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大爆炸時代,說明文閱讀必不可少。說明文是初中英語教材中常見的語篇類型之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在三級語篇類型內容要求中,明確了初中階段(7—9年級)的說明文類型包括介紹類短文、程序或現象說明、事理闡釋、書面指令、操作程序、使用手冊等。筆者認為,掌握語篇知識對于提升學生說明文閱讀素養具有重要意義。語篇知識是有關語篇如何構成、如何表達意義,以及人們如何使用語篇達到交際目的的知識,在語言理解與表達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課標》在三級語篇知識內容要求中,針對說明文學習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包括:理解說明文語篇的主要寫作目的、結構特征、基本語言特點和信息組織方式,并用以說明事物和闡釋事理。這為初中英語說明文語篇知識教學指明了方向。
然而,在一線說明文語篇知識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首先,不少教師往往更關注表層知識信息,忽視語篇知識,導致學生因為缺少必要的語篇知識,難以實現對文本的深層理解和高質量輸出。再者,由于缺乏相關量表的支撐,教師難以評價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運用語篇知識的實際情況,學生也無法有效開展自我評價,最終導致教、學、評分離。筆者認為,運用《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以下簡稱《量表》)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從而幫助一線教師和學生實現說明文語篇知識“教—學—評”一體化,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將評價貫穿說明文教與學的全過程。
《量表》是針對英語學習者的英語能力等級評估標準,也是面向我國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的首個英語能力測評標準,為我國英語教學、學習和測評提供了統一標準,為我國語言測評發展奠定了基礎(劉建達,2018)。自2018年發布以來,《量表》在各級各類的英語教學、學習、測試中逐步得到應用。2019年啟動增補工作,修訂版于2024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以語言文字規范發布。 《量表》是一個多層次的指標體系,將學習者的英語能力從低到高劃分為基礎、提高和熟練三個階段,共設九個等級,對每個級別的能力進行了全面、清晰和詳細的描述。其中三級對應的描述指向初中階段。
《量表》對于語篇知識(即篇章知識)高度重視。“篇章知識包含將口頭或書面話語連接在一起形成語篇的方式和手段,是關于篇章連貫性和連貫篇章中各部分之間語義關系的知識。篇章知識運用能力主要包含修辭或會話知識運用能力、銜接知識運用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18:21)。掌握篇章知識能夠幫助學習者準確理解篇章意義;恰當運用篇章知識能夠使語言表達連貫,具有邏輯性。筆者參考《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組構能力量表研究》(武尊民等,2020)的研究思路,從《量表》所包含的組構能力總表、篇章運用知識分量表、修辭或會話知識運用能力量表、銜接知識運用能力量表等表中,有針對性地收集了與“篇章知識運用”三級能力描述的相關內容,如下文所示:
組構能力總表(《量表》表6)中對篇章知識運用的三級能力描述為“能識別常見語篇的結構和語言特征,深入理解語篇的意義”。這條內容與《課標》相呼應。篇章知識運用能力(《量表》表14)中的三級能力描述為“能理解上下文的邏輯關系,并能使用簡單的銜接手段表達承接、因果等關系”。修辭或會話知識運用能力(《量表》表15)的三級能力描述為“能使用基本的連接詞,進行意義連貫的表達;能將邏輯關系清晰的若干段落組織成連貫的語篇”。這是對《課標》的補充,它明確了學生在進行口筆頭表達時需要在連貫方面達到的要求。銜接知識運用能力(《量表》表16)的三級能力描述比較詳細,包括“能根據文中的連接詞理解上下文的邏輯關系,如 however、in addition to;能使用不同的連接詞連接信息,如 when、if、because、although;能靈活使用代詞有效地銜接上下文,如 it、this、those;能使用連接詞和短語表達附加、對比和先后順序,如 for example、then、first、second”。此部分內容對《課標》進行了詳細的補充,涵蓋了如何借助語篇知識來進行閱讀和寫作的細節,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組構知識運用能力自我評價量表(《量表》表79)中關于篇章知識三級能力的描述語為“我能理解語篇上下文的邏輯關系,并能使用簡單的銜接手段表達轉折、因果等關系”。筆者認為,此條內容為學生進行語篇知識運用能力的自評和他評提供了依據。
由此可見,《量表》詳細地列出了語篇知識教學的具體評價維度,細化了篇章知識運用能力的具體目標,是《課標》的有益補充,為一線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可參考的評價依據,使語篇知識的教與學有了抓手。基于此,筆者結合說明文的語篇特點,制定了基于語篇知識的說明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評價表,指導學生開展同伴互評、師評、自評等評價活動。學生在閱讀中借助量表自評閱讀效果,基于語篇把握說明文宏觀結構,深入語篇挖掘說明文主題意義和微觀結構;在寫作中能借助量表,運用語篇知識進行有意義的輸出。由此實現了說明文語篇知識“教—學—評”一體化,優化了教與學的效果。
根據Hattie(2009)的研究,明確的反饋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此外,Wiggins和McTighe(2005)強調了評價標準與學習目標一致性的重要性,指出評價標準應當與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標相匹配。教師在制定說明文閱讀與寫作評價量表時,應確保其內容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相契合,評價表述應明確、易懂,以便學生理解與實踐。同時,教師應結合說明文文本特性,凸顯語篇特征,制定與說明文語篇知識相關的評價量表。
教師在執行評價的過程中,需要靈活運用評價維度。這要求教師首先要依據《課標》中對說明文語篇知識的三級要求以及《量表》中關于篇章知識運用的三級能力描述,結合學生的具體特點,靈活地設定評價維度。其次,教學活動與評價方式也應當追求多樣化。教學活動應從多個角度展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掌握語篇知識;評價方式應靈活多變,可以結合學生自評、同伴互評以及師評等,從而全面、客觀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
《量表》不僅是英語能力水平的評估基準,而且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提供了參考,搭建了各階段英語學習、教學和評估之間的橋梁,促進英語教學和評估的標準化和一致性。在此框架下,學生作為評價的主體,教學活動應始終以學生自主性為核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說明文語篇的獨特魅力和寫作特征,并能夠將語篇知識應用于真實語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體驗閱讀與表達的樂趣,從而發展核心素養。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首先,教師依據《課標》及《量表》,結合學生的學情,系統建構說明文語篇知識運用能力評價量表。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評價活動促教促學。評價維度應緊密圍繞語篇知識的建構與運用,并應體現學生自評、生生互評以及教師補充評價的多元化評價機制。在說明文閱讀和寫作教學中,深入開展此類評價活動,并依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控教與學的過程,能有效促進教與學的持續優化。以下是具體的操作流程(見圖1和圖2),它們是循環往復、不斷完善和進階的過程。
由于語篇知識對學生來說是難點,教師要把說明文語篇知識教學與評價的指標納入教學目標,設計與之匹配的教學活動。首先,教師要在引導學生明晰評價指標的基礎上開展說明文閱讀和寫作教學。在閱讀或寫作結束后,學生對照評價指標,開展自評、互評和師評。通過評價結果反饋,學生可以在學習和反饋中及時查找不足,教師也可以明確學生在語篇知識的哪些方面有欠缺,從而反思自己的教學,并在今后的說明文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和完善。
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的說明文讀寫教學案例,探討如何依據《課標》和《量表》,增強學生語篇知識,并有效遷移,自主評價,促進其說明文閱讀素養和表達能力的提升。
《課標》強調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將評價貫穿英語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在常態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評價表幫助學生自評學習效果,從而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說明文閱讀和寫作教學中,筆者在課前設計并向學生下發基于語篇知識的說明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評價表。表中的評價維度既與教師的教學目標相匹配,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目標,同時可作為學生自我調控和反思的依據,幫助他們及時改進學習效果。評價表的使用有助于教師準確把握學情,及時調控教學進程,提升教學效果。
以譯林版《英語》(2024年版)七年級上冊Unit 8 Let’s celebrate!為例,本單元的主題為“慶祝節日”,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下的“歷史、社會與文化”主題群,涉及子主題“節假日與慶祝活動”。本單元語篇類型包含圖片、對話、音頻腳本、視頻腳本、記敘文、表格、說明文等。其中,Reading板塊的語篇是一個視頻腳本,介紹了世界不同國家的新年慶祝方式,旨在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Integration板塊以不同節日的文化內涵為切入點,通過讀、看、聽、說等活動的鋪墊,指導學生完成本單元的寫作任務——介紹自己最喜愛的節日,旨在引導學生理解許多節日都蘊含著“家庭團圓、關愛和尊重家人”的情感及文化內涵(王守仁、何鋒,2024)。本單元的語篇知識主要包括:(1)識別本單元圍繞節日主題出現的不同語篇類型,獲取和歸納語篇大意;(2)理解節日介紹類說明文語篇的主要寫作目的、結構特征、基本語言特點和信息組織方式,并運用相關語篇知識介紹重要節日及其慶祝習俗。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參考《量表》和《課標》,設計了基于語篇知識的說明文閱讀和寫作評價表(見表1和表2)。
評價指標的條目采用中文,便于學生理解和使用,學生以此為參考,進一步增強語篇意識,反思語篇知識運用情況,并不斷改進,提高說明文閱讀和寫作能力。評價表中的條目內容和數量要依據文本的難度和學情的具體情況而定。不同的單元中說明文語篇知識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因此評價指標的制定要靈活而適切。
英語教學要結合語篇的類型、結構、內容以及語言特征等方面設計教與學的活動(程曉堂,2020)。為了避免語篇知識教學的孤立化和碎片化,教師要基于文本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滲透語篇知識的培養。不同的說明文語篇有不一樣的側重點,教師要依據文本的特點,制定適切的說明文閱讀和寫作評價指標。依據評價指標,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閱讀和寫作活動,并引導學生開展評價。下面,筆者將結合譯林版《英語》教材中的部分說明文語篇教學案例,探討如何開展圍繞評價指標的說明文教學。
(1)說明文閱讀教學
① 依據評價指標,設計閱讀活動
首先,教師參照《課標》和《量表》,制定基于語篇知識的說明文閱讀能力評價量表,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幫助學生識別說明文語篇的結構和語言特征。依據評價指標,教師設計合理的閱讀活動。例如,譯林版《英語》(2013年版)八年級上冊Unit 5 Wild animals屬于“人與自然”主題范疇中“自然生態”主題群,涉及子主題“熱愛與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該單元的閱讀語篇為 “The story of Xi Wang”,介紹了Xi Wang的生長過程、野生熊貓面臨的困境及我們應采取的保護措施。語篇邏輯結構嚴密,描寫生動,可讀性強。教師在授課前制定基于語篇知識的說明文閱讀評價表(見表3),并在課上發給學生,讓學生明確評價指標,做到心中有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活動設計,幫助學生關注并掌握語篇知識。例如,要求學生通過識別銜接詞,理解上下文的邏輯關系;通過提問“What does … refer to?”的方式等,判斷學生能否正確理解代詞在文中的指代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賞析作者的寫作手法,如使用打比方、舉例和列數字等,并舉例說明,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說明文的表達特點和寫作技巧。下面是具體的操作步驟。
第一步:把握宏觀組織結構。
語篇中段與段的關系、語篇各部分與語篇主題之間的關系,以及語篇類型和語篇格式等,屬于語篇的宏觀組織結構。在讀前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導語等,推測文本的體裁,通過關注標題、圖片等,積極預測文本內容。在讀中活動中,應引導學生提煉段落大意,梳理文本的宏觀組織結構。教師還可通過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建構結構化的語篇知識。基于對閱讀文本“The story of Xi Wang”和單元內其他語篇的宏觀組織結構分析,學生歸納出野生動物介紹類說明文的共性寫作順序,即“特征—瀕危程度—對策”,從而為完成寫作任務“A report on an animal in danger”提供語篇宏觀組織結構框架。
第二步:剖析微觀組織結構。
說明文微觀層面的語篇分析需要關注銜接與連貫。此外,微觀組織結構特征也是探究作者寫作情感和寫作意圖的重要依據和切入點(周偉,2020)。因此,教師也要關注作者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以閱讀評價表中的相關指標作為依據,細致剖析語篇微觀組織結構,從而使語篇知識教學扎實有效。
仍以此單元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搭建微觀結構支架。本單元的核心語言圍繞動物生存和保護野生動物的措施展開,涉及對野生動物習性特征和生存困境的描述,以及應對動物生存危機所采取的措施或建議。在寫作手法上,作者通過列數字和舉例等方式,使表達具體、有說服力;通過比喻和擬人等方式,增強說明文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學生需要梳理并掌握說明文的銜接和連貫手段,如運用for example、 such as等進行舉例說明;運用and、but、or、so、because、however、also、moreover等銜接詞來表達并列、轉折、因果、增補、遞進等邏輯關系。
② 依據評價指標,開展基于語篇知識的說明文閱讀能力評價
在閱讀教學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對照閱讀評價表的評價指標進行自評和互評。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進行評價,并通過填寫需要改進之處,思考如何優化自己的學習,從而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語篇知識,樹立學習信心。課后,教師收集學生填寫的評價表,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化評價,全面了解所有學生在語篇知識學習中的進步與不足。這樣,教師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指導有方。
(2)說明文寫作教學
① 超越語篇,設計仿寫任務
在說明文讀寫教學的寫作環節,教師應基于真實情境,關聯學生生活,激發學生情感,精心設計仿寫任務。在學習說明文時,學生往往停留在信息獲取階段,缺少對知識的內化與運用,思維活動常停留在低階層次(王愛平,2023)。為改變這種現狀,教師需高度重視讀后活動的設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通過遷移情境完成仿寫任務。讀寫結合既可鞏固語篇分析視角下的閱讀效果,也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手段(周偉,2020)。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基于寫作主題,從說明文的宏觀和微觀組織結構入手,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所學語篇知識進行寫作,實現有意義的輸出。
例如,在譯林版《英語》(2024年版)七年級上冊Unit 8 Let’s celebrate!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介紹自己最喜歡的節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用所學語言介紹最喜愛節日的慶祝方式和文化內涵。通過這一寫作任務,學生的遷移創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也得到了充分發揮。
② 基于評價指標,開展評價
說明文寫作教學評價指標與閱讀教學評價指標是匹配的,兩者均包含說明文的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特征,關注語篇的銜接與連貫,重視寫作手法的運用以及主題意義的表達。寫作評價指標更加突出了說明文的語篇特點和表達功能,強調了表達的邏輯性。當然,這些指標難免會存在掛一漏萬的情況。筆者選擇的是與說明文語篇知識關聯度較高的內容,并結合了現階段學生的學情特點(見表2)。在教學實踐中,表2里的評價指標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學生學情及文本內容的特點動態調整,以更好地服務教學目標和學生發展需求。
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參照寫作評價表,對產出的語篇進行自評、互評和師評,充分發揮評價的主體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學生的基礎存在差異,課堂達成度也有所不同,教師需從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角度出發,制定符合學生學情且體現分層要求的評價指標。此外,說明文語篇寫作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常見的結構、內容、語言、書寫等指標,還需特別突出對語篇知識運用情況的評價。
以筆者班級的小張同學為例,她成績中等,性格內向,但善于思考和總結。在譯林版《英語》(2024年版)七年級上冊Unit 8的學習中,她結合本單元寫作評價表(即表2)的五項評價指標,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評價。組內同學和教師也對她的習作進行了評價。小張同學在自評中準確地定位了自己在運用語篇知識進行書面表達時的不足之處,這對于其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也為其后續學習帶來了積極影響,值得肯定。例如,在自評中,小張對第一條和第四條指標自評5分,認為自己在這些方面表現較好;對第二條指標自評3分,指出自己“在連接詞使用有些機械,有時為了使用而使用”;對第三條指標自評4分,認為自己“能嘗試使用已學的詞匯和句型來介紹最喜愛的節日和慶祝習俗,但還不夠豐富,需要積累詞匯量”;對第五條指標自評4分,認為自己“對文化內涵的揭示還不夠深刻”,并表示需要進一步查找資料以完善表達”。這種深入的自我反思和評價不僅幫助她明確改進方向,也為她的學習進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由此可見,評價的運用提高了學生在語篇知識學習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語篇的宏觀和微觀組織結構,從而能夠更深入地探究主題意義。在寫作中,學生也能夠基于評價指標,有效遷移運用所學語篇知識,從而使所寫說明文更具邏輯性和可讀性。
基于《課標》和《量表》的說明文語篇知識教學和評價可以促進學生對此類語篇的寫作目的、篇章結構和語言特征的感悟和理解,進而能夠在自主創作語篇的寫作過程中進行遷移運用,并能對照評價標準進行自評和互評,實現“教—學—評”一體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同類語篇雖有共性結構和特征,但也可能存在差異,因此教師需靈活把握,仔細研讀,結合語篇特點和學生的學情,設計合理的讀寫活動,提高說明文語篇知識教學和評價的實效性。
* 本文系2023年度江蘇省教師發展重點研究課題“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jsfz-c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Hattie, J. 2009. Visible learning: A synthesis of over 800 meta-analyses relating to achievement [M]. New York, NY: Routledge.
Wiggins, G. amp; McTighe, J. 2005.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lliday, M. A. K. amp;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程曉堂. 2020. 基于語篇分析的英語教學設計[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10): 1—8.
劉建達. 2018.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與英語測評[J]. 中國考試, (11): 1—6.
王愛平. 2023. 高階思維視域下初中英語說明文讀后活動設計[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10): 50—54.
王守仁, 何鋒. 2024. 義務教育英語教師教學用書. 七年級上冊[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武尊民, 羅少茜. 2020.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組構能力量表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周偉. 2020. 語篇分析視角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11): 54—58.
王愛平,江蘇省如東縣新區初級中學校長,高級教師,南通市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