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協同合作,積極探索破解傳統能源依賴、轉型新興能源的路徑,能源轉型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綠色已成為大灣區發展的鮮明底色。
優化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結構和布局,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給體系,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明確要求。多年來,大灣區新能源產業百花齊放,能源轉型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綠色已成為灣區發展的鮮明底色。
綠色動力正強勁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驕傲地宣布,2024年新能源產業已成為廣東第九個萬億級產業集地。新能源產業順利邁入“萬億級”行列,海上風電產業功不可沒。截至2024年底,廣東海上風電總裝機規模突破1200萬千瓦。
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廣闊的海天之間,一架架風機迎風而立。白色巨型扇葉劃破天際,蔚為壯觀,源源不斷的電力由此產生。
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城市群和海南自貿港三大國家戰略交匯中心位置,陽江的山、海、風、光等自然資源稟賦得天獨厚。匯集了國內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廣東近海深水區華電青洲三海上風電項目、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海上風電學院等等。在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綠能產業科技創新分論壇上,陽江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世界風電看中國,海上風電看陽江”正逐步成為業內共識。最新數據顯示,目前陽江已建成國內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之一,海上風電建成裝機容量居全國前列。
不僅海上風電產業如火如荼,早在1994年中國大陸第一臺大型商用核電機組大亞灣核電站正式投用,廣東核能產業便開始起步,成為中國最早建設發展核電的省份之一。目前,大亞灣基地3座核電站的6臺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超過612萬千瓦,是世界上最大的壓水堆核電基地之一。截至2024年12月31日,大亞灣核電基地累計上網電量9846.7億度,減排二氧化碳超8億噸,環保效益相當于植樹造林約221.6萬公頃,為大灣區電力供應和低碳能源轉型發揮了積極作用。
經過30多年的發展,當前,廣東已建成大亞灣、嶺澳、陽江等多個核電站,在運核電機組14臺,裝機容量達1614萬千瓦,位居全國首位。
2025年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東省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會議指出,近年來廣東大力推廣風電、太陽能、核能、氫能等綠色能源應用,著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新興儲能等產業。當前,廣東新能源產業提前達成預期規模,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均已實現規模化應用,核電裝機規模和天然氣儲備能力居于全國領先水平,海上風電也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通道。經濟大省的綠色動力越來越足,綠色底色越繪越濃。
藍綠交織 經濟生態雙豐收
大灣區向海而生。近年來,廣東綠色發展和海洋經濟交織,碰撞出經濟生態和合共生的奏鳴曲。
液化天然氣被公認是地球上最干凈的化石能源。
作為能源消費大省,促進天然氣利用,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是廣東優化能源結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舉措。
坐落在大鵬灣畔的中海油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以下簡稱“大鵬LNG接收站”)自2006年建成投產至今,創下許多行業之首—中國首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2023年創LNG接收站單位氣化能耗全球最低紀錄……“綠色”“創新”一直是大鵬LNG接收站的醒目標簽。
在大鵬LNG接收站一角,兩列淺藍色水箱整齊排列,龍蝦、鮑魚等水產長勢喜人。利用液化天然氣養海鮮—這看似天方夜譚的事在這里成為現實。
對于很多高經濟價值水產來說,南方海水溫度較高,不宜生存。與此同時,每年大鵬LNG接收站天然氣氣化過程中產生的幾百萬噸冷能,卻只能白白浪費。
大鵬LNG接收站創新性地成立全國首個液化天然氣冷能養殖示范項目,化廢為寶,利用冷能使海水降溫,建立了一套循環活水養殖系統。2025年1月18日,第一批正式出魚,預計年產量可達10萬斤。深圳市水產行業協會種業分會秘書長曹躍明表示,該項目產品市售每斤百元人民幣以上,綜合成本卻降低了30%,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風電產業同樣在探索融合的道路上大有作為。2024年9月,全球單體最大抗臺型風漁融合網箱平臺—中廣核“伏羲一號”在廣東汕尾陸豐建成投運,并完成首批養殖魚苗投放。負責人表示,該項目可正面抗擊17級超強臺風,預計年產海水魚類約900噸,年產值5400萬元。同時,該項目全部依靠綠色能源供能。海下養魚,海上則用來構建具備源、網、荷、儲各項要素的海上綜合能源島。該項目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充分利用,還為“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高質量融合發展提供了參考樣板。
汕尾坐擁2.39萬平方千米海域資源,漁業年產值穩居全省前列,是南海重要漁場之一,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基礎牢固。在《汕尾市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規劃(2024-2035年)》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憑借中廣核“伏羲一號”項目的示范效應,陸豐將啟動一項總投資達31億元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綜合示范區建設項目,預計年產值達13.6億元,并同步推進汕尾華電漁旅綜合平臺項目,打造“1+N”重力式網箱養殖模式,預計年產值將超過8000萬元。
三地聯通共攜手
粵港澳三地各有優勢,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協同合作,才能創造綠色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中,香港地區已然走在前列。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香港已經在2014年實現碳達峰,并在過去十年中保持下降趨勢。
發電是香港最大的碳排放源,約占總碳排的2/3。為確保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的目標,香港制定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計劃加強跨境電力傳輸基礎設施,提升零碳能源在發電中的使用比例,在2050年前實現“凈零發電”。
國家電投集團黨組宣傳部主任王捍忠日前發文表示,“十四五”期間,粵港兩地電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持續提升,對港最大送電能力從180萬千瓦提高到了270萬千瓦。
“凈零發電”其中一條重要措施,是用天然氣等低排放化石能源取代煤炭。中海油是大灣區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商。以20世紀90年代建設的崖港海底天然氣管線為主,中海油將天然氣源源不斷送向香港,占到香港天然氣市場份額的68%。2008年,“橫琴-澳門天然氣管線”終結了澳門重油發電的歷史,中海油成為澳門唯一供氣方,實現了清潔能源利用在大灣區的全覆蓋。2023年4月,供氣管線延伸至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再為美麗灣區建設增添助力。截至2023年4月底,中海油累計為港澳地區供應天然氣超700億立方米。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六年以來,“強化能源儲運體系,完善廣東對港澳輸電網絡、供氣管道,確保港澳能源供應安全和穩定”,從文件走到現實。
1984年,在澳門澳北變電站,粵澳聯網正式啟動。2022年,粵澳聯網220千伏第三通道的建成,讓澳門電力供應的穩定和綠色高效有了“三重保險”。2024年7月,內地向澳門供電負荷首次突破百萬千瓦,創歷史新高。
硬聯通保障有力,軟聯通迅速暢達。兩地電力企業還建立了一系列高效的溝通協調機制,以確保及時解決各類問題,保障對澳門供電安全穩定。
灣區城市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攜手前行,粵港澳三地間更為凝聚,一體化程度得到了很大體現。
2023年8月31日,廣東在澳門發行20億元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其中3年期專項債券為綠色債券,籌集資金將用于廣州污水防治項目;兩個月后,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與香港交易所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開展兩地碳市場聯通合作,探索氣候投融資發展新模式。
港澳地區能源高度依賴進口,要在維持供應穩定、控制價格與綠色發展之間尋求平衡,深化與內地的能源合作十分關鍵。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光伏產業協會會長何敬麟提交了《關于粵澳共建“離岸綠電直供基地”推動澳門綠色經濟發展的建議》。他建議粵澳攜手構建能源協同供給新體系;探索“海洋經濟+綠色能源”融合創新模式;打造綠色金融和國際交流平臺,增強澳門全球綠色經濟影響力;吸引國際資本與技術,助力澳門建設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創新政策協同機制,完善跨境綠電發展支撐體系。2024年,香港發布《香港氫能發展策略》,宣布將香港打造成為國家發展氫能源的示范基地。“中國氫能產業之都”佛山南海區是香港的優選合作伙伴。目前,廣東省大灣區辦正緊鑼密鼓籌備氫能發展合作備忘錄,搭建合作機制,從9大方面探索合作。2025年3月12日,南海氫能產業招商推介會在香港旅港南海商會舉行,開啟了南海區與香港氫能合作的新篇章。會上多個項目成功簽約,還有粵港灣區氫能汽車推廣項目框架協議、粵港灣區氫能物流車跨境運輸示范項目等協議順利簽署,南海與香港在氫能領域的合作邁出堅實步伐。
可以預見,在大灣區,粵港澳三地攜手繪就的美麗圖景將更加亮眼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