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袋鼓、看病易、旅游興,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美如畫。
春日的天山南北生機盎然,杏花燦爛的果林里,“網紅書記”艾克熱木·買買提明和村民們正忙著為小白杏樹授粉,期盼著這些“金疙瘩”豐收;偏遠牧區的氈房里,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地力木拉提·艾斯木吐拉建議的“互聯網+醫療”模式,將構建成牧民們腫瘤診療的綠色通道;美麗的伊犁河谷花海中,新疆伊犁文化旅游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總支宣傳委員、副總經理孔菲菲帶領著當地居民開展特色文旅,增收致富……口袋鼓、看病易、旅游興,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美如畫。
扎根新疆的“人民網紅”
3月,有著“中國白杏之鄉”美譽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縣春意襲來,粉白的杏花開滿枝頭令全國人大代表、輪臺縣鐵熱克巴扎鄉薩依買里村黨支部書記艾克熱木·買買提明喜上眉梢。
“今年我們的杏子肯定能豐收。”這位90后的返鄉大學生村支書參加完全國兩會,便馬不停蹄地趕回村里。在他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記滿了“3月杏樹開花授粉”“4月棉花播種”等提示,這些能讓村民致富的“金疙瘩”,是艾克熱木·買買提明最牽掛的事。
新疆輪臺縣鐵熱克巴扎鄉薩依買里村居住著620戶1800余村民。“怎樣才能讓大家的錢袋子更鼓、干勁更足?”自從當上了薩依買里村的黨支部書記,艾克熱木·買買提明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艾克熱木·買買提明通過不斷地調研走訪,發現薩依買里村的小白杏與香梨品質上乘。然而,以往村民們過于專注于種植本身,卻忽視了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導致這些優質農產品一直未能獲得應有的市場價值。
于是,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的烈日下,艾克熱木·買買提明帶著鄉親們在杏林里架起了三腳架,化身“網紅書記”直播帶貨,掛滿金黃果實的杏林和“現摘現發”的吆喝聲構筑起鄉村振興的和諧畫面。庫爾勒梨城機場的貨運記錄見證了這場變革:高峰期每天50噸白杏飛向全國,戶均增收近2000元人民幣,昔日的戈壁“土疙瘩”真正變成了“金疙瘩”。
“雪白的棉花是‘金疙瘩’,我們種棉花過上了好日子。請問,種自己的地、摘自己的棉花、賺自己的錢,這還需要強迫嗎?”2024年,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疆代表團開放團組活動現場,艾克熱木·買買提明一段有關新疆“強迫勞動”的回答火遍全網。一年后,在薩依買里村,蔬菜大棚里的嫩苗與白杏樹上的新芽競相生長,直播間里的“農民主播”自信地推介家鄉,村集體收入突破170萬元……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讓艾克熱木·買買提明的回答更加落地有聲。
從守護棉田尊嚴到打造“金果”傳奇,從盤活寸土到培育新人,艾克熱木·買買提明用實干書寫著新時代人大代表的答卷:鄉村振興,終究是要讓土地更有價值,讓農民更有尊嚴,讓故鄉成為心之所向的熱土。
履職答卷寫滿為民藥方
清晨,全國人大代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血管外科中心乳腺外科主任醫師地力木拉提·艾斯木吐拉已經開始忙碌。
作為醫生,白天問診、動手術;作為人大代表,他不斷完善自己的意見建議,回應群眾訴求,暢通民意表達,以扎實的履職成效化解群眾急難愁盼。從手術室到基層門診,這位扎根邊疆30年的醫者,正以雙重身份破解著“看病難”的民生難題。
在2023年首次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參加全國兩會時,地力木拉提·艾斯木吐拉就帶著“到2030年如何使腫瘤患者生存率提高5%”的建議來到了北京。
“怎么提高?一定是在早期篩查上下大力氣。一個是健康體檢、一個是健康科普。”地力木拉提說,特別是在健康科普方面,一定要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去宣傳。在前期調研中,地力木拉提對于采用互聯網大數據平臺進行患者后續診療服務進行了全面了解。他認為,在后疫情時代,整合現有醫療資源,建設醫療資源共享線上平臺非常重要。基層醫療單元作為服務終端,通過開展線上醫療服務和遠程就診,可以有效提高醫療效率能力,健全基層醫療服務保障體系。
“我和病患打交道多,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我要把他們的聲音帶到全國兩會上去。”地力木拉提說。履職三年來,病人的訴求是什么?群眾就醫的難點在哪里?醫保系統還有哪些需要改進?在一次次問診和與病人的交談中,地力木拉提都將問題記在心頭、形成建議。
例如在南北疆基層調研期間,地力木拉提發現群眾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體檢、就醫意識差以及基層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相對匱乏等原因,造成了許多腫瘤患者未能及時就醫診療,失去最佳治療時機。今年全國兩會,地力木拉提建議,積極利用“互聯網+醫療”的優勢,推動遠程醫療,在技術下鄉、培訓人才的同時,通過遠程會診等模式為腫瘤患者開辟綠色通道,讓老百姓及時得到治療。
“新疆醫療事業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著國家對邊疆人民的深情厚誼。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將始終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推動政策落實、傾聽基層聲音,讓每一位醫護人員感受到職業榮光,讓每一位患者體會到健康尊嚴。”地力木拉提表示。
讓伊犁文旅“流量”變“留量”
在新疆伊犁的雪山草原間,全國人大代表、新疆伊犁文化旅游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總支宣傳委員、副總經理孔菲菲的履職故事,要從一首歌說起。
2024年,一曲《蘋果香》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火爆出圈,面對六星街和其他景區蜂擁而至的游客,如何把這波文旅流量變成真正惠及百姓的“留量”,成了剛剛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察布查爾鎮鎮長的崗位上,轉型成為一名文旅“新兵”的孔菲菲日思夜想的課題。
其實在擔任布查爾鎮鎮長時,孔菲菲便將目光投入到了發展文旅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在烏宗布拉克村—這個名為“長長的泉水”的易地搬遷新村,她推動“百家飯莊”落地,31戶農牧民端出錫伯大餅、哈薩克包爾薩克等非遺美食,5戶家庭與飯莊深度合作,把游客的味蕾化作村民的錢袋。2024年,這里的人均收入突破2.2萬元人民幣,村集體收入增長近百萬。
烏宗布拉克村的成功,也為她在探索伊犁文旅發展時提供了更多經驗。“不能只讓鏡頭記住風景,更要讓游客記住這里的人和生活。”在喀拉峻等景區廣闊的草原上,孔菲菲帶領團隊開發草原騎馬、射箭和滑草等體驗產品,讓游客仿佛成為草原上的兒女,享受載歌載舞的樂趣,開展哈薩克族冬不拉、民族刺繡、地方美食“奶疙瘩”等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體驗活動,通過游客的親身體驗來推廣特色民俗文化,從而增加旅游的趣味性。
與此同時,孔菲菲也十分注重游客的滿意度。“我們還通過增加游覽服務設施、豐富節點旅游業態、帶動周邊其他業態整體發展等措施,用心用情解決好服務游客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挑戰。”正如孔菲菲所言,游客們在景區感受到的薰衣草味洗手液、偏遠衛生間有熱水等“小確幸”就是孔菲菲眼中的“大民生”:“游客的認可,促使我們更有動力和信心做好每一項工作。未來,我們要不斷使用新技術賦能,推出更多適應文旅市場需求變化的新服務新產品。”
另外,孔菲菲也觀察到,隨著跨境游的興起,前來新疆觀光的外國游客逐漸增多,如何做好服務也是伊犁旅游工作者現在遇到的課題之一。“針對國外游客,我們計劃逐漸加強多語言服務。”孔菲菲說,“此外,還計劃加大國際宣傳力度,通過參加國際旅游交易會等方式,提升新疆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通過這些努力,我們相信新疆將成為越來越多外國游客心中的旅游勝地。”
在2025年全國兩會上,孔菲菲的每條建議都滿含著她推動伊犁文旅產業的發展,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旅游觀光,同時也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的心愿。“村民多賺100塊,比我受表彰100次更有意義。”這位錫伯族的女兒笑靨如花:“我們要讓‘流量’永遠扎根在這片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