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建設步伐堅實,經濟總量從超10萬億升至超14萬億,創造全國1/9經濟總量。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內聯外通網絡加速完善、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水平逐步提高,充滿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正在拔節生長。
珠江奔流不息,灣區千帆競渡。
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邁出堅實步伐。大灣區經濟總量從超10萬億元上升至超14萬億元人民幣,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經濟綜合實力再上臺階、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內聯外通網絡加速完善、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水平逐步提高,充滿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正在拔節生長。
內聯外通不斷完善
從近百米高的深中通道懸索橋上空俯瞰,碧海藍天之間,長橋如龍蜿蜒,連通珠江兩岸。隨著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相繼建成通車,日漸完善的“硬聯通”不斷為大灣區賦能。“灣區融合加速帶來了諸多顯著變化。這些舉措極大便利了港澳居民駕車前往內地,加強了區域人員往來,同時帶動了沿線城市的經濟交流。”在參加今年全國兩會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德輝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佘德聰說。
大灣區有超過8000萬人口、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繁榮的經濟帶來生產要素流通的旺盛需求。日漸完善的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為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暢通了“大動脈”。
跨江跨海通道、高速公路、城際鐵路等項目不斷落地,讓大灣區城市間的“時間距離”顯著縮短。2023 年,“澳車北上”“港車北上”政策正式落地實施;202 4 年,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相繼建成通車,粵港澳兩地車牌車輛管理進一步優化。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王偉中表示,2025年年底,新皇崗口岸將全面建成,橫琴口岸也在推動實行“免刷證”無感快捷通關。這些措施將進一步提升跨境往來的便利度,助力灣區一體化發展。
“硬聯通”完善的同時,大灣區“軟聯通”也在不斷加速。從人才跨境往來、車輛跨境通行、數據跨境流通到政務服務跨境合作,從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到跨境金融、合作查驗等專業領域……粵港澳三地持續擴大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覆蓋面,推動資源要素更加便捷地流動。
“債券通”升級、“跨境理財通”優化,粵港澳金融市場加速互聯互通,市場雙向開放不斷提升;“灣區標準”累計覆蓋食品、交通、養老等32個領域183項,“一體化”進一步走進居民生活;“數字灣區”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108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粵港跨境通辦;大灣區“港澳藥械通”第三批指定醫療機構名單新增25家指定醫院,實現“港澳藥械通”大灣區內地9個地市全覆蓋……
“大灣區內不同城市的產業特色鮮明,如香港的金融、貿易、航運,澳門的旅游、會展,內地城市的先進制造業、數字經濟等。”佘德聰認為,隨著規則銜接加速、要素流通更暢通、產業協同機制更完善,大灣區逐漸將“制度之異”轉化為“制度之利”,整體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大灣區自建設以來,區域內各地優勢不斷融合,呈現‘車暢、人興、財旺’的景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表示,大灣區發展成果不斷涌現,正朝著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質量發展典范目標闊步邁進。
科技創新持續蓄能
科技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六年多來,大灣區不斷深化體制機制、要素資源、平臺項目等合作,全面推進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從生命健康到人工智能,從先進制造到區域協同,新賽道不斷涌現,新質生產力的“灣區動能”持續積蓄。
“世界上少有區域像大灣區這樣,擁有得天獨厚的創新優勢——豐富完善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數十萬家高科技企業、世界一流的教育和人才資源、全球金融和財富管理中心。”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說。
目前,大灣區研發投入強度超3.4%,研發經費投入、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
依托不斷提升的創新能力,大灣區產業競爭力也在不斷提升。
伶仃洋畔,緊鄰深中通道的港資企業鴻利達中山工廠內,作業機器的指示燈頻頻閃爍,幾輛機器車正在注塑設備之間穿梭。依靠數字化技術,自主移動機器人在廠區內沿著規劃路線有條不紊地運行,讓這座“熄燈工廠”實現從上料、零件加工到物流全流程無人化生產。
鴻利達在廣東已耕耘多年。隨著廣東制造業的崛起和大灣區的發展,鴻利達與合作伙伴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協同研發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了產品從研發到量產的全流程數字化。
目前,大灣區擁有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等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太陽能光伏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為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名。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施榮懷表示,創新已成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大灣區內部的產學研合作正加速推進。“香港高校資源豐富,深圳、廣州等地高新制造業發達,香港可與這些地區加強合作、強強聯手,將基礎研究高效轉化為創新成果。”施榮懷說。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工商聯會會長何敬麟認為,應推進完善跨境產學研合作機制,將澳門財政儲備轉化為“創新催化劑”,更大力度支持內地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大灣區需要在人才引進政策上作出更多創新,特別是科技領域高端人才和創新型團隊的引進和培育。”何敬麟說。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姚祖輝建議,加強港深合作,推動河套“一區兩園”協同發展。兩地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建共享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由政府主導,鼓勵和支持內地與香港創投資本共同設立創投基金,建設產業中試轉化基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王偉中表示,2025年將新建一批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繼續面向港澳開放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自動駕駛、量子科技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重大平臺加快推進
在距離前海石公園不遠處,緊挨著深圳地鐵9號線“夢海站”,有8棟造型獨特的建筑。從空中俯瞰,好似一個繁體的“夢”字,這就是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被許多深港青年稱為“夢想開始的地方”。截至2024年底,夢工場累計孵化創業團隊1374家,其中港澳地區及國際團隊955家。
如今,前海已成為深圳與香港關聯度最高、合作最為緊密的區域之一。在前海工作生活的港人超過1萬人,在前海注冊的港資企業超過9000家,全國首家港資控股的消費金融公司、公募基金公司、合資證券公司等均落戶前海。
六年多來,粵港澳攜手前行、探索新路,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呈現發展新氣象。
在大灣區西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現代化建筑林立。15年前“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橫琴,已成為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業沃土,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和現代金融產業等“四新產業”正在橫琴茁壯成長。
截至2024年10月底,已有6521家澳資企業落戶橫琴。橫琴上半年澳資企業增加值接近19億元人民幣,成為內地澳資企業最集中的區域。“總部遷到橫琴后,公司干事創業的效率提升很多。”納金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雷震說,利用澳門的科研資源、大灣區的制造能力和市場,公司業績明顯增長。
在南沙,開發建設全面展開。南沙條例和支持南沙若干措施出臺,3個先行啟動區加快建設,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建設成效顯現,南沙港集裝箱吞量突破2000萬標箱。
在河套,“一區兩園”規劃對接不斷強化,“科匯通”試點深入開展,建成科創中心、量子科學中心,吸引集聚超200個高端科研項目和1.5萬名科研人員。
促進香港“老字號”等商業機構集聚建設港式商業街區,與香港大學等機構探索共同打造全球首個開放式“AI+無人船”示范基地…… 2025年2月,《前海建設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2025年行動方案》發布,提出要加快推進與香港基礎設施一體化聯通、民生領域一體化融通、規則機制一體化銜接,加快建設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為加快推進前海發展建設提供了新機遇。
2024年的全國兩會上,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信德集團行政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何超瓊的一句“我是大灣區人”火爆出圈。2025年,何超瓊再次以“大灣區人”的身份,呼吁加速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她認為,要用好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平臺,集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動區域發展。“大灣區的發展不僅是區域內的協同,更是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她說。
汪靈犀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