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五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如何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2025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高度聚焦的議題。
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政府強調了“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報告以“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主線,系統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三維密碼”,通過政策創新、產業升級與制度變革的協同發力,為新時代中國“三農”工作注入強勁動力。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五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如何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2025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高度聚焦的議題。
糧食安全:筑牢鄉村振興的根基
在介紹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時,報告提出“啟動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補償機制”,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保護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積極性。各地區都要扛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共同把飯碗端得更牢。
“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就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平衡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的利益關系,讓種糧農民和主產區‘種糧不吃虧、地方抓糧有動力’。”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張連起表示,主產區雖然貢獻大,但經濟上卻吃虧了,導致種糧積極性不高;主銷區糧食缺口大,但在經濟上較為發達,通過橫向補償機制來分擔糧食安全的責任,可以實現“飯碗一起端”,這有助于構建全國一盤棋的糧食安全體系。張連起還表示,2024年中國糧食產量歷史性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守牢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而補償機制將進一步實現糧食生產“步步為贏”,為“三農”發展持續向好提供強有力支撐。
2024年,中國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超過8000萬畝、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超過1000萬畝,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日益夯實。
產業升級:激活鄉村經濟新引擎
報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并強調發展“土特產”經濟、林下經濟,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阿布洛哈村黨支部書記吉列子日認為,這一理念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我們現在有了更強的抓手,目標和方向更加明確。”
吉列子日所在的阿布洛哈村坐落在金沙江大峽谷深處,三面環山,地勢險峻,是“中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行政村”。2020年整村脫貧前,村民僅靠種植玉米、土豆果腹,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人民幣;2020年村路修通后,當年實現人均收入9000元,2024年更是超過了15000元。吉列子日告訴記者,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林下經濟正是當前他們在做的事情。“臍橙、土蜂蜜、跑地雞是我們因地制宜的特色產業,較之前的傳統種植,效益翻了幾十倍,我們要為城市居民提供‘離城市最遠,離天然最近’的原生態健康農產品。”
同樣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古路村黨支部書記鄭望春則表示,“古路村這兩年的鄉村旅游爆火,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正是古路村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我們將引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戶等緊密聯合與合作,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服務帶動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過去古路村交通不便,村民出行靠藤條編成的“天梯”。得益于政府的脫貧攻堅政策,古路村有了騾馬道和通村公路,后來還有了更為便捷的“古路索道”。2024年3月,古路村在網絡“火爆出圈”,能到古路村“mountain walk”一把,成為各地游客內心的向往。為了讓游客留下來,他們把村子里現有的21家民宿都進行了提檔升級,還推出了到古路走騾馬道、品彝家特色食品、看彝族風情篝火晚會等深度體驗項目。旅游業態的不斷豐富,換來的 是村民的持續增收,2024年村人均收入達到18000元。
制度創新:釋放農村改革紅利
報告提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政府下決心要通過改革創新,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民持續增收,讓更多的改革紅利惠及農民。”張連起表示,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就已經吹響了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號角,2024年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之時,習近平總書記也對做好“三農”工作提出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與中央一號文件都在穩定‘三農’工作部署總體格局基礎上,將深化農村改革貫穿全篇。”
報告還提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這一舉措為農民提供了長期穩定的經營預期,有助于推動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鄭望春認為“這給我們廣大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脫貧攻堅以來,他們帶領群眾大力發展特色富民產業,種植核桃2000畝、脆紅李500畝、花椒500畝,“如果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特色種植對大家就是一勞永逸的好事。”
宜居宜業:塑造鄉村文明新形態
報告強調要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發展鄉村旅游,這些年古路村修建了步行廊道、火把廣場、游客中心等基礎的公共設施,動身來北京前,我們村正在鋪設飲水工程管道。”鄭望春介紹,以前因為網絡覆蓋率低,很多游客進入村子買農產品用手機掃碼支付時經常被卡頓,2024年來北京參加全國兩會時,他就帶來了一條提升農村網絡覆蓋率的建議,“沒想到建議迅速得到了采納,當年我們村就實現了戶戶通有線網絡”。目前,村子里還建起了5G基站,每家每戶大門前都有路燈,村集體的民宿五一期間就要投入運營。“現在游客能很順暢地將古路村的美景美食直播出去,還能提前在手機端預定我們村的民宿,在城里通過手機視頻聊天與村民面對面地洽談農產品價格。”
吉列子日告訴記者,今年在持續推進富民產業發展的同時,阿布洛哈村還要加大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他打算在村里建一個快遞站,“這樣,村民就不用再出村寄取快遞了,能很方便地把農特產品寄到山外”。為了實現阿布洛哈村帶動周邊村子共同發展,他今年提交的上會建議是,從正在修建的宜攀高速邊上修一座橋與村子相連,這樣游客和村民就可以通過國道353上高速,讓鄉村發展步入“快車道”。
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
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是促進農民和農村的共同富裕。這不僅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追求,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楊昌芹是來自貴州赤水的一位基層人大代表,她憑借對竹編的熱愛與創新精神,設計出一系列深受國內國際市場歡迎的產品,讓古老的赤水竹編制品成功轉型升級為高端旅游工藝品,直接或間接帶動3000余人就業,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小竹編”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中發揮了“大作用”。
來自云南怒江的基層人大代表郁伍林,通過挖掘傳承地方非遺文化和發展鄉村旅游,帶領當地群眾走上了“非遺+旅游”的鄉村振興之路。目前他所在的老姆登村有50家農家樂和民宿,一半以上的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我們的民族文化與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道路會越走越好。”他說,得益于國家幫農助農的好政策,老姆登村已經實現了宜居宜業的目標,下一步要在塑造鄉村文明新形態上下功夫,群眾不僅要物質富足,精神更要富足。
“我們不僅要打造宜居宜業的鄉村環境,還要提升文化振興的速度,通過數字賦能,推廣‘智慧農業大腦’平臺,讓農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張連起表示,鄉村振興不僅關乎糧食安全與民生福祉,更關乎重塑城鄉關系、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