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探索出的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之路。從內涵維度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石,為現代化進程提供精神動力;從價值維度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實踐相結合,激發出新的文化創造力和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凝聚最大奮進合力;從實踐維度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確保民族的文化基因與時代相契合,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通過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為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兩個結合”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5)01-0042-13
〔作者〕洪向華,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 100089
夏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部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9
中華文明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是推動其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2023年6月2日,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① 中國式現代化在發展過程中持續從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能量,同時堅定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覺自信,通過歷史的透鏡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剖析,從內涵意蘊、價值旨歸、實踐路徑三個維度深入理解這一進程,有助于詮釋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積淀的瑰寶,其深厚的底蘊與廣泛的內涵是民族智慧的集中體現。其核心體系由一系列精深的理念構筑而成,諸如“多元一體”的治理哲學、“均平無貧”的民本思想、“為政以德”的德治理念、“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念、“厚德載物”的包容態度、“講信修睦”的誠信理念以及“協和萬邦”的外交原則等,共同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體系,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智慧與魅力。這些理念不僅是中華兒女在歷史長河中社會實踐的結晶,更是世界觀、社會觀和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對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有不可或缺的啟示作用。正如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①。中華民族悠久而豐富的文化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凝聚著無堅不摧的進取動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嶄新的未來奠定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石,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支撐。
(一)“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深化“多元一體”的治理思維
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獨特的歷史條件,我國在人類發展史的絕大多數時間里都處于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狀態,龐大的人口基數意味著復雜的社會結構和多元的社會需求,復雜的治理局面在文明演進過程中逐漸培育出“多元一體”的大國政治文化。“多元一體”中的“多元”指的是不同的社會群體間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各成一“元”。在治理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包容這種多樣性,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合作。“多元”強調通過多元化的治理手段,更好地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凝聚共同意識,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一體”強調在多元化基礎上實現國家的整體發展,確保發展進程中的公平與效率。“《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漢書·王吉傳》)“九州共貫”強調了地理上的統一和文化上的貫通,“六合同風”則象征著各地風俗習慣的統一和融合,體現了古代中國追求國家統一和多元文化共存的治理理念。“多元一體”不是單一性的簡單復制,而是多樣性的包容和諧,體現了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融合,以及對國家統一的追求。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口規模巨大”的特點促成了“多元一體”治理思維的深化與發展。面對龐大的人口基數,中國式現代化充分尊重“多元”的特質,注重公平與效率的平衡,著重區域間的協調發展,致力于推動城鄉、區域間的均衡進步,逐步縮小發展差距,以確保現代化的成果廣泛而均衡地惠及全體人民。堅持平等和諧的原則,高度認同各民族因內在緊密聯系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一體”理念,形成共同奮斗的精神。這一治理模式不僅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14億多中國人民共同邁向現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治理智慧,也為世界提供了認識中國、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參照,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
(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創新發展“均平無貧”的治國理念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在我國歷史上有著深厚的根基,它與蘊含著民為邦本、公平正義等元素的傳統“均平無貧”治國理念一脈相承,強調了社會財富和資源的均衡分配,反映了人民對于共享繁榮的追求,對當前推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思想價值。荀子提出“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馀”(《荀子·富國》),強調民眾是國家的根本,國家的興衰取決于民眾的生活狀況,應關注民眾的生活,采取措施促進社會的公平和共同富裕。儒家思想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篇》),同樣蘊含了“均平”理念,表明社會的穩定和諧在于財富的均衡分配,而不是簡單的財富積累。在歷史長河中頻繁發生的農民起義往往圍繞“均平無貧”提出起義口號,表達人民對于社會不公和貧富差距的強烈不滿。東漢晚期黃巾起義的《太平經》中提出“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強調了社會財富的公共性;北宋初期農民起義“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的口號直接呼吁改變貧富分配不均的現象;明末李自成起義提出的“均田免糧”包含了實現土地和糧食公平分配的具體措施。這些起義不僅是人民對所處時代社會不公的直接反抗,也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于共同富裕理念的堅定追求。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理念是對“均平無貧”治國理念的現代解讀與發展。在現代化建設中不僅要聚焦經濟增長與物質財富的累積,更要致力于社會的公平正義,確保所有民眾都能共享現代化發展的紅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理念是以人民為根基的現代化理念,與“均平無貧”中蘊含的“民為邦本”治理智慧相契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守共同富裕的奮斗方向,不斷深化對共同富裕內涵的認識,結合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進一步創新與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層面通過脫貧攻堅、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等一系列措施,積極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充分展現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理念與“均平無貧”治理理念的深度融合。展望未來,持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需堅守“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關注弱勢群體,促進城鄉、區域之間的均衡發展。同時,加強法治建設,確保社會的公平正義,努力縮小貧富差距,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融合“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
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①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與中國傳統義利合一、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緊密聯系,集中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對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足的雙重追求。① 一方面,聚焦于滿足民眾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確保民生福祉穩步提升。在道家思想中體現為“道法自然”的理念,體現為善待萬物、和諧共生。在“厚德載物”的語境下,要求人們能夠包容和承載社會的物質文明成果,以追求物質財富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物質積累的基礎上,強調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以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強調富而后教、倡導禮樂教化,憧憬創造物質生活充裕、道德境界高尚的大同世界,“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在這個過程中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撐。同時,這種道德要求在社會層面表現為強調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的緊密結合。《論語》等儒家經典重視“仁愛”和“禮”,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需要個人在社會交往中保持謙遜、包容的態度,尊重他人的觀點和選擇,具備高尚寬容、正義公平等優秀品德來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以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過程中融入“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文明的社會不僅需要物質財富的增長,也需要精神富足和文化繁榮,包括人們的道德素質提升、文化素養提高以及社會風尚的改善等方面。“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鼓勵人們追求精神世界豐富、文化素養提升以及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變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理念與“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相融合強調了文化多樣的重要性,提倡尊重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在精神文明的建設過程中推動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的普及,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有效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社會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貫通“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
傳統的“天人合一”生態觀與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高度契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儒家和道家思想都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儒家注重通過道德修養實現天人合一,強調人與天的道德聯系,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萬物,視人與天地自然為共生共榮的伙伴,共同維系著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提倡人們應以敬畏與親近的心態對待自然。而道家則強調天與人的自然聯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類的生活行為的運行是以大地運行的法則為法則;大地運行的法則是以天的法則為法則;天運行的是以道的法則為法則;道的運行是以自然而然為法則,主張順應自然、回歸自然。馬克思主義同樣強調,人類的生活與發展離不開自然界。在與自然的互動中,人類實現了生產、生活與發展的多重目標。中國式現代化繼承了中國傳統生態觀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論述的精髓,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①的發展理念,追求“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②,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前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繼承和發展了“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天地萬物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肩負起保護自然的責任。“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在其中表現為尊重、順應與保護自然的獨特價值取向。中國式現代化突破了傳統現代化模式下人與自然對立的局限,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依存關系,主張按照自然規律行事,通過科學方法和合理規劃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應用層面對“天人合一”生態理念進行現代詮釋,在多個層面實現了有機的結合,共同構成了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為建設生態文明、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凸顯“協和萬邦”的交往觀念
中國式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觀念蘊含的和平性特征與中國傳統“協和萬邦”息息相通,不僅是對當代國際關系的深刻理解,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實踐。習近平指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③ 堯舜時代是中國原始社會的鼎盛時期,堯鑒于當時“天下萬邦”的社會現實,提出了“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④的道德理念,主張人民和睦相處,國家友好往來。中國式現代化傳承傳統“協和萬邦”的交往觀念,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積極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走和平發展道路”強調的合作共贏原則與“協和萬邦”倡導的和平共處理念高度契合。二者都反對通過武力或強制手段來實現發展目標,而是主張通過對話、協商等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沖突,推動各國共同發展和繁榮。“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實踐層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致力于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⑤,這與“協和萬邦”理念中強調的包容差異、尋求共同發展的思想相一致。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以生動的實踐對“協和萬邦”交往觀念進行有力詮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強調以自身發展為世界提供更多的機遇,積極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與“協和萬邦”理念中的大同思想相契合,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和先進性,展示了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命運與共的博大胸懷,共同構成了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緊密相連,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道路上,始終展現出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堅定立場。積極參與并引領全球治理架構的改革與創新,致力于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世界經濟體系,以此推動貿易與投資環境的自由化與便利化進程。同時,努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公正性與合理性,為全球秩序的穩定與繁榮貢獻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是文明的載體,文明是發展的動力。習近平指出:“我國現代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①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事關國運興衰、民族精神獨立性的重大問題。因此,必須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為中國式現代化凝聚最大奮進合力。
(一)堅定文化自信為中國式現代化鑄魂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和睦之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② 這就深刻闡釋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成為常態。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和融合,堅定文化自信,匯聚全社會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對凝聚磅礴偉力、奮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堅定文化自信是應對現代化理念碰撞的基石。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①。其蘊含的“多元一體”“厚德載物”“天人合一”“協和萬邦”等理念,在實踐中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價值,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思想基因。現代化進程往往伴隨著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紛至沓來的外來文化、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涌入,對本土文化形成沖擊。文化自信這一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是支撐現代化理念在外來文化的沖擊面前保持定力的根本,既包含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以及對未來文化發展的期許,也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開拓創新,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的道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以更自信的心態去面對外來文化,從中汲取有益的營養,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文化,保持文化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堅定文化自信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基礎。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價值內核角色。價值觀對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核心成果,其形成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追求,更是14億多中國人民共同價值觀念的凝練。這一價值觀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需求緊密相連的同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② 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與民族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基礎,促使人民群眾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緊緊團結在一起,形成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支柱,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仁愛、民本、誠信等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體現在引導人們對理論的理解和掌握上,更體現在將其內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和精神追求上,有助于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匯聚起全體人民的磅礴力量,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合力,共同致力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愿景。
增強文化自信有助于凝聚最大的奮進合力,既是應對文化交流與碰撞的基石,也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保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和文化自覺,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切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落實到實踐中去,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中國式現代化聚力
習近平深刻指出:“必須順應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趨勢,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① 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弘揚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深度融合精神文明建設,其核心聚焦于加速各民族精神文明的現代化進程,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基石。這要求在實踐中精準平衡共同性與差異性的辯證關系,既強化共同性建設,又充分尊重并包容文化多樣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形成強大的民族向心力和現代化發展的動力。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民族凝聚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歷史發展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和精神追求。這些元素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思維方式,已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的血液和靈魂中,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加強民族間的交流和融合,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互相理解和尊重,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2019年10月,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深刻指出:“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歷史長河中,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源源不斷注入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稟賦,共同熔鑄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② 在探討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時,應明確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均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有機組成,“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③。通過深入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進一步激發全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從而深化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歸屬感。這種深植于心的共同體意識具有強大的向心力,不僅是民族團結的堅實基石,更是推動國家持續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刻理解中華民族與各民族間構成的“大家庭—家庭成員”關系模型,繼續傳承和弘揚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強調各民族作為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應樹立并維護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進彼此間的認同與團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中國式現代化堅定文化認同。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和道德理念,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文化認同的先決條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為公”“和而不同”等理念,強調各民族間的和諧、包容、共生,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和諧、注重集體利益的優良傳統。同時,在這些理念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需清晰界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文化意識之間的界限與聯系,引導各民族在追求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兼顧并實現各民族的合理利益訴求。這有助于打破地域和民族的界限,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
(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歷史文化滋養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持續構建、深入開拓之所以能屢獲新突破,其核心動力在于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守正創新,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而持續豐富和發展,在大幅面、廣義涵、深層次上實現有效繼承與高度升華,并在過程中得以轉化,歷經歷史的錘煉和時代的檢驗,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形成有效對接,深度融入并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縱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歷史發展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撐。我國已經邁入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華傳統文化中經過歷史篩選與沉淀的優秀文化基因蘊藏著關系社會進步、治國理政和國際關系等現代化問題的精髓要義,不僅為解決現代化進程中的難題提供了文化層面的解決思路,更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誠信、仁愛、禮義廉恥等傳統美德與現代社會中倡導構建和諧社會相契合,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沖突,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為政以德的政治智慧為社會治理提供了深刻的實踐指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心態,極大地促進了世界多元文明的對話與交流,推動了文明的互鑒與融合。在中國式現代化加快推進的關鍵時期,弘揚與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基因是新時代的必然選擇,深入挖掘并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結合當前社會的實際需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有機融合,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更為輝煌的未來持續注入新的動力。
習近平指出:“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 這一論斷深刻闡述了中華文化與時俱進的鮮明特質,雖然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但中華文化并不是僵化的、停滯不前的。相反,它在不斷與時俱進,與現代生活、現代科技、現代思想相結合,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征程中,既要守護文化精髓,更應深入挖掘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激發面向新征程的創新創造動力。通過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確保民族的文化基因與時代背景相契合,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步伐相協調。
(一)做好文化融合,以“兩個結合”指導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擺脫西方現代化模式,走出現代化新路的寶貴文化資源。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深刻把握“兩個結合”的核心要義,既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引領,又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作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創新的精神,推動兩者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
在意識形態領域堅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確保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習近平指出:“‘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② 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深刻理解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拓展其時代價值,同時確保文化發展方向的正確性,通過強化正面引導,堅持正本清源與守正創新并重,匯聚并激活14億多國民的磅礴創造力與凝聚力。凝心聚力、鑄魂育人的核心使命,包含樹立思想旗幟、凝聚民族共識、培育時代新人、繁榮文化生態、展現國家形象等多個維度,要在文化正本清源中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中實現新突破。在堅持并強化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基礎上,加速推動高質量文藝作品創作、文化事業的繁榮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建構,為民眾提供富含時代精神與文化價值的精神產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智慧,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賦予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智慧支撐。
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創新的精神,積極探索兩者結合的新途徑、新方法。一方面,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文獻的互文解讀,挖掘兩者在哲學思想、社會理想等方面的共通之處,提煉其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價值,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另一方面,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將其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實踐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治理、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應用和創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模式和經濟發展模式,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既基于深刻的理論邏輯與文化認同,又須通過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來實現。只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原則,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
(二)適應時代特征,以文化創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與時俱進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① 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是保持中華文明連續性和統一性、維系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動力源泉。死水必腐、朽木必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會自動實現現代轉化,優秀傳統文化也不能天然地發揮功能和作用,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必須尊重文化發展規律,根據時代需要進行自覺創新。
承古啟今,破舊立新。在歷史的演進中,中華傳統文化亦面臨著與現代社會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以及社會治理等方面的適配性挑戰。因此,必須審慎地平衡繼承與發展之間的關系。習近平針對這一問題提出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兩大方針,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實踐路徑。“創造性轉化”強調依據時代特征和需求,對傳統文化中具有借鑒價值的內涵進行現代化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和現代化表現形式,以激活其內在活力。而“創新性發展”則強調基于時代新進展,運用全新的思維、話語體系、運作機制以及展現形式,對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豐富、拓展和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融合的關鍵策略,不僅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與創新發展,也為文化傳承與弘揚提供了新的路徑與機遇。
堅守本心,銳意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創新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辟嶄新的現代化道路,一方面,從內容上豐富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內涵。要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核心價值觀、哲學思想、道德倫理等精神內涵,并通過現代語言和方式進行解讀和傳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將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相融合,實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地吸收與舍棄,進而銳意創新,形成文化發展的新動力。中國式現代化注重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強調的“以人為本”的思想相契合。要以誠信友善為基礎,廣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講信修睦的價值觀,構建和諧社會關系,為現代化發展提供堅實的思想支撐和文化底蘊。另一方面,從形式上完善中國式現代化的表達。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宣傳,提高全民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和認同感,為現代化發展提供廣泛的群眾基礎。借助互聯網、新媒體等現代科技手段創新文化表達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更加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公眾。進一步加強文化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通過舉辦文化講座、展覽、演出等活動,普及文化知識,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提高公眾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鼓勵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產品多樣化、個性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市場化運作,將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可消費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如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產品、文化節慶活動等,既為文化產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又能進一步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加強文化交流,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與融合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吸收借鑒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豐富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文化對話與交流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讓世界人民了解和認識中華文明,增進了國際的相互理解與友誼,減少了文化隔閡與偏見,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作出貢獻,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意蘊和世界意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創造的文明成果不僅屬于本民族,更屬于全世界。不同民族在社會實踐中通過相互學習和借鑒,提高本民族的科技水平和文明程度,豐富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寶庫。我國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推動國家現代化發展必然要加強文化交流與對話。要在堅守自身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學習外來的先進文化和經驗。在文化借鑒過程中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崇拜、盲目照搬,也不自卑自棄,對所學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批判性審視和分析,根據我國國情合理吸收和融合需要的元素并創新應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中華之聲,匯通全球。全球化時代,文化交流與融合日益頻繁,要在全球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必須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順利推進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中華文明所蘊含的智慧和價值觀念,成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參與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在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和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進行雙重批判與超越的基礎上,傳承仁愛、誠信、正義等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加入現代元素和時代精神,使其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審美和需求。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和影響力提升,推動世界文明多樣性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牢固的文化支撐。
要深入剖析國際傳播領域的現狀,精準把握國際輿論環境的動態。在傳播策略方面,勇于探索未知領域、敢于挑戰傳統觀念、不斷推陳出新。以符合不同民族、國家受眾習慣的方式推廣中國式現代化,通過舉辦國際文化節、文化展覽、藝術演出等活動,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掌握對外話語的主動權,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文化合作,推動文化貿易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敘事層面,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鑒,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提升對外敘事能力。以富有創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的中國話語,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進行精準傳播,以展現中國故事的魅力,闡釋中國特色。通過真誠、豐富、鮮明的表達方式,全面、立體地展示真實的中國,使世界深入了解并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意涵,進而增強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認知與認同。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深厚底蘊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實文化基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注入了強大動力,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展現出了獨特魅力與影響力。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須深入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穩固文化根基,使中國式現代化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更大力量。
①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7頁。
①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7頁。
①《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9頁。
①張冰、劉璞:《中國式現代化傳承中華文明的三重邏輯》,《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年第15期。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09頁。
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頁。
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北京:外交出版社,2018年,第267頁。
④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70頁。
⑤《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48頁。
①《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第32頁。
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2-43頁。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頁。
②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0頁。
①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求是》2024年第3期。
②《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215頁。
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246頁。
①《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477頁。
②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6頁。
①《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1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第103頁。
(責任編輯 付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