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上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廣大黨員同志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根本支撐。堅定的理想信念一經樹立,就成為每一個共產黨員的政治靈魂,也就成為每一個共產黨員勇于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源泉。
鄧小平對黨的無比忠誠和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是他頑強奮斗、創造輝煌業績的內生動力。20世紀20年代,鄧小平遠涉重洋奔赴法國勤工儉學,尋求科學知識和救國真理,并由此走上了漫長的革命道路。他在蘇聯系統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為終身從事革命工作奠定了堅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他立志“更堅決的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鄧小平在武漢、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在艱難復雜的斗爭環境中,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制造的白色恐怖,他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胸懷滿腔的革命熱血從事革命斗爭,堅定捍衛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1933年4月,在中央蘇區反“羅明路線”的斗爭中,抵制“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堅持毛澤東正確主張的鄧小平被錯誤地批判、斗爭和打擊。他被撤銷了江西省委宣傳部部長職務,給予黨內“最后嚴重警告處分”。29歲的鄧小平遭受嚴重打擊,但他依然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總是積極要求做工作,力所能及貢獻自己的力量。1933年7月,他受命主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機關報《紅星》報,全身心投入到辦報工作中。長征開始后,鄧小平隨紅軍總政治部機關被編在“紅章縱隊”中。利用戰斗間隙,他堅持認真編輯油印《紅星》報,為正在浴血奮戰的紅軍指戰員鼓舞士氣。“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不久,鄧小平被剝奪一切職務,送到江西監管勞動。身陷逆境的鄧小平展現了一名政治家面對政治風暴的鎮定自若和堅韌不拔。他以冷靜和忍耐對待不公、侮辱和沖擊,同時努力爭取解決自己“問題”的機會,堅信還能為黨再次工作。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已經是73歲的鄧小平雖歷經磨難仍初心不改。他說:“作為一名老的共產黨員,還能在不多的余年里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個人來說是高興的。”② 憑著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事業堅定的信念,鄧小平領導黨和人民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始終維護黨的領導核心
自覺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每一個共產黨員必須遵守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鄧小平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始終維護黨中央權威。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在維護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在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方面,為全黨樹立起榜樣。即便置身政治困境之中,他在重大原則問題上也絕不讓步,始終堅持堅定的政治立場,表現出是非分明、敢于斗爭的思想品格。鄧小平從不居功自傲,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始終保持高度的黨性修養和政治修養,同黨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竭盡全力完成黨中央交給的命令和任務,用一個共產黨員的實際行動展示了對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堅守。
遵義會議召開前,鄧小平被任命為中央秘書長,并參加了遵義會議。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核心地位,鄧小平對于自己所信奉的正確政治主張堅定不移,在長征路上信心滿滿地“跟著走”。“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怎樣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是事關中國共產黨如何看待自己的領袖、如何看待自己的歷史以及堅持走什么樣的道路的大事。在這重大歷史轉折關頭,鄧小平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堅決維護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把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推向另一個高度。正因為鄧小平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而客觀公正地評價毛澤東本人的歷史功過和毛澤東思想,統一了全黨的思想,才順利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篇章。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始終以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重,以鐵的紀律和規矩維護黨的團結統一,有力保證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把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凝鑄成為眾志成城、堅如磐石的集體,為把改革開放全面推向前進、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推向前進提供了根本保障。維護黨中央權威是講政治的必然要求,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序進行,必須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對此,鄧小平指出:“不能否定權威,該集中的要集中,否則至少要耽誤時間。”① 他客觀地指出:“特別是有困難的時候,沒有中央、國務院這個權威,不可能解決問題。有了這個權威,困難時也能做大事。”② 改革開放能夠順利推進,取得巨大成就,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是根本保證。
(三)始終勇擔黨的事業重任
中國共產黨是敢于擔當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事業是為了億萬人民解放與發展的事業,是為了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而奮斗的事業,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事業。勇擔黨的事業重任是每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政治本色。抗日戰爭時期,鄧小平擔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和師長劉伯承一起帶領八路軍將士挺進華北,開創了太行、太岳等抗日革命根據地,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在艱難的環境中打開了抗日新局面,為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抗戰勝利之際,面對國民黨借重慶談判準備內戰的陰謀,為了給國民黨統治集團以震懾,1945年9月鄧小平同劉伯承一起領導了上黨戰役,加強了中共代表團在重慶談判中的地位,有力支持了我黨的談判斗爭,迫使蔣介石集團不得不簽訂了“雙十協定”。1947年夏,為了戰爭全局、減輕陜北地區黨中央的壓力,鄧小平和劉伯承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率軍南渡黃河,冒著很大的風險自魯西南向大別山采取無后方的千里躍進的進攻,直搗國民黨統治的大別山區,威脅南京和武漢兩大重鎮,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解放戰爭戰略決戰階段,在他作為前敵書記的總前委統一指揮下,人民解放軍在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中所向披靡,攻克了南京,解放了華東廣大地區。隨后他又和劉伯承率部進軍西南,解放并主政大西南,為推動西南建設、促進西南民族團結作出巨大貢獻。1956年鄧小平在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他擔任總書記的十年期間,協助中央主席、副主席處理中央日常工作,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成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領導黨和人民把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賦予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以新的生機和強大活力,彰顯了他作為黨的領導核心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偉大擔當。1992年,年屆88歲的鄧小平不顧年事已高視察南方,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時間節點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在科學總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探索和基本經驗基礎上,他提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解決了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校準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新階段。
(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鄧小平曾經寫道:“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①黨的事業的發展根基是人民群眾,黨的工作目標和宗旨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黨的事業發展動力是一切依靠人民群眾。熱愛人民是鄧小平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是鄧小平一生不懈的追求。他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和智慧,強調離開了群眾,我們什么事也做不出來。他始終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堅持從人民群眾的視角來考量我們國家的政策,善于從人民的需要、人民的選擇出發考慮大局,善于把人民群眾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新鮮經驗上升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1961年在北京順義地區調查研究時,鄧小平鼓勵群眾講真話、道實情,并如實向中央報告情況、提出建議,為中央農村政策的調整起到積極推動作用;1977年,他在主管科技和教育工作時,拍板恢復高考,一大批青年學子由此改變命運,逐漸成長為我國各領域的骨干人才;1978年初在鄧小平的支持下,四川省率先廢除人民公社體制,積極探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到了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的擁護。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多次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②,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可以說,鄧小平一生都在身體力行“凡是于人民有利的事情,無不盡力提倡與實行”③的諾言。
習近平指出:“黨性說到底就是立場問題。共產黨人無論是想問題、搞研究,還是作決策、辦事情,都必須站在黨和人民立場上,而不能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就是共產黨人的黨性原則。”① 黨性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傳承和弘揚鄧小平黨性修養的崇高品格風范,“把他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②。
(一)黨員干部要矢志不渝,堅守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園
習近平指出:“信念堅定,是鄧小平同志一生最鮮明的政治品格,也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挺起的精神脊梁。”③ 鄧小平用畢生信念捍衛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他在槍林彈雨中挺身向前,不屈不撓鍛造革命意志;在艱難困苦中義無反顧,以滿腔熱血澆鑄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鑄造了他堅如磐石的黨性。共產黨人只有樹立了堅定的政治信仰,才能沉著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腳下才會有堅實的力量。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賡續鄧小平堅定理想信念的紅色血脈,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始終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在信仰上“不失魂”、精神上“不缺鈣”、思想上“不迷路”,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練就“金剛不壞之身”。廣大干部要從鄧小平堅定理想信念的黨性修養中汲取力量砥礪前行,既要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練就共產黨人的鋼筋鐵骨,又要腳踏實地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奮斗。為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黨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堅守理想信念的銅墻鐵壁,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貫徹落實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行動上、放到實際工作中,挺起共產黨人的脊梁,堅守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園,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全面貫徹落實,以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滿懷信心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事業中去。
(二)黨員干部要絕對忠誠,錘煉維護核心的政治定力
習近平指出:“對黨絕對忠誠要害在‘絕對’兩個字,就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④ 一個政黨、一個國家,領導核心至關重要。維護核心的政治定力是黨員干部定心定行之力,是每一個共產黨員黨性修養和政治素養的集中反映。檢驗一名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堅定,主要看黨員干部在重大政治考驗面前是否有維護核心的政治定力。
鄧小平維護黨的領導核心的黨性修養啟示我們,越是在歷史的緊要關頭,越是需要黨的堅強領導,也越是需要以絕對忠誠維護黨的領導核心。只有黨中央有核心、有權威,才能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來,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研究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征程中,主動把握發展機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全黨有核心,黨中央才有權威,黨才有力量。從鄧小平維護核心的黨性修養中汲取力量砥礪前行,有助于我們深刻領悟新時代“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錘煉維護核心的政治定力,在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去,努力交出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優異答卷。
(三)黨員干部要勇往直前,淬煉敢于斗爭的擔當精神
習近平指出:“干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①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但我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會遇到種種困難和風險。我們黨能否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責任擔當,帶領人民在歷史緊要關頭劈波斬浪、勇毅前行,是我們能否把事業推向前進的關鍵。
從鄧小平的黨性修養中汲取力量砥礪前行,淬煉敢于斗爭的擔當精神,要求我們時刻保持共產黨人敢于斗爭的風骨、膽魄,把初心使命銘刻于心、付諸于行,在危難時刻敢站出來啃硬骨頭,堅定斗爭意志,把握斗爭方向,提升斗爭本領,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廣大黨員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實干家,要勇于承擔急難險重工作任務,主動到基層去增長才干、去建功立業,到艱苦環境和吃勁崗位去磨練意志、去接受實踐淬煉,在實干苦干中去不斷完善和成就自我。要敢于先想、勇于先做、善于先成,有“不達目標不罷休”的決心,積極投身到重要崗位之中,不斷提高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滿腔熱情和勤勞的汗水在攻堅克難中創造新業績。
(四)黨員干部要砥礪初心,永葆無私為民的政治本色
習近平指出:“共產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就是要讓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一年比一年過得好。”① 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人民至上就鮮明地烙印在靈魂里,飄揚在旗幟上。黨的事業發展的根基是人民群眾,黨的工作目標和基礎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黨的事業發展動力是一切依靠人民群眾。鄧小平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廣泛匯聚民智民力,強調評價黨的一切工作成敗的標準取決于人民群眾,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宿”②。
鄧小平全心全意為人民的黨性修養告訴我們,把人民至上注入血脈融入靈魂,始終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持之以恒地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我們黨領導和推進一切事業取得成功的密碼。我們只有始終堅持在情感上與廣大人民群眾真正融為一體,把民間苦樂裝在心中,才能以扎扎實實的具體行動和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贏得人民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和支持。我們想問題、作決策、干事情,都必須始終高度自覺地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永遠保持一顆為民之心,堅定踐行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錨定“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樸素目標,敢于向問題“叫板”、對矛盾“開刀”、拿“實績”交卷,以為民辦實事的不斷“小勝”累積造福一方的“大勝”。
總之,鄧小平的黨性修養永遠是照亮共產黨人前進道路的一束光,激勵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我們要賡續鄧小平黨性修養的紅色血脈,不斷加強黨性鍛煉、提高黨性覺悟,自覺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努力涵養過硬的政治品格,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完成好老一輩革命家的未竟事業,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①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4年8月23日。
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頁。
②《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1962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頁。
①《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28頁。
②《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162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9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9頁。
①《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714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0頁。
①《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766頁。
②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4年8月23日。
③《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45頁。
④《習近平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24頁。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45頁。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66頁。
②胡錦濤:《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頁。
(責任編輯 付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