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共同體,是教師基于共同的目標和興趣自愿形成的、旨在促進專業成長的團體。校級班主任工作室,就是教師共同體的一種形式。
2020年9月,上海市浦東新區以首批22個小學校級班主任工作室為成員單位,成立了工作室聯盟,構建起“全員校本培訓-校級班主任工作室-校級班主任工作室聯盟-區級培訓-市級培訓-國家級培訓”的班主任培訓模式。截至2025年2月,浦東新區小學校級班主任工作室已發展至63家。在推進過程中,我們發現工作室發展面臨諸多困境,所以,積極探索出“政策·時空·專業”三重保障策略,為校級班主任工作室的運行注入新動能。
政策保障:筑牢工作室的制度根基
工作室成立初期,因缺乏可參照的制度框架,面臨多重發展掣肘:一是基礎保障機制缺失,活動經費劃撥、考核標準、激勵實施標準等關鍵環節缺乏政策依據;二是組織定位模糊,導致發展方向不明、成員權責不清、活動開展存在不確定性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工作室的規范化管理,還削弱了工作室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浦東新區著力強化政策支持體系,為工作室的規范化運行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1.國家政策的指引
國家及市級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文件為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設提供了宏觀指導。比如,《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意見》《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及《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等國家層面的政策文件,《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上海市中小學班主任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等地方性政策文件,都為工作室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和前瞻性規劃。我們要仔細研讀這些文件,確保工作室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穩步推進。
2.區域政策的細化實施
根據國家政策文件的要求,浦東新區精心制訂區域政策,于2011年開啟了“班主任專業能力鍛造行動”,在充分調研和多年實踐的基礎上,編制《浦東新區班主任工作室建設實施方案(草案)》,逐步完善區級、校級班主任工作室建設目標和實施路徑。比如,將工作室考核納入每年一次的德育指數評估指標,開展每兩年一次的校級班主任工作室評選活動,在區級班主任基本功比賽活動中為工作室單獨設置參賽名額等。這些政策為工作室的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
3.學校規章制度的落地
學校制度是將相關政策落實為具體實踐的“最后一公里”。浦東新區要求各學校制訂“一校一案”的《班主任工作室學期工作計劃》,明確指導思想、目標定位、職責分工及實施細則,形成包含經費保障、考核評估、動態調整等多項核心條款的制度文本,如實施“三維掛鉤”政策,將工作室成果與教師職稱評審、績效考核、專業發展等掛鉤。比如,曹路打一小學設置“基礎履職+創新貢獻”雙指標,通過量化積分實現分級獎勵,構建“制度引領-資源支撐-人才發展”三位一體發展體系,既激發了班主任的專業自覺,又為區域班主任隊伍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式。
時空保障:夯實工作室的硬件基礎
班主任日常工作繁忙,工作室的集中培訓和研討活動常常與日常教學工作產生時間沖突,導致成員參與度低。另外,有些學校為工作室提供的活動場地有限,設備設施不夠完備,限制了工作室的活動開展。
因此,我們要求各工作室做好協調工作,靈活調整班主任的工作時間,預留固定的活動時間,以確保工作室活動的規律性與持續性。例如,“逸帆工作室”在學期初提交成員名單,在排課前與教務處充分溝通,保證所有成員每周至少有一個小時的統一活動時間。“搖籃筑夢人工作室”將活動時間固定在每周五教師大會之后,提高了成員參與率。
學校方面也積極創造條件,配備了電腦、視頻拍攝等專用設備,為活動開展提供了硬件條件。為突破時空限制,工作室借助微信群、微信公眾號、釘釘等線上平臺,實現資源共享與遠程交流。部分工作室還另辟蹊徑,利用多元化空間探索創新活動形式。比如,“鹿鳴工作室”在新農村的田間開展勞動教育主題活動;“不已工作室”將活動場所設立在學校的“蘆葦特色課程館”內;“青禾工作室”把活動空間拓展至浦東美術館、中華藝術宮等公共場所。
通過合理的時空安排,工作室活動實現了常態化和多樣化。
專業保障:優化工作室的軟件建設
在專業發展層面,部分校級班主任工作室面臨諸多困境。一方面,培訓內容單一,既缺少系統性的知識架構,又無法精準對接班主任的實際工作需求;培訓形式大多局限于傳統講座,互動研討與實踐操作嚴重不足,難以滿足不同成員的差異化需求。另一方面,外部專家資源不穩定,導致工作室難以獲得持續、有效的專業指導。鑒于此,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優化。
1.內容有專項
學科教師主要通過傳授學科知識實現育人目的,而班主任側重于通過班級管理達成育人目標。因此,工作室培訓應該緊緊圍繞班主任工作,將“帶班育人方略、主題班會設計、育人故事分享、代入式情境答辯、應知應會理論測試”五大模塊作為核心內容。
“帶班育人方略”模塊要求班主任從班級目標設定、班級文化建設、學生個性化發展等多個維度進行整體規劃,形成科學、系統的管理思路。在“主題班會設計”模塊,班主任通過觀課、議課提升設計與組織班會活動的能力。在“育人故事分享”模塊,班主任通過講述真實故事、反思教育實踐、提煉教育智慧,增強自身教育感知與反思能力。“代入式情境答辯”模塊通過模擬真實教育場景,促使班主任提升應急能力和溝通技巧。“應知應會理論測試”模塊以《德育原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等權威資料為基礎開展測評,內容涵蓋了班級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溝通等多個方面,引導班主任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以理論為指導。
以上“五項全能修煉”緊密結合班主任的實際工作需求,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幫助班主任全面提升專業素養,更好地應對日常工作中的挑戰。
2.人員有專長
在“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的觀念指引下,我們倡導各工作室組建校內、校外兩支專家隊伍。
學校打造“2+2+N”校內培訓團隊。第一個“2”是由校長和德育主任擔任的導師團隊,不僅提供專業指導,還能將政策保障和時空保障落到實處。第二個“2”是指正、副主持人,負責組織培訓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N”指學校里返聘的或資深的班主任。導師團隊總結過往經驗,開發“班級管理N個怎么辦”動態案例庫,運用“影子跟崗”模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建“班主任情緒支持站”呵護班主任心理健康,在聯合帶教中打造“經驗傳遞-實踐賦能-心理護航”的專業發展支持系統。
區內組建一支專業多元、能力過硬的校外專家團隊。專家通過線上講座、把脈問診、出謀劃策等方式為班主任提供精準的專業支持,激發班主任的內驅力,讓每一位成員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更加堅定和自信。
校內團隊學習校外先進理念,校外專家融入校內實踐,優質經驗與資源得以共享,促進學校教育創新發展。
3.活動有特色
我們倡導工作室秉持“共性協同、個性相適”的理念開展活動。所謂共性協同,即通過確立統一目標與規范,確保活動各環節有序推進;個性相適,則指聚焦成員的多元需求,深度挖掘每個人的獨特潛能。因此,63家校級班主任工作室均以“賦能班主任專業成長”為核心目標,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專題講座、案例研討、實地觀摩、經驗分享等,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工作室品牌活動。
品牌活動之一——“雙輪驅動”。以“理論學習+實戰演練”雙輪并行的方式,構建螺旋上升的成長閉環。比如,“馨瑤工作室”借助“應知應會理論測試”夯實專業基礎,開展代入式情境答辯等沉浸式實訓,在精選典型案例的演練過程中,引導工作室成員通過“情境還原-歸因判斷-理論溯源-策略重構”四步研討,實現教育智慧的有效遷移。
品牌活動之二——“雙向賦能”。通過“專家領航+同伴共研”的協同發展模式實現“輸血”與“造血”并行的目標。比如,“啟航工作室”先邀請德育專家精準指導,再由資深班主任詳細講解學生早操、午餐、放學三種場景下的管理經驗,完成“輸血”這一重要環節。隨后在互動環節中,成員自由討論。老學員戚老師分享了“責任承包制—分地磚設包干區”的經驗,讓新學員紛紛感嘆“沒有一塊地磚是沒有主人的”。成員在交流研討中進行思想碰撞,實現自我成長,達成了“造血”的目標。
品牌活動之三——“雙室聯動”。自2024年2月起,根據地域鄰近性、資源互補性與能力協同性三重邏輯,我們開展了工作室兩兩深度互訪活動,降低校際合作成本,促進資源流動。比如,進才實驗小學西校“致遠班主任工作室”與進才實驗小學“培風班主任工作室”憑借集團化辦學優勢,通過“代入式情境答辯”指導,實現經驗型教師與成長型教師的認知協同;“逸帆工作室”與“三灶學校青年班主任工作室”聯合開發“文明修身,禮儀修心”課程,形成“實踐—反思—再實踐”的課程研修模式。眾多工作室積極響應“雙室聯動”,紛紛搭建起多元對話空間,促進校際教育智慧碰撞,形成工作室發展新樣態。
為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展示聯盟合作成果,我們開設了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德行千里”,定期推送浦東新區63個小學校級班主任工作室的活動動態。截至2025年2月,公眾號累計發布文章1135篇,總閱讀量達137.4萬次;視頻號累計發布視頻562個,播放總量達23.4萬次。豐富的聯盟線上資源,凝聚了聯盟各成員的心血,拓展了聯盟班主任工作經驗的傳播范圍。
專業保障遵循班主任能力發展的邏輯,依托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并行的“雙輪驅動”、名師引領與同伴互助交織的“雙向賦能”、跨校工作室協同攻堅的“雙室聯動”,構建起多維立體的工作室發展生態。
綜上所述,“政策·時空·專業”三重保障策略是多層次的策略組合,從宏觀到微觀、從長期到短期、從戰略到戰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共同為工作室的順利運行保駕護航,助推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
【本文系2022年上海市浦東新區教育科學研究區級課題“基于‘盟室聯動’的小學班主任專業成長五大機制建構的實踐研究”(2022B033)、2023年上海市中小學德育研究協會第十屆研究課題(重點A)“基于‘盟室聯動’的小學班主任專業成長五大機制建構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