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懷揣教育夢想的年輕教師匯聚在杭州市拱墅區傅旭英運河名師工作室。在這里,他們持續學習、不斷成長,實現了從“被動式”到“主動式”、從“單兵式”到“聯盟式”、從“經驗式”到“科學式”、從“個體式”到“生態式”的轉變。而這一系列轉變,正是這個班主任工作室的成長密碼。工作室主持人傅老師說:“班主任工作室從來不是負擔,而是成長的土壤。”
從“被動式”到“主動式”
一天午休,傅老師剛走到洗手間門口,就聽見小張老師小聲抱怨:“下午又要參加工作室的活動,班主任已經夠忙了,哪兒還有時間學那些理論?”孫老師附和:“是啊,之前的培訓都是紙上談兵,回去還得自己摸索……”
傅老師沒有推門進去,而是轉身回到辦公室。她想,既然大家抵觸理論學習,為什么不把學習變成“解決問題”呢?念及此,她馬上翻開《新班主任》雜志尋找合適的案例。忽然,一個標題映入眼簾——《“班級熱搜榜”,激發“追光”內驅力》。文章提到老師將學生的閃光點制成“熱搜榜單”, 用同齡人的認可激發學生的成長內驅力。這個方法操作性很強,她的眼前一亮。
于是,傅老師在工作室微信群發送了一條消息:“明天起,試行‘5分鐘充電站’計劃——每周每人只需花5分鐘閱讀一篇《新班主任》雜志中的案例,再用2分鐘語音分享實踐想法。本周,我們一起閱讀《“班級熱搜榜”,激發“追光”內驅力》這篇文章,想一想在自己的班上,如何用‘熱搜榜’樹立榜樣?”
起初,群里回應寥寥。小劉老師敷衍地發了一條語音:“我班上有學生總嘲笑小杰內向,我想試試‘熱搜榜’,夸夸他愛勞動的優點。”沒想到,一周后的例會上,這個總縮在角落的年輕老師竟第一個主動發言:“小杰被選為‘勞動之星’后,居然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其他孩子也開始學他幫忙打掃衛生……”
看到小劉老師收獲了教育成效,孫老師坐不住了。她“依葫蘆畫瓢”在班上推出“夸夸墻”,讓學生匿名寫下同學的優點。一周后,班上一個“小透明”感動地說:“原來我跳繩厲害也是優點!”
【操作要點】①輕量化啟動:5分鐘學習時間減輕了老師的心理壓力,消解了大家的畏難情緒。②實用導向:精選《新班主任》雜志中“拿來即用”的案例,貼近老師的實際工作,助力解決實際問題。③營造氛圍:老師相互分享、相互啟發,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工作室氛圍。
當“完成任務”式的被動學習變成“解決問題”式的主動探索,一粒種子便破土而出。傅老師笑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不必重復踩坑。”
從“單兵式”到“聯盟式”
王老師班上的“刺頭”小凱和隔壁班學生因搶籃球場產生沖突,兩人扭打時撞碎了走廊的消防栓玻璃。王老師急得團團轉,說:“這孩子油鹽不進,家長也聯系不上,怎么辦?”
“不如把問題拋給工作室,大家一起想想辦法?”傅老師建議。當晚八點,工作室微信群彈出視頻會議邀請。傅老師作為主持人,先講述了王老師遇到的困難,鼓勵各位老師支招兒。小張老師翻開筆記本說:“《新班主任》雜志去年登過類似的沖突轉化案例,我們可以試試角色互換游戲,或許能讓孩子們感同身受。”孫老師接著說:“我去年用‘班級公約’消滅了班級里學生愛告狀的風氣,要不讓學生自己定規則?”熱烈討論之下,一個方案逐漸形成:將此次沖突改編成情景劇,并讓小凱扮演弱勢的一方。
第二天,王老師試探性地把劇本遞給小凱,問:“你敢不敢挑戰一下,演那個被搶球場的學生?”小凱爽快地答應了。當他在臺上演到“被推倒在地”的橋段時,說到“當拳頭落下時,我忽然想起媽媽說過,暴力是弱者的盾牌”這句臺詞時,小凱突然紅了眼眶,哭著說:“上次打架是我不對……其實我是怕他們看不起我,所以才那么兇。”
這場名為《破冰》的情景劇,后來成了年級班會課的經典范例。工作室趁熱打鐵,推出“學生沖突解決手冊”,各班班主任紛紛來取經。
【操作要點】①聯盟式共創:打破了班級之間的圍墻,構建教師智慧共享的平臺。②資源共享:從個案解決方案中歸納普適性策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教育方法,供更多老師參考。
從“單兵作戰”到“聯盟協作”,本質是資源與智慧的共享。傅老師說:“圍墻一旦被打破,每個班級都能成為各位老師的‘資源庫’。”
從“經驗式”到“科學式”
工作室步入正軌后,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小劉老師發現,班上總有幾個學生屢教不改,批評、表揚輪番上陣,收效甚微。王老師苦笑著說:“咱們是不是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傅老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將一本《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輕輕推了過來。攤開的書頁停留在“行為實驗”章節,其中一句話被畫上了波浪線:“改變行為的關鍵,不是糾正錯誤,而是創造新體驗。”
小劉老師盯著這段話思考了很久,突然起身去教室,把總愛插話的小風叫到走廊說:“從今天起,你每忍住一次插話,就往這個罐子里投一顆星星。攢夠10顆,全班同學聽你講故事!”
第一周,小風憋得滿臉通紅也只攢了3顆星星。第二周,小風終于攢夠了10顆星星,當他磕磕巴巴講完《恐龍大冒險》時,教室里掌聲如雷。第三周,孩子們甚至自發喊出“小風故事時間到”。曾經的“搗蛋鬼”小風眼里閃著光,再也沒在課堂上隨意插話了。
“教育是喚醒。”小劉老師在本子上寫下這句話。后來,她還設計出“優點存折”,讓進步可視化,引導學生每天“儲蓄”自己微小的進步。
【操作要點】①專業閱讀:引導老師閱讀教育專業書籍,提升專業素養。②理論指導實踐:鼓勵老師將書中的理論與方法融入教育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構建“專業閱讀—實踐驗證—案例反哺”的學習路徑。
從“憑經驗滅火”到“用科學破題”,班主任工作有了專業理論的指引。傅老師總結:“教育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不斷進化的科學。”
從“個體式”到“生態式”
2024年秋,工作室收獲了一份意外之喜,小劉老師撰寫的育人案例《從“搗蛋鬼”到“故事王”》獲得區一等獎。這份榮譽像推倒了的多米諾骨牌,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孫老師的“班級情緒角”案例在市級期刊刊登,王老師設計的“一分鐘贊美法”在全校推廣,連最初抵觸工作室活動的小張老師也開始主動組織讀書會。工作室成員的“成長檔案”顯示,這一年累計的案例、反思以及讀書筆記超過500篇,不少班主任還主動向《新班主任》雜志投稿。一天,傅老師推開工作室的門,發現白板上貼滿了便利貼——
“推薦閱讀《教室里的非暴力溝通》第三章,專治頂嘴學生!”
“五年級三班實行的‘小老師互助制’效果超棒,速來取經!”
“本周五放學后將舉辦心理沙龍,屆時有市級專家指導,干貨滿滿,不容錯過!”
……
傅老師笑著說:“現在不是我推著大家走,而是大家在推著工作室跑。”
當個體經驗升華為生態能量,教育便有了“自循環”的生命力。
【操作要點】①資源整合:邀請校外專家進校開講座或組織成員走出去學習,拓寬視野。②成果輻射:積極宣傳工作室活動成果,讓每一個小成就都能激發成員的內驅力。
回望工作室的建設之路,傅老師用四個詞總結:輕量化、共享化、專業化、生態化。“輕量化”是破冰的鋤頭,“共享化”是松土的春雨,“專業化”是讓種子扎根的養料,“生態化”才是參天的模樣。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