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性交匯點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時代性、原創性、系統性,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好各項經濟工作的科學指南。
“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全面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戰略謀劃和統一領導,不斷深化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引領中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性交匯點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時代性、原創性、系統性,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好各項經濟工作的科學指南。習近平經濟思想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指導新時代經濟發展實踐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具有豐厚的理論深度,豐富的實踐多樣性和豐沛的現實鮮活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并將其主要內容概括為“六個必須堅持”,這是對在“兩個結合”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功經驗的總結提煉。我們以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的方式,學習和闡釋貫穿于《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的習近平經濟思想,也應該從“六個必須堅持”的維度進行整體系統把握。
堅持人民至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黨和國家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立場。
《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講話的主要部分開篇,緊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主題,向世界深情坦陳中國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更高質量的社會與生活的期盼,向世界堅定傳達黨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的決心和奮斗目標。《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講話的一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將糧食安全作為“國之大者”,強調保障糧食安全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民以食為天。一個國家,尤其是人口眾多的大國,要想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首要是解決好吃飯問題,關鍵是保證“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講話的一部分。“小康”一詞蘊含了人們對生活水平的客觀體驗和主觀感受、對理想社會圖景的美好期盼和深情向往。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講話中指出“推動經濟發展、保持經濟增長速度,根本還是要不斷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并且以此作為“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出發點和著力點。此論斷突出地將人民立場和經濟發展全局聯系在一起,展現了中國經濟建設的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統一于最廣大人民利益。《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是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講話的一部分,強調“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并且指出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則。在中國,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黨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方向。《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一部分,將人民比作江山,深情地指出“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作出了生動注腳,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這一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本質邏輯。
堅持自信自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那樣做的結果,不是必然遭遇失敗,就是必然成為他人的附庸”。必須堅持自信自立,牢牢把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人必須有的精神氣質,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傳達給每一個中國人的必須堅守的意志品質。
在《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有不少篇目鮮明展現了自信自立的精神氣質。《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講話的一部分。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中國經濟自信自立的柱石,是黨執政興國的依靠力量,只有堅定不移地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才能維護中國經濟獨立和國家安全,才能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才能奠定中國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才有今日社會主義中國在世界東方的巍然屹立。《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上講話的一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探索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本質的認識,不斷推進金融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積累了寶貴經驗,逐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堅持自信自立,不是決然獨立于現代化大道,更不是刻意追求特立獨行,而是立足共性,堅守、把握、發揮自身特殊性。
堅持守正創新
中華民族是守正創新的民族,“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人世界觀、方法論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實事求是分析變和不變,與時俱進審視我們的理論,該堅持的堅持,該調整的調整,該創新的創新,決不能守株待兔、刻舟求劍。”堅持守正創新,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氣象,也是包括習近平經濟思想在內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品格。
《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的諸多篇目正是對守正創新的社會主義實踐升華而成的理論成果。《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是2012年至2023年間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有關內容的節錄,既深入闡發了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在于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這一必須守正的原則,又旗幟鮮明地強調黨領導經濟工作的立足點應從以往單純抓引資、抓投資、抓項目、抓生產轉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上來。《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非公有制經濟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發展起來的奮斗歷程,強調中國以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為根本,以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為動力發展方向,深刻詮釋了黨堅持“變”與“不變”的統一,守正與創新的統一,原則性與創造性的統一。《什么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主持中共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講話的一部分。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高度凝練概括了中國經濟創新活力的精髓—以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發展方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創新為框架的整體創新。
堅持問題導向
“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部署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新戰略,為提升中國整體發展優勢提供了戰略支撐。堅持問題導向的基本邏輯是以問題為著力點,奔著問題去,深入經濟發展的實踐情境之中,深入國內國際相互關聯之中,深入問題的根本和本質之中,匯聚資源,精準發力,盯著問題改,化解突出矛盾,達到解決矛盾的目的。
《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以翔實的理論闡發、嚴謹的邏輯展開、鮮活的實踐經驗,講述了黨和國家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發現問題,瞄著問題去、迎著問題上,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動人歷程。《脫貧攻堅必須在精準上出實招下實功見實效》是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講話的一部分。“脫貧攻堅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關鍵是要找準路子”,這個路子就是聚焦現實,依托具體工作,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誰來扶”的問題、“怎么扶”的問題、“如何退”的問題,真正做到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發展數字經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是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主持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著眼于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形勢及面臨的問題,明確中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思路舉措,即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推進重點領域數字產業發展、規范數字經濟發展、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為不斷做強做優做大中國數字經濟制定實踐路徑。
堅持系統觀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在推動中國經濟工作中,應著重強化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突出特征,堅持整體推進,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重點突破,善抓矛盾,綜合協調,盤活局面,實現系統整體的最佳效能。
《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是一本蘊含著系統觀念、工作智慧的理論文本和行動指南。《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是2013年至2023年間,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有關內容的節錄。其中,“穩”是大局和基礎,是整體推進之“本”,而“進”是方向和動力,是重點突破的抓手,堅持系統觀念,就是要統籌“穩”和“進”的辯證統一,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該穩的要穩住,該進的要進取,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把穩增長、調結構、推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準確把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主持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講話要點的一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胸懷天下
中國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與合作,“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從人類前途命運出發,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正確義利觀、全球治理觀、全人類共同價值,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彰顯我們黨和國家的世界視野和責任擔當。
《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選取的諸多篇目展現了大黨大國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的高遠格局與博大胸懷。《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是習近平主席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共同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并且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是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的一部分,再次重申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我們在綜合研判世界發展大勢的基礎上,準確把握經濟全球化這一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要以繼續擴大開放、加強合作作為中國這個時代的使命,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新的貢獻,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夏一璞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部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