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崔巖非常看好人工智能產業未來在中國的發展,認為在算法研發等方面,全球應當互學互鑒。中國科技公司做到了真正的“開源”,這引領了一種全新的開放包容的科研模式。
DeepSeek方興未艾,一款名為Manus的中國AI產品在科技圈又一夜爆火。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工智能+”成為當之無愧的爆款話題,眾多代表委員對此建言獻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首次以獨立章節形式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強調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緊密結合,支持大模型的廣泛應用。
2025年3月6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清指出,DeepSeek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脫穎而出,不僅使AI行業深受震撼,也讓世界對中國科技創新能力有了新的認識,進而帶動了中國資產價值重估。
人工智能對經濟的提振作用究竟有多大?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在全球處于一個什么位置,與其他國家發展模式和理念有何不同?中外之間在此領域應當從哪些方面加強合作?全國人大代表、五邑大學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四維時代科技創始人崔巖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他非常看好人工智能產業未來在中國的發展,認為在算法研發等方面,全球應當互學互鑒。中國科技公司做到了真正的“開源”,這引領了一種全新的開放包容的科研模式。
中國深耕市場需求
從國內來看,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比國外更加多元且活躍。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首次提出了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其列為2025年九大重點任務之一。據《2024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報告》,2024年中國AI市場規模已突破40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預計2025年將逼近5000億元。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規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紛紛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加速形成,將在培育新質生產力、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區域協同與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賽迪顧問最新發布的報告認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路徑分化,美國聚焦技術創新,歐洲強調規范制定,中國深耕市場需求。“中國的人工智能不能說是遙遙領先,但的確在國內的應用要比國外更加活躍,不光在產業領域,還有文化領域,包括在政府側,它的應用場景是特別多的。”崔巖表示,“不論是科學研究還是企業創新,一定要與實際應用和產業發展深入結合。”
“當前,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成功案例層出不窮,傳統產業升級改造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崔巖深有感觸地說,以DeepSeek為主的低成本部署大模型技術快速發展,對產業創新來說,尤其是對中小企業而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崔巖的團隊近幾年一直致力于人工智能三維數字化建設。2024年,他們運用數字孿生技術,累計為16個省市的將近1萬多個地上文物進行了數字采集和還原,為文物保護提供了堅實技術支撐。他們還將人工智能技術拓展到數字化展示、公共安全維護等多個領域。“AI就像翅膀,各行各業與AI結合都可以得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開源”還是“閉源”
在全球舞臺上,“開源”還是“閉源”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議題。在不久前法國巴黎舉行的人工智能行動峰會上,國際專家對DeepSeek的開源策略給予積極評價。他們認為,開放模式真正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普惠發展,DeepSeek的開源策略更具道義優勢。“這些觀點表明,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正在提升,其發展模式也越來越獲得國際業界的認可。”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聯合國人工智能高級別咨詢機構專家張凌寒說。
“中國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旨在‘彌合科技鴻溝,避免科技創新成為富國和富人的游戲’。”3月4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發言人婁勤儉指出,DeepSeek的崛起不僅代表中國在AI領域的突破,更折射出中國科技發展的創新包容性:通過開源共享降低技術門檻,吸引全球開發者參與生態建設。
在崔巖看來,DeepSeek真正做到了“開源”,引領了一種全新的科研方式和生態。“算法方面一定要兼容并包,做到開源。OpenAI,顧名思義,強調‘open’,但是其實他們在兩年前就閉源了,而埃隆·馬斯克也曾表示,OpenAI的閉源行為并不可取。”崔巖強調一定要加強國際合作,他的團隊跟歐美一些高校之間的交流非常密切,“應該加強各國學術界合作,聚焦科研,而非被政治干預。”但同時,他也指出應做好開源和閉源兩方面工作,一方面在算法和研發層面兼容并包,多與國際接軌、交流和互動;另一方面對GIS等國家安全數據、人臉識別等個人隱私數據等信息則應加強保護,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全球技術協作。
在Manus刷屏后, 許多人賦予它成為“第二個DeepSeek”的期待,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還需進一步觀察其發展態勢。”但是大家一致認為,作為“中國智造”,Manus未來的發展也應該是“普惠的”“開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