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推動大健康理念在藥用植物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分析該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過程性評價體系等方面的教學現狀,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改革實踐。具體包括優化教學內容,在理論部分融入大健康理念,在實踐部分加入創新性、模塊化實驗教學,并豐富課程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法,融入任務驅動教學、主題講座等教學方法;采用過程性評價體系,包括實習表現、采集藥用植物數目和分類、制作臘葉標本、植物種類識別考核等。結果表明,該教學改革有助于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能,提升其創新創業思維,為中藥大健康領域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健康;藥用植物學;中醫藥;農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S1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731(2025)07-0113-04
DOI號""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27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inal Botany"course in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health
CHANG Bowen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Jilin 132109, China)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big health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inal Botany"cours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teaching status of the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cess evaluation system was analyzed, and the targeted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s was carried out. Specifically, it included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big health into the theoretical part, adding innovative and modular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he practical part, and enri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incorporating task driven teaching, thematic lectures,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adopting a process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ing internship performance, col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preserved leaf specimens, and assessment of plant species identific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teaching reform helps to strengthen students’ intrinsic learning motivation, enhances their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Keywords "big health; Medicinal Botany; Chinese medicine; agricultural personnel training
隨著藥用植物學課程改革的深入和對健康的日益重視,學習和應用藥用植物,有助于樹立大健康“和諧、綠色、融合、發展”的理念和保健意識,促進大健康產業發展[1-2]。大健康理念除了指身體健康,還包括精神、心理、生理、社會、環境、道德等方面的健康與和諧發展。李啟瑞等[3]分析認為,大健康在基本理論、核心概念、學科發展、產業布局、人才培養等方面暫處于探索階段。中醫藥大健康產業涉及中藥種植、產品研發、生產、流通和銷售在內的跨行業、跨區域產業鏈,實踐中,需培養掌握中醫藥文化且具有跨種、產、銷、服務等行業能力的綜合型人才,為產業發展“提質增效”,這對高校課程融合和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藥用植物學作為農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為學生后續學習中藥材等專業課奠定基礎。該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聯系較為緊密,理論教學要求學生掌握植物細胞、組織和器官的組成、結構、分類和功能;實踐教學要求學生掌握18科120種藥用植物的鑒定特征。樊杰等[4]研究認為,常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任務重、要求高,部分學生易產生畏難情緒,對此,需結合產業需要,調整課程目標,開展相應的課程改革。魯強等[5]分析認為,部分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有待提升、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對此,需對教學模式進行更新升級,篩選優勢教學資源,融合多種教學方式。艾洪蓮等[6]對該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民族醫藥傳承和創新為目標,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創新實踐活動。辛海量等[7]從教師素質、教材編寫、教學方法和外延課程等方面進行改革,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深入挖掘相關思政資源,增進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自信心。
本文對藥用植物學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過程性評價等方面的現狀進行分析,結合大健康理念和實際案例,優化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采用“任務驅動”、講座等互動性更強的教學方法,并改進過程性評價體系。
1 藥用植物學課程教學現狀
1.1 教學內容方面
1.1.1 理論教學 該課程理論性較強、知識點較分散。以被子植物為例,教材上藥用植物類群57科,約700多種,要求學生熟悉其中30科200種藥用植物,掌握18科120種常見藥用植物的鑒定特征。鑒別自然界植物種類的難度較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產生畏難情緒。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內容與前沿科學研究成果的結合程度不足,與產業的結合較弱。
1.1.2 實踐教學 該課程包含8學時實驗課和20學時野外教學實習。其中,野外教學實習能極大提升學生識別藥用植物的能力,但在課程結束后較難保持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形成探索和創新意識。
1.1.3 課程思政 該課程思政元素有待深入挖掘,其與產業、政策發展的有效融入性不足。部分思政元素的教學內容較為單一,僅對部分優秀科學家的事例進行介紹,缺乏足夠的實用性和時代性。實踐中,有待結合中藥現代化栽培、中藥成分、中藥藥理、中藥產品、中藥文化等內容建立知識素材庫,并結合產業實際,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思維。
1.2 教學方法方面
常規教學以PPT等多媒體+教師講授為主,結合演示法、討論法等,學生較難持續保持學習熱情,教學資源未能被充分利用。肖鈺敏[8]研究認為,被動學習模式下,部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夠深刻,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有待進一步深入應用,其學習興趣有待激發。例如,在“花的結構”教學部分,講解菊科植物頭狀花序的形態和冠毛的發育等知識時,課堂講授中,學生被動記憶頭狀花序是由管狀小花和舌狀小花組成,冠毛是由花萼變態形成等知識,在知識傳授過程中缺乏形象直觀的學習體驗,對這些知識點的掌握較薄弱。
1.3 考核評價方面
現有的過程性評價體系包括理論教學中的課堂提問、課堂測試,以及實驗教學中的實驗報告等。李志義等[9]分析認為,該模式的評價內容、方法較為單一,師生互動性不足,較難實現知識的內化和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實踐中,亟待結合理論知識內容和產業創新思維,輸出以任務為導向的評價模式,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效果進行總結、點評和考核,以形成過程性評價體系。
2 藥用植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2.1 優化教學內容
2.1.1 融入大健康理念 圍繞教學大綱,重構知識體系,對教學重難點進行系統優化,梳理學習脈絡,提高教學效果。植物類群十分龐大,從低等的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和地衣植物到高等的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其演化過程存在內在聯系,親緣關系近的植物其形態具有一定相似性。教學中,通過總結各類植物形態特征,強調植物從低等到高等進化過程中結構特征的演化,有助于學生建立理論知識體系框架,便于其理解植物分類特征。例如,藻類植物從低等到高等的講授順序為“藍藻門—綠藻門—紅藻門—褐藻門”,其中藍藻門大多是單細胞藻類,沒有葉綠體,繁殖方式以簡單的營養繁殖為主;綠藻門為單細胞體、多細胞群體和絲狀體等,有葉綠體,繁殖方式有營養繁殖、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紅藻門大多為多細胞絲狀體、片狀體,少數為單細胞,有葉綠體,繁殖方式有營養繁殖、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褐藻門為多細胞植物體,有些體型較大,內部組織分化成表皮、皮層和髓部,有葉綠體,繁殖方式有營養繁殖、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通過進化順序梳理,將親緣關系近的代表性植物歸類,構建知識框架,如按藻類植物體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生殖方式從無性到有性等進行分類。此外,由于相近的知識點較多,植物形態中的微觀內容易混淆,在教學中可將相似概念通過內在聯系加以串聯,讓知識點在橫向和縱向上更加系統化。例如,葉綠體、篩管、篩胞、輸導組織、韌皮部、根、葉等知識點的內在聯系是葉片中葉綠體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同化物通過韌皮部的篩管、篩胞等輸導組織運輸到根。通過將植物細胞器、組織與器官相串聯,著重強調這些特點,有助于加強學生的理解與記憶,便于其后續應用。教師還可在教學內容中加入行業最新前沿研究結果,啟發學生創新思維。例如,以黃精、玉竹為代表的黃精屬,經過形態特征的發育方式的比較,將其從百合科重新歸類為天門冬科。
2.1.2 開展模塊化實踐教學 鄧旭升[10]研究提出,該課程實踐教學需促進專業鏈與產業鏈的深度對接,緊貼產業發展需要。通過整合教學資源,結合產業實際,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將實踐課程分為基礎技能、專業技能、創新技能3個模塊?;A技能培訓集中于實驗課,訓練學生藥用植物切片制作、顯微鏡觀察和生物繪圖等技能,為其從事中藥質量檢驗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專業技能培訓集中于野外實習,整合校內藥用植物資源圃和校外野生環境等資源,設置藥用植物特征觀察、識別、標本制作等項目,讓學生調查野外資源,觀測藥用植物的野外生境,培養其認識道地藥材、保護野生資源、增強可持續開發的能力和意識。創新技能培訓集中于野外實習,鼓勵學生通過資源普查開發新資源,利用實踐技能通過創新思考實現產品化,并利用創新產品參與相關項目,提升人才素質。
2.1.3 豐富課程思政元素 將大健康“和諧、綠色、融合、發展”理念作為課程思政內容融入教學。藥用植物各結構協同維持生命正常活動,如細胞內細胞器功能協同、復合組織結構協同、器官協同運作等。以植物細胞中“溶酶體形成”內容為例,從細胞核中水解酶基因表達形成mRNA,依次運輸到粗糙內質網、高爾基體等細胞器上進行加工形成溶酶體,該過程涉及多個細胞器協同工作,體現了協同發展理念。藥用植物生長離不開特定的生長環境,人類活動與環境互作需要可持續發展,這是大健康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可持續發展為切入點,從藥用植物結構變化與道地產區氣候相適應、藥用植物各部分組織結構之間相適應、人工栽培與道地性相適應3個角度,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對比不同環境下藥用植物形態結構和成分的差異,推廣中藥材生態種植的理念和技術。
2.2 創新教學方法
侯憲邦等[11]研究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注意資源更新,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導其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性研究,翻轉課堂,培養協作、溝通和表達能力。具體來說,在課前布置“識別10種早春開花植物特征,并以其中1種為例,分析其資源開發可行性”等任務,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植物特征,并通過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匯報內容。在此過程中,對學生小組分工合作的表現進行組內互評;學生匯報后,教師進行點評,并對小組作品進行打分?,F場教學中,利用藥用植物資源圃等資源,為學生分類講解植物特征,如植物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的組成、形態類型等,并激勵其課后自主復習;通過課堂測試讓學生分析不同案例,檢驗其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靈活運用程度。以花冠類型、雄蕊類型等內容為例,利用實踐教學基地等資源,帶領學生觀察不同類型花冠、雄蕊的形態特征,引導小組內部討論、講解,提高學習效率。加強該課程與植物生理學、中藥資源學、中藥鑒定學、中藥化學等學科的聯系,并將其他學科的相關資源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補充內容。例如,在植物分類部分“菊科植物”章節,邀請中藥資源學的優秀教師舉行“中藥大健康中菊科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等主題講座,將藥用植物鑒別特征、資源分布和產品開發現狀相聯系,讓學生“學以致用,用以促學”。
2.3 采用過程性評價體系
采用多元化考核體系,著重考核學生學習過程和效果,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意識。以實踐課程藥用植物分類教學實習為例,從原有“實習表現+識別考核+實習報告”的評價方式變成“過程性評價+期末考核”的方式,過程性評價包括實習表現、采集藥用植物數目和分類、制作臘葉標本、植物種類識別考核等。
3 藥用植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效果
通過該課程教學改革,已建立融入大健康理念的教學知識素材庫,整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特別是實踐教學資源,如藥用植物資源圃、栽培基地、實驗室、中藥鑒定平臺、文獻庫等教學基地和創新平臺,為該課程的現場教學和實踐教學提供資源保障;進一步優化了教學團隊建設,提高以政策和產業為導向的教學思維,將產業案例與教學內容相融合。目前,教學團隊為“雙師雙能型”教師,教師的中藥材生產企業調研和技術服務能力得以強化,部分教師長期為中藥栽培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植物特征部分學生的平均成績上升到74.8分,學生對改革后教學模式的接受度較高。通過過程性評價體系,特別是植物分類理論和實踐課程,極大提升了學生協作能力,并促使其自發進行植物鑒別和創新思維鍛煉,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參與度從25%上升到42%,自主研制中藥材香包、奶茶等產品20多種,對各類創新創業項目和產品開發活動參與積極性大幅提高,為其今后專業選擇和就業指明了方向。
大健康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本科課程教學改革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本文根植中藥產業現代化發展理念,在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中融入大健康理念,鍛煉學生專業和創新能力;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藥用植物學的主觀能動性;結合教學方法,多元化過程性評價,啟發學生對中藥大健康產業的創新意識。
綜上,本文分析了藥用植物學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過程性評價3個方面的教學現狀,并結合實例提出改進建議,包括挖掘大健康背景下與產業發展需求相結合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建立多元化過程性考核體系。本文為大健康背景下類似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有助于培養中藥大健康產業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長水,龔衛娟. 大健康理念在天然藥物化學教學中的滲透與應用[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8,16(9):3-5.
[2] 張麗,何睦,唐德才,等. 大健康背景下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與探索[J]. 中國醫藥導報,2019,16(25):57-60,68.
[3] 李啟瑞,劉利利,張旭,等. 大健康環境下《藥用植物學》教學研究[J]. 海峽藥學,2019,31(5):79-81.
[4] 樊杰,劉計權,賀潤麗,等. 藥用植物學教學改革初探[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4,22(15):194-196.
[5] 魯強,李彩蘭. 基于混合式教學法的藥用植物學教學改革[J]. 基礎醫學教育,2021,23(9):616-619.
[6] 艾洪蓮,李正輝. 以大學生民族醫藥傳承與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藥用植物學教學改革探索[J]. 高教學刊,2022,8(29):141-144.
[7] 辛海量,張磊,韓婷,等. 藥用植物學課程思政教學的路徑探討[J]. 藥學教育,2022,38(4):29-31,63.
[8] 肖鈺敏. 大健康背景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教學創新實踐研究[J]. 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15):244.
[9] 李志義,黎青青. 過程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辨析: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視角[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6-11.
[10] 鄧旭升. 應用型高校開展職業本科教育的意義、難點和突破路徑[J]. 教育與職業,2022(5):5-12.
[11] 侯憲邦,王雪晴,黃曉涵,等. 藥用植物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21):131-132.
(責任編輯:楊歡)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教科研一般課題(JGJX2022D454)。
作者簡介"常博文(1986—),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講師,從事藥用植物次生代謝調控研究。