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允許你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這是湖北省第九屆新銳班主任、云夢縣黃香高級中學班主任劉明經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
自2020年兼任學校“心語吧”的心理健康教師以來,劉明就不停在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師之間切換身份。“學生好像更傾向于把我看成心理健康教師,覺得我會‘讀心術’,理所當然能讀懂他們的感受,并給予指引和幫助。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高中生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建構的關鍵期,引導他們與自己對話非常重要。如此,學生才能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超越自我。”劉明在談到自己的治班理念時,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讓我們一窺這場青春期孩子與自己的較量。
“閱”己
算法主宰的信息洪流時代,我們不是為了成為最快最好的機器,而是要在這浩瀚的星辰大海中找到自己并確認自己。
首先要讀懂自己。
劉明的思路簡潔清晰:在與他人的關系中認識自己、從做過的事情中看到自己的優缺點、從與自己的關系中認識自己。
一天,小軍在劉明的桌子上放了一封信,信的內容是“控訴”成成經常跟他開玩笑,語言霸凌他,并強烈要求劉明立馬告知成成的家人,讓成成離開這個班。讀完這封信,劉明意識到小軍表面上在表達憤怒,實際上是在向自己求救。
劉明絲毫不敢耽誤,馬上將小軍帶到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心語吧”,耐心聽他一邊哭一邊講述自己的遭遇。等小軍講完,劉明才對他進行安撫,待小軍的抽泣聲漸漸消失,劉明找了個借口出去,讓小軍獨處。十來分鐘后,劉明回到“心語吧”,看到小軍氣喘吁吁的,再看看還在晃動的發泄袋和喝了一半的涼開水,心稍稍放下了。
“你覺得成成傷害了你,想讓他向你道歉,我沒有異議。要不我現在叫成成過來面談?”劉明試探地問。
“他就那樣,道歉了也沒用,他還會犯的!”小軍顯然余怒未消。
“那你說怎么辦?”劉明把問題拋給小軍。
“要他的家長來!”小軍斬釘截鐵地說。
“叫家長可以。但是,在叫家長之前,我們是不是要把事情理清楚?否則,家長來了我們怎么談得贏呢?”劉明以退為進。
小軍覺得有道理,隨即點頭。
接著,劉明引導小軍回顧他和成成交往的點點滴滴并適時提問,比如,“如果當時不是成成對你說這句話,而是老師對你說這句話,你還會覺得這是在嘲笑你嗎?”“如果當時你的心情很好,聽到成成對你說這句話,你會生氣嗎?”等等。漸漸地,小軍不再那么理直氣壯了,聲音越來越沒底氣,到后來,小軍忍不住說:“劉老師,我明白了,其實成成并沒有語言霸凌我,只是我對他有成見,或者當時我在氣頭上,就認為一切都是成成造成的。其實,是我自己的情緒或者偏見左右了我的認知。”
聽到這句話,劉明松了一口氣,但她知道,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還要“加把火”。她叫來成成,要成成和小軍面對面說出對方的3個優點。話音剛落,成成樂了,小軍愣了。還沒等小軍反應過來,心直口快的成成便脫口而出:“小軍學習態度端正,有上進心,勤奮刻苦。”
聽到自己的“死對頭”居然夸自己,小軍既驚喜又羞愧,忙不迭地說出了成成的3個優點:人緣好、處事靈活、積極陽光。
兩人“一笑泯恩仇”。
后來談到此事,小軍感慨頗多:“我以前只認識自己眼中的自己,認為自己人緣不好、性格偏激,所以破罐子破摔。那次成成說出了我的優點,我才開始正視自己,并為了成為大家眼中的好學生而努力。”
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獨處很重要。每個星期的班會課上,劉明會專門留時間給學生獨處,讓學生根據本次班會課的主題,以“我的高光時刻”“我的黑暗時刻”為主線,梳理自己一周以來成長的點點滴滴,寫在自己的“青春紀念手冊”上。在一次次與自己的文字對話中,孩子漸漸看清自己的優缺點,對自己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認識自己,悅納自己”系列主題班會,是劉明的常規動作。每一次主題班會課后,劉明會給每個學生發一張卡片,讓學生寫下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同時對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進行反思。學生漸漸敢于直面多面的自己,包括不完美的那面。
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的“孤本”,只有認真閱讀、參透自己這本書,才有直面外界的勇氣和決心。劉明希望,學生在讀懂自己后,回歸對自我內心的探索,與這個世界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悅”己
認清自己并接納自己,就不再害怕人生的探索期,才更清楚下一步該往哪里走。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我認知偏差以及相關的負面情緒。
對此,劉明通過設計互動性強的心理賦能課,幫助學生從自我否定轉向自我接納。
在“爛泥人生也精彩”課程中,劉明播放短片《嗐!這爛泥一樣的人生》的前半段,畫面中泥人因嫌棄自身污漬蜷縮在角落,引發學生對“不完美”的共鳴。
子言在“我的泥點”環節寫下:“我已經很努力了,但是成績始終達不到預期,真的很挫敗。”劉明并未急于安慰,而是彎下身與她平視,輕聲問:“如果現在有一支魔法筆,可以修改你剛才的話,你最想劃掉哪個詞?”子言愣住,猶豫著指向“始終”。劉明轉向全班同學說:“這個詞像不像一塊石頭壓著人?我們試試用‘暫時’替換它——‘成績暫時達不到預期’,會不會感覺輕松些?”學生紛紛點頭,子言緊繃的肩膀微微放松。接著,劉明引導全班同學討論“泥點”的普遍性,大家分享了成績、外貌等困擾。子言逐漸意識到“原來大家都有泥點”。
在“另一種爛泥人生”環節中,劉明拿出一張沾滿泥點的白紙,請學生想辦法讓泥點消失。大家興致勃勃地行動起來,結果卻清理不干凈。這時候,平時很調皮的小風直接在泥點周圍畫上花瓣,將泥點變成花蕊。劉明見狀,順勢引導:“每個人都有缺點,學會接納有缺點的自己,人生也將如花綻放。”接著,她播放短片《嗐!這爛泥一樣的人生》的后半段,視頻中的另一個泥人用自己身上的泥繪出獨特的畫。
后來,子言在日記中寫道:“原來,爛泥的人生也可以是一幅美麗的畫!”
在“我的身體會說話”課程中,劉明讓學生用黏土捏出自己“最想隱藏的身體部位”。
小宇將黏土捏成布滿疙瘩的球體,并用口罩遮住半個球體。劉明注意到他的不安,并未馬上點名提問,而是分享起自己的黏土作品——歪扭的鼻子:“我總嫌自己鼻子塌,但女兒說這是能讓太陽鏡坐滑梯的完美弧度。”大家頓時哄堂大笑。見氣氛活躍了,劉明才點小宇分享作品。小宇不好意思地說:“我捏的是長滿痘痘的臉,痘痘像詛咒一樣越長越多。”
劉明打開投影儀,展示名人青春期長痘的照片,說:“你們猜這些照片里的人是誰?”當學生驚呼“梅西”“斯嘉麗”時,劉明問:“如果痘痘能說話,它們會怎么評價自己?”有學生喊:“我們只是青春過火的證據!”小宇“噗嗤”一聲笑了。
一周后,劉明發起“‘戰痘’實驗室”活動,小宇主動分享護膚知識:熬夜和焦慮會讓痘痘更猖狂,要先學會和它們和平共處。他設計出“痘痘心情日歷”,用不同顏色記錄情緒與皮膚狀態,期末時作為優秀生物作業展出。
劉明以“接納”而非“矯正”的姿態介入孩子的問題,通過具體、有趣的互動設計,幫助青春期的孩子完成從“聚焦缺陷”到“悅納自己”的認知躍遷。
“悅納自己,與自己和諧相處。不要把自己當回事,要把自己當回事。”這是劉明給學生提的人生建議。創設一個“抱持性環境”,讓學生的心理適應和調控能力日益強大,是增強心理彈性、悅納自己的有效途徑。
“越”己
不和自己對抗,接納自己的一切,才能從一切接納中開出微小且獨特的花。
一個悶熱的下午,劉明站在講臺上,目光第三次掃過欣然——這已經是她本周第五次上課打瞌睡了。她想起上周看到的欣然的作業本,密密麻麻的“×”像無聲的求救信號。
“欣然,跟我來。”下課了,劉明輕輕叩了叩欣然的課桌。欣然猛地驚醒,筆盒摔在地上,散落的文具中露出一張明星卡片,劉明彎腰幫她拾起,記下欣然喜歡的明星。
辦公室里,劉明遞過溫水,準備先拉拉家常:“最近早餐吃的什么?”欣然答非所問:“老師,我是不是特別差勁?弟弟在武漢學習說要背300個單詞,可我連30個都記不住。”劉明注意到她手里緊緊攥著那張明星卡片。
“你知道她為什么能站在舞臺中央嗎?”劉明指著卡片上的明星說,“不是因為她天生耀眼,而是因為練習時摔倒了30次,她就爬起來31次。”劉明推過去一張紙說,“把你現在最想改變的事寫下來,我們像打游戲那樣一關一關闖。”
第二天早上,劉明在辦公桌上看到一張紙,上面寫著:1.上課不打瞌睡;2.上課不開小差;3.各科成績有所提升;4.賺很多錢……在“賺很多錢”后面,有一行鉛筆字:想帶爺爺奶奶坐高鐵去武漢。劉明心里一酸。
午休時,劉明把欣然叫到辦公室,給她支招兒:“今天的目標是‘上課不打瞌睡’,如果你實在忍不住,就在老師轉身寫板書時用力掐自己的虎口。”劉明夸張地示范著動作,疼得齜牙咧嘴。
第一周的“抗瞌睡日記”里,欣然這樣記錄:周一,掐了自己5次,發現劉老師的后背有好多粉筆灰;周三,掐醒自己后,背了3個英語單詞;周五,完整聽完《出師表》一課,原來諸葛亮也會失眠……
兩個月后的月考總結會上,當劉明念到“語文進步獎——欣然”時,教室里爆發出歡呼聲。
小峰從小活在父母的否定中,“你腦子笨,能考上高中就不錯了”的言語讓他陷入自我懷疑,甚至自暴自棄。劉明察覺到他的消沉,多次鼓勵卻收效甚微。轉機出現在運動會上,接力賽項目中,小峰的爆發力讓劉明眼前一亮。
賽后,劉明找到小峰,準備通過任命他為體育委員來鼓勵他。小峰連忙擺手說:“老師,我不行的,我沒這個能力,我的家人總說我什么都干不好。”劉明輕輕拍了拍小峰的肩膀說:“小峰,你在運動會上的優秀表現,老師和同學都看在眼里,這就是你的優點。不要輕易否定自己,不要被家人的話束縛。”小峰抬起頭,眼中帶著一絲猶豫,說:“那我試試吧。”
從那之后,劉明總是制造各種機會讓小峰看到自己的優點。有一次,班級新到了幾盆綠植,劉明把小峰叫到跟前說:“你做事認真,這些綠植就交給你照顧吧。”小峰雖然有些忐忑,但還是答應了。一開始,小峰不知道該從哪里下手。劉明特意找了一些綠植養護的資料給他,課間和他一起研究。每隔幾天,劉明都會問小峰:“那些綠植長得怎么樣啦?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小峰認真地向劉明匯報,慢慢掌握了養護的技巧,原本有些蔫的綠蘿變得精神了。劉明特意在班會課表揚小峰:“同學們,看看教室里的這些綠植在小峰的精心照料下長得多好啊!這說明小峰不僅有責任心,而且有能力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要我們愿意去發現和嘗試。”小峰的臉微微泛紅,眼中閃著光。
漸漸地,小峰喊口號的聲音越來越鏗鏘有力,在體育委員的崗位上做得很出色。
不完美,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讓“我能行”的吶喊內化為個體的自我追求,何嘗不是一種完美呢?
未來,個體的發展將更加多元和個性化,但成長始終與個體的生命體驗緊密相連。教學生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面對自己,閱己、悅己,直至“越”己,這就是劉明眼中的教育溫度和教育智慧。(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