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仝汝華
仝汝華,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三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天津市學科帶頭人,天津市教育教學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天津市濱海新區名校長工程首批學員,天津市濱海新區第十四期青干班學員。先后榮獲天津市優秀政治思想工作者、天津市優秀班主任、天津市濱海新區“十佳校長”等榮譽稱號。
1987年入秋,20歲的仝汝華首次站上講臺,耳邊傳來學生們的竊竊私語:“那個新來的。”這個稱謂如同一粒種子,在她年輕的心里生根發芽。在村小的青磚瓦房里,她把青春揉進備課筆記的褶皺里,埋藏在圖書室中教育讀物的卷邊。十年磨劍的精神,讓她的成長如流水般一發不可收拾。2009年,站在校長的位置上,她卻甘心做回一個“新來的”,用返璞歸真的視角再看教育,突然明白“兒童傾向”幾個文字的分量。于是她用當年埋下的種子,親手種出了一株“香豌豆”。
“豌豆哲學”照見教育本真
香豌豆的生長圖譜被仝汝華印刻進了塘沽三中心小學(以下簡稱“三小”)的文化脈絡:種子萌芽需要7天,藤蔓每天生長3~5厘米,57天后開出第一朵花,但真正觸動教育者的,是豆莢成熟時,豌豆一顆顆向外自然迸裂——那種擺脫了外力干預的生命自覺。正如仝汝華向教師們反復強調的:“教育不是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生產,而是守護每顆豌豆找到自己成熟的節氣。”
2013年建成的三小,生源大部分是外來務工子女。面對這些基礎薄弱、習慣較差的孩子,仝汝華卻大膽提出了“全面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教育理念,提出“從內心長出來,從腳底走出來”的教育主張。“選擇‘香豌豆’作為文化符號,是因為豌豆成熟的生命哲學,正是這群孩子最需要的精神圖騰。”仝汝華講道。在豌豆文化的引領下,學校的德育教育弱化灌輸式、空洞的語言說教,側重兒童身心發展過程中對自覺的理解,教育人俯下身,用更適合兒童的方法去培養兒童。
走進三小的春日清晨,會看見這樣的奇景:孩子們踏著《晨檢歌謠》的節奏互相檢查衣領,像一群認真啄理羽毛的雛鳥。“指甲彎彎像月牙,衣領展展像帆船”,這些由學生參與創編的童謠,將衛生規范轉化為充滿韻律的生活美學。這是仝汝華的“鞋邊哲學”——當孩子們懂得關注鞋沿潔凈,整潔便不再是外在約束,而是內心秩序的鏡像;同樣的,當孩子們學會規范自己一些細小的行為,便如同春溪浸潤土壤般自然生長出自我管理的根系。這也正印證著仝汝華所說的那句“教育不是雕刻,是喚醒”。
11年的育人實踐,形成了學校“豌豆”文化育人的三維長相。三小從學生與環境的互動中逐步建構他們的道德認知,如心理朋輩區、跳房子、走棋子等交互空間,樓道內靈動的白鴿、與魚兒對話的魚缸,走廊、連廊、樹蔭下隨處可翻閱的漂流書角,還有取代執勤教師的分貝儀,用警示的顏色讓孩子自覺組成“噓聲聯盟”,環境潛移默化地發揮著育人功效,讓孩子形成具備良好道德認知的文化長相。區別于抽象的準則規范,三小將準則具象為具體的行為:如尊重他人具象為不打斷他人發言、注視他人的眼睛說話,用借還物品場景、雨天進校場景等微場景模擬引導講文明的行為,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大助小,小促大”百步棋等形式,構建多樣化的學習體驗,誘導而不牽拉,形成學生正確的行為長相。同時,創建“豌豆力量”思政品牌——以“宣講+”的模式,用小而堅的力量走向社會,進行微公益實踐,在廣闊世界開設思政課堂,建立道德信念,形成精神長相。
四格漫畫:豆莢里的教育光合
當傳統德育以成人的方式“干澀生硬”地“推銷”成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時,仝汝華卻在反復思索,如何用孩子都能聽懂的語言,使德育內容避免“高大”而“虛遠”,而是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悄然發芽。
“‘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德育要素。”仝汝華講道,“透過故事生動的情節、真實的角色,建立孩子與故事的鏈接,在代入角色的過程中,使抽象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于是,故事成為三小獨特的德育符號,在積累了數百個學生身邊的故事以后,仝汝華思考如何用孩子都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故事講給孩子聽。頗具童心的她,想到了用四格漫畫的形式將故事結構緊湊地呈現出來。“四格漫畫”的起、承、轉、合,正對應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用四格漫畫的方式講述故事,不僅降低了孩子的理解門檻,同時也讓故事的情節更加回味無窮。
在三小,“四格漫畫”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校園墻壁、走廊、墻角……隨處可見,校園雨具整理、撿到物品處理辦法、課前準備順序、晨間入校等等各種具體細微的場景以漫畫的形式展示出來,形成了獨具三小特色的小學生道德行為校園微場景“漫畫圖譜”。
在仝汝華的推動下,“四格漫畫”不再是美術課的專屬,而是像豌豆藤那樣爬滿整個校園。課堂上教師把知識點改編成“四格漫畫”,巧妙地化解教育難題;活動中德育教師用漫畫講述德育故事,使抽象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仝汝華也讓孩子們自繪“四格漫畫”,學生在繪制、設計、修改漫畫的過程中,觸摸故事的內核,親身經歷道德認知思辨到認同的轉變。
藤蔓共生:賦予每一位教師成長機能
“每一顆豌豆的迸裂,都離不開豌豆藤的攀爬與支撐。教師便是那樸實的豌豆藤,而教師的成長也非孤立的拔節,而是藤蔓式的共生。”
合格教師如初生藤蔓夯實根基,骨干教師如分枝向四周探索,名師則如頂端卷須觸碰教育星空,這是三小所搭建的“雁陣式”隊伍成長體系。仝汝華強調,通過每五年一個的生長周期,教師要完成從“課堂教學突圍”到“教育哲學凝練”的進階。在這個過程中,同步強化干部隊伍的領導能力,促進骨干力量形成思想、行動雙過硬的頭雁隊伍,通過班主任工作定期講評機制、班主任教研機制、集團德育峰會等,進一步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
黨建工作上,仝汝華強調師德與黨建相融合。三小將“集光”先鋒品牌分解為可觸摸的生長維度——“集光領航工程”培養勇于擔當的先鋒團隊,“集光賦能工程”強化教師隊伍的綜合能力,“集光聚力工程”整合教育資源,凝聚團隊精神,“集光閃閃工程”則讓每位普通教師的微光都被看見。通過四項工程形成閉環,共同培養教師的一種核心精神——師德與專業同步發展,弘揚“昂揚向上,協同前行”的精神狀態,從他律到自律、從平凡到卓越。
“最堅硬的豆莢,包裹著最柔軟的教育心。”當三小的教師隊伍如同萬千豌豆在春風中蓄力,正等待下一次破莢而生時,仝汝華感慨:真正的教育榮光,從來不是孤懸的勛章,而是生生不息的共生之林。
校長寄語
親愛的青年教師們:
作為與你們同行的教育工作者,我想用三點心得與諸位共勉。
第一,請永遠對課堂懷有敬畏之心。教育的本質是靈魂與靈魂的對話,我們捧起的不僅是教案,更是鮮活的生命。每當我站在講臺前,總能感受到這份職業的神圣——那些求知的眼神,那些悄然生長的思想,都在提醒我們: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喚醒。讓我們以匠人之心打磨每一節課,讓知識的清泉真正流入學生心田。
第二,職業成長需要主動繪制藍圖。十五年前,我也曾在教師發展路上摸索,最終明白:清晰的規劃就是最快的成長路徑。建議大家每學期設立三個階梯式目標——教學能力、育人藝術、科研創新,像攀登山峰般拾級而上。學校為你們搭建了青藍工程、名師工作坊等平臺,期待你們勇敢推開機遇之門。
第三,讓管理成為溫潤的藝術。記得初為人師時,我也曾用紀律鐵腕管控課堂,直到發現真正的教育發生在心靈共鳴的時刻。試著把“不準跑動”換成“我們慢慢走”,把批評化為傾聽,你會發現:柔性引導比強勢控制更能抵達心靈。當我們學會用共情的目光解讀青春期的躁動,教育便有了雙向滋養的溫度。
教育是靜待花開的旅程,不必急于用分數丈量成果。我始終相信,那些傾注真誠的課堂時光,那些為學生拭去眼淚的溫暖瞬間,終將在歲月里沉淀為教育的重量。讓我們攜手做時間的耕耘者,用專業匠心守護教育初心,共同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育人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